赵永红;苏肇伉;张海波
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孕龄<34周的早产儿更易反复发生AOP.AOP可减少有效呼吸,导致低氧血症和心动过缓,反复发作可威胁早产儿生命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采用正确有效方法预防和治疗AOP将明显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防止继发病症,从而提高儿童生存质量.
作者:廖志;刘忠强;万朝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过程中,心肌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70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腹腔接种0.1 ml的CVB3建立VMC模型,10只同周龄同品系小鼠腹腔接种Eagle's液作为对照组.VMC组于接种后3、7、15、30 d,对照组于30 d处死,采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心肌NGF mRNA及蛋白表达,并对NGF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MC组3~30 d各时点心肌N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以7 d时为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而且NGF蛋白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5).结论NGF过度表达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小华;张新刚;王时俊;陈瑞珍;杨英珍;李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继心钠素后被发现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又一利钠肽系统成员.我院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测定了43例心力衰竭(NYHAⅡ~Ⅳ级)患儿、26例心功能代偿期对照组(NYHA Ⅰ级)和2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BNP水平,以探讨其在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汪小玉;季乃平;陈东海;童丽军;梅益斌;樊必夫;王成尧;李付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儿童及青少年阶段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是由各种触发因素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并进一步导致自限性晕厥发作.VVS很少威胁生命,但反复发作对患儿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很大,因此深入分析本病不同年龄的发病特征,及时进行正确诊治十分必要.现就75例临床诊断VV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杨思睿;孙景辉;曹殿波;朴金花;周岩;翟淑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54及受体CD11b/CD18在小鼠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18~20 g普通健康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荧光标记的抗小鼠CD54、CD11b、CD18单抗,采用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时相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S)CD11b、CD18、CD54的表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11b、CD18、CD54的阳性细胞百分率(PPC)和/或平均荧光强度(MFI)与对照组比较普遍上调(P<0.05或P<0.01).结论AMS在HPAIV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赵宏霞;鲁继荣;夏咸柱;杨松涛;高玉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从IL-10和TGF-β1分泌的角度研究IVIG对新生儿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IVIG和PHA不同组合对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C)或CD3+T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培养;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IL-10和TGF-β1的分泌,并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IVIG可抑制PHA诱导的新生儿CBMC IL-10和TGF-β1的分泌.IVIG对新生儿CBMC IL-10和TGF-β1分泌的抑制作用与细胞是否被活化无关.IVIG对脐带血CD3+T淋巴细胞IL-10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新生儿CBMC,对脐带血CD3+T淋巴细胞TGF-β1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IVIG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并非通过诱导抑制性细胞因子分泌发挥作用,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或通过其他间接机制而起作用.IVIG对IL-10和TGF-β1分泌的影响可能因所作用的细胞类型和细胞所处的状态不同而不同,因此应在充分了解新生儿免疫状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IVIG.
作者:赵惠君;郝轶群;陈同辛;朱亚忠;李庆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新生儿低血糖大多无症状,且不易察觉,若未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可能导致脑损伤及智力低下[1,2].我国自1992年开始创建爱婴医院,实行24 h母婴同室后,有文献报道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较母婴分离时有上升趋势[3].故本院从1995年7月起对新生儿实行血糖监测,我院曾报道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率及有关的危险因素[4],据此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于1997年1月开始实施.现将实施干预措施后7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周静;汤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原因所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性病变,是围产期新生儿脑损伤常见的原因,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研究表明新生儿HIE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可能发生DIC.
作者:黄国华;杨莉莉;谢晓恬;王红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粘膜组织内的分布表达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分别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粘膜层及10例人正常结肠粘膜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ZO-1的分布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及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层Occludin及ZO-1沿绒毛下方连续分布;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粘膜层Occludin及ZO-1蛋白数量明显减少、散乱;移行段Occludin显色程度明显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分布异常,ZO-1蛋白分布异常,显色程度略减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扩张段Occludin及ZO-1蛋白显色程度及分布与正常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病变段、移行段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减少,影响肠粘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易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原因之一.
作者:杜勇;施诚仁;张文竹;潘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患病情况,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1年6月~2002年6月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150例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标本,应用套式PCR检测脑脊液中HS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HSV-IgM抗体.结果6例患儿脑脊液中HSV1-DNA(+),另1例HSV1-IgM(+),单纯疱疹病毒占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4.67%;呈散发性起病,无明显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惊厥持续状态、精神症状发生率高(P<0.01),意识障碍、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7%,不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呈散发性起病,无明显季节、性别、年龄分布特点;②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为HSV1的原发感染,可导致脑炎、脑干脑炎、急性播散性脊髓膜炎;③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virus encephalitis,HSE)起病较危重,出现精神症状较多,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天娇;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单心室是比较少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约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全腔-肺吻合术尤其是改良Fontan手术方法的推广应用,使单心室的手术成功率日趋增高,预后也大有改观.
作者:王荣发;高伟;余志庆;李筠;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晕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儿童晕厥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常见,50%以上的晕厥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1].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right tilt test,HUT)对不明原因晕厥进行了诱发试验,已成为诊断VS的重要方法,为VS提供了直接依据和标准[2~4].
作者:王利平;杜忠东;柴晓敏;王阳;王勤;高路;张永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1942年首先由Terry报道,1984年正式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该病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斜视、弱视,严重者可致盲.
作者:王玉环;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血清中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与其发病机制的关系,以探讨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新途径.方法对86例临床诊断为毛支患儿抽血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测定其血清CysLTs水平,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CysLT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8.85,P<0.01);不同病毒组之间的毛支患儿血清CysLTs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毛支患儿血清CysLTs水平明显升高,与哮喘有相似之处,提示CysLTs在毛支发病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望成为防止毛支演变为哮喘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从新的途径降低哮喘发病.
作者:李兰;王智斌;李敏;陈昌辉;李波;吉德平;王运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其定义目前已基本得到公认,即由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晕厥发作时患儿因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能够很快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杜军保;张清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但其相应的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则逐渐增加.BPD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是目前及今后的热点问题.现将我院2001年6月~2005年2月,收治的5例BPD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胡新菊;谭丽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气道反应性测定是检查支气管对吸入抗原或非特异性刺激物收缩反应的方法,也称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用于哮喘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度评估及疗效考核等[1].根据吸入诱发剂的种类、吸入方法以及判定指标的不同,气道反应性测定有多种方法[2,3].Astograph法采用强迫振荡法测定气道阻力(R)作为判断指标,整个操作在平静呼吸中连续吸入不同浓度的诱发剂,同时检测气道阻力变化了解气道反应性,十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操作简便安全,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儿童.我们应用该法对74例哮喘患儿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测定,总结如下.
作者:万莉雅;张琴;袁艳;范永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血小板CD40L在急性期川崎病血管炎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23例急性期及IVIG治疗后川崎病(KD)患儿、23例非KD发热患儿T淋巴细胞、血小板CD40L表达的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急性期KD组T淋巴细胞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27.91±5.47)及平均荧光强度(11.74±3.35)明显高于IVIG治疗后组(分别为12.32±1.89%及6.18±1.71%P均<0.01)及发热对照组;同样,急性期KD组血小板CD40L表达的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IVIG治疗后组及发热对照组.结论T淋巴细胞、血小板CD40L在急性期KD患儿中高表达现象,可能在KD急性期血管炎及冠状动脉病变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苏赞彩;王优;唐兰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T细胞的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急性期KD患儿35例和10例健康儿童血浆Th1/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变化,评价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34±17)ng/L、IL-4(45±23)ng/L]水平较对照组[IFN-γ(59±21)ng/L、IL-4(69±28)ng/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IFN-γ/IL-4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受累(CA)组[IFN-γ(28±15)ng/L、IL-4(31±14)ng/L]与无冠状动脉受累(NCA)组[IFN-γ(39±25)ng/L、IL-4(43±21)n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样,两组IFN-γ/IL-4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D急性期T细胞功能受抑,这或许是KD免疫学特征之一.
作者:常健;鲁继荣;梁东;陈银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各异,但以严重肾小管酸中毒昏迷起病的SLE在儿童中罕见.我院曾收治1例昏迷患儿,经检查后确诊为SLE,现报告如下.
作者:鹿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