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芥子及莱菔子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分析

苏慧;岳琳;刘颖;麻印莲;于定荣;霍雨佳;万超;李丽;肖永庆

关键词:白芥子, 黄芥子, 莱菔子, 饮片,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芥子碱硫氰酸盐
摘要:目的:建立芥子、莱菔子炒制前后以及芥子不同品种饮片的UPLC图谱,分析3种中药饮片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50mm,1.8 μm),流动相乙腈(A)-含0.08 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 ~ 20%A;5~7 min,20%A;7~ 25 min,20% ~25% A;25~30 min,25% ~90%A),柱温35℃,进样量10 μL,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白芥子与炒白芥子饮片共检出7个共有峰,白芥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新生成1个色谱峰a,但其原有色谱峰8~10均消失.黄芥子生品与炒制品有10个共有峰,黄芥子炒制后部分色谱峰的峰面积显著降低,色谱峰11几乎消失.莱菔子与炒菜菔子有6个共有峰,莱菔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变化显著,色谱峰a消失,新生成2个色谱峰.通过比较白芥子、黄芥子和莱菔子的UPLC图谱,发现3种中药饮片中均归属出其共性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但在主要色谱峰峰面积及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UPLC建立芥子不同品种及莱菔子生、炒饮片的图谱能全面反映出饮片的物质基础内涵以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这3种中药饮片炮制原理和进一步诠释含硫代葡萄糖苷类中药饮片炒制共性原理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交泰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葛根交泰丸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OD组),二甲双胍组(MET组),葛根交泰丸高(GJH),中(GJM),低(GJL)剂量(12.15,8.1,4.05 g·kg-1)组;治疗后每周测量大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FBG),末次给药24 h后收集大鼠血清样本,比较各组大鼠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肝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的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MOD组大鼠体质量减轻,FBG,TG,TC,LDL-C,ALT,AST,BUN,SCr,UA均升高,HDL-C降低(P<0.05);与MOD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均增加,FBG,TG,TC,LDL-C下降(P<0.01),MET组,GJH组和GJM组ALT,UA明显下降(P<0.05);与MET组比较,GJH组和GJL组体质量,LDL-C下降(P<0.05),GJL组FBG,ALT,UA均升高(P<0.05),GJM组TC,LDL-C降低(P<0.01);与GJM组比较,GJH组和GJL组体质量降低,FBG,TC,LDL-C均升高(P<0.05),GJL组ALT,UA升高(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葛根交泰丸均能明显降低T2DM大鼠的血脂及血糖水平,增加大鼠体质量,抑制ALT表达,降低UA含量,可用于防治T2DM及其并发症.

    作者:李秋霞;吴凝;聂闪闪;姜序吉;王东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法预测银杏叶提取物的抗炎机制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及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抗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文献报道中的抗炎活性靶点,构建EGB的化合物分子数据集.EGB成分的口服利用度及类药性性质通过Canvas 2.3软件进行预测,运用Glide 6.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虚拟筛选出EGB抗炎活性成分.以EGB的193种活性成分和34种抗炎靶点蛋白为网络节点构建网络,并基于ClueGO插件对34种抗炎靶点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筛选的EGB活性分子具有较好的口服吸收利用度和类药性特征.34种抗炎靶蛋白参与了56种代谢信号通路,其中与炎症为密切为五类分子生物学功能和5条代谢通路.结论:综合网络分析结果显示EGB抗炎活性呈现多分子、多靶点和多通路特点,可为阐述EGB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立虎;李冬冬;萧伟;王振中;丁岗;赵林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参附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2×104 U·kg-1)和参附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3,1.5,0.75 g·kg-1).实验采用逆行胆胰管灌注5%牛磺胆酸钠溶液复制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造模后3h,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乌司他丁、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6h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及心肌的病理变化,并检测大鼠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 mRNA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胰腺、心肌损伤严重,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5),心肌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TNF-α,IL-1β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参附注射液组的胰腺和心脏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参附注射液组大鼠心肌Na*-K+-ATP酶活性明显增加(P<0.05),TNF-α,IL-1β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减少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的表达,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作者:杨伟钦;李培武;米红;赵迪克;向长勤;陈昫;刘凤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基于黄疸模型的栀子根与栀子果实保肝作用探讨

    目的:基于黄疸模型比较栀子根与栀子果实的保肝作用,为扩大栀子的药用部位提供药理学依据,为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150 mg·kg-1),栀子果实和根部位不同剂量给药组(各设高、中、低3个剂量),提前灌胃给药5d后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复制小鼠黄疸型肝炎模型,继续给药,造模48 h后处理动物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转运体胆盐输出泵(BSEP),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多肽(NTCP)和胆固醇12α羟化酶(Cyp8b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ALT,AST,γ-GT,TBIL,TBA水平显著升高,组织中SOD,GSH-Px,GSH的活性显著降低,NTCP,Cyp8b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NF-α,IL-6,BSEP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栀子果实与根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γ-GT,TBIL,TBA,明显增强肝组织中SOD,GSH-Px,GSH的活性,对肝脏病理损伤有减轻作用,且能明显增加NTCP,Cyp8b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TNF-α,IL-6,BSEP mRNA的表达(P <0.05,P<0.01);而低剂量组仅对单项指标或几项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栀子果实和根部位对ANIT诱导的黄疸模型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个部位各剂量对不同指标有不同影响,栀子果实保肝机制可能主要与抗氧化作用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而栀子根保肝作用可能主要与胆汁酸代谢有关.

    作者:肖日传;罗光明;董丽华;张风波;朱继孝;伍珊娜;李波;谢晶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芥子及莱菔子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分析

    目的:建立芥子、莱菔子炒制前后以及芥子不同品种饮片的UPLC图谱,分析3种中药饮片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50mm,1.8 μm),流动相乙腈(A)-含0.08 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 ~ 20%A;5~7 min,20%A;7~ 25 min,20% ~25% A;25~30 min,25% ~90%A),柱温35℃,进样量10 μL,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白芥子与炒白芥子饮片共检出7个共有峰,白芥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新生成1个色谱峰a,但其原有色谱峰8~10均消失.黄芥子生品与炒制品有10个共有峰,黄芥子炒制后部分色谱峰的峰面积显著降低,色谱峰11几乎消失.莱菔子与炒菜菔子有6个共有峰,莱菔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变化显著,色谱峰a消失,新生成2个色谱峰.通过比较白芥子、黄芥子和莱菔子的UPLC图谱,发现3种中药饮片中均归属出其共性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但在主要色谱峰峰面积及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UPLC建立芥子不同品种及莱菔子生、炒饮片的图谱能全面反映出饮片的物质基础内涵以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这3种中药饮片炮制原理和进一步诠释含硫代葡萄糖苷类中药饮片炒制共性原理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苏慧;岳琳;刘颖;麻印莲;于定荣;霍雨佳;万超;李丽;肖永庆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大黄有效成分与附子有效成分配伍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分析

    目的:研究大黄中大黄酸、大黄素,附子中去甲乌药碱,以及大黄酸、大黄素与去甲乌药碱分别配伍后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过程.方法:以大黄酸、大黄素、去甲乌药碱的累积转运量及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采用HPLC对大黄酸、大黄素、去甲乌药碱的含量进行检测,考察大黄酸、大黄素、去甲乌药碱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行为,以及大黄素、大黄酸分别配伍去甲乌药碱后转运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去甲乌药碱的Papp均>1 ×10-7 cm·s-1,外排与吸收比值接近1.5,配伍大黄酸、大黄素后去甲乌药碱的Papp显著上升(P<0.05).大黄酸、大黄素配伍去甲乌药碱后前二者的Papp显著下降(P<0.05).结论:去甲乌药碱是1个中等吸收的药物,其吸收方式主要为被动转运.大黄中大黄酸、大黄素可促进附子中去甲乌药碱的在肠吸收,而去甲乌药碱却会抑制大黄酸、大黄素的在肠吸收.

    作者:党珏;李燕;刘美辰;罗林;龚小红;周忆梦;汤韵秋;郑立;全云云;李芸霞;彭成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十补丸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卵巢功能早衰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十补丸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卵巢功能早衰(POF)的疗效及对Th17和Treg平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调整作用.方法:将就诊的POF患者122例,采用区组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 g/次,qd,连续治疗21 d,后10d加黄体酮胶丸,2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内服十补丸加味治疗,1剂/d.两组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脾肾阳虚证症状,Kupperman评分、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reg和Th17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21,干扰素(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结果:观察组脾肾阳虚证症状各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周和6周,观察组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FSH和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71.19% (P <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h17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IL-6,IL-21,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1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补丸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POF可调整患者激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可能与调整Treg和Th17平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熊晓莉;王巧英;曾晓霞;李兆艾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醋香附中α-香附酮的含量

    目的:醋香附的含量测定采用挥发油测定法,检测耗时长、操作复杂,且未规定具体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评价指标.为解决此问题,探索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测定醋香附中具体有效成分的含量,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采用HPLC检测α-香附酮的含量,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 10 min,30% ~73%A;10~40 min,73% ~76% A;40 ~50 min,76% ~ 30%A),检测波长252 nm;采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醋香附的近红外光谱图,以醋香附中α-香附酮的HPLC测量值为参考,建立偏小二乘法(PLS)定量分析模型.结果:建立了α-香附酮定量模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系数(R2),校正均方差(RMSEC),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87 5,0.006 2,0.007 2,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020 4,经验证模型平均回收率101.33%.结论:该方法检测速度快、预测结果准确,可用于快速测定醋香附中α-香附酮的含量.

    作者:曹庆玺;贾灿潮;黄柳芳;刘喜乐;王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头花蓼内生真菌Gibberella intermedia抗多重耐药菌活性成分及其逆转细菌耐药性作用分析

    目的:明确头花蓼内生真菌Gibberella intermedia抗菌活性成分,了解活性成分对临床耐药菌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抗菌活性导向法及现代分离技术对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发酵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并利用现代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法测试单体化合物对临床耐药菌的抗菌作用以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在无抗菌作用的浓度下评估活性成分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了解其逆转耐药菌的作用.结果:从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镰刀菌酸(1),吲哚-3-乙酸(2),对羟基苯乙酸(3),原儿茶酸(4),邻羟基苯乙酸(5)和对羟基苯甲醛(6).化合物2~6均为从真菌G.intermedia代谢物中首次分离.化合物1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125,62.5 mg·L-1.且化合物1具有逆转其耐药性的作用,在其1/8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降低4倍和2倍;在其1/4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耐药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降低了2倍和4倍,且对临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均降低了2倍.结论:镰刀菌酸为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抗耐药菌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逆转耐药性作用.该研究为治疗多重耐药菌尿路感染和提高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尿路感染中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俊;张青艳;杨斐玉;徐国波;周孟;廖尚高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苦碟子注射液对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苦碟子注射液(简称苦碟子)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制备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0.01 g·kg-1)组、苦碟子低、高剂量(0.15,0.30 g·kg-1)组.各组大鼠在给药后第7,14天分批次处死,采集血液,肾组织,测定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含量;肾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肾脏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磷酸化-Smad2/3(phosphorylated Smad2/3,p-Smad2/3),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的表达,并行半定量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2,Smad3,BMP-7及Ⅰ型胶原(Col Ⅰ)mRNA表达.结果:苦碟子能降低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肌酐水平,能减轻肾间质小管损伤,减少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MDA含量,下调TGF-β1,p-Smad2/3,Col Ⅰ的表达;增加SOD的活性以及BMP-7表达水平,与苦碟子低剂量组比较,以苦碟子高剂量(0.30 g·kg-1)组效果为显著(P<0.05).结论:苦碟子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抑制TGF-β1/Smad/ BMP-7信号通路传导,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增生有关.

    作者:林云;曹灵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不同氮浓度对羌活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效应

    目的:研究不同氮浓度对羌活幼苗的生长发育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羌活人工栽培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室内水培实验,采用酶标仪动态监测不同N浓度(0,10,15,20,40 mmol·L-1)处理下,羌活根茎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氮浓度介于15~20 mmol· L-1时,可有效促进羌活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氮浓度超过20 mmol·L-1时,羌活地上部分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随着氮浓度的增加,羌活根茎的SOD和POD活性呈现“V”型变化规律.即低N(10 mmol·L-1)和高N(40 mmol·L-1)处理下SOD和POD活性较高,中N(15 mmol·L-1)处理的小.对于CAT和APX,培养初期各处理间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培养至42 d,高N处理下酶活性高且显著高于中N处理的对应值.结论:羌活对氮素营养状况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低浓度和高浓度N都不利于羌活植株的生长,且高N环境下羌活植株抗氧化酶系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较低处理.

    作者:张燕;王红兰;蒋舜媛;孙辉;杨萍;杜玖珍;孙洪兵;周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骨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络痹证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骨痹方对肾虚络痹证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观察共纳入肾虚络痹证的KOA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口服骨痹方,1剂/d,对照组予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0.5g/次,3次/d,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中医证候积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疾病疗效差别,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是100%,优于对照组的88.3% (P <0.01).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是100%,优于对照组的76.7% (P <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膝部疼痛,膝部肿胀,膝关节屈伸不利,下肢乏力,腰脊酸痛,畏寒怕冷,VAS评分及WOMAC指数的关节疼痛,功能积分,僵硬积分、总积分均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患者膝部疼痛,膝部肿胀,膝关节屈伸不利,腰脊酸痛,畏寒怕冷,VAS评分,WOMAC指数的僵硬积分明显降低(P <0.05,P<0.01),下肢乏力及WOMAC指数的总积分、疼痛、功能积分降低不明显.活动指标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SR,CRP均有改善(P <0.05,P<0.01),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骨痹方可有效控制膝骨关节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袁芳;何晓瑾;石俊;朱琳;周逸群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川楝素调节丙酮酸激酶M2抑制乳腺癌糖酵解

    目的:观察川楝素对乳腺癌糖酵解的干预及糖酵解相关酶的影响.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川楝素(0,2.5,5,10,20,40,60,80 μmol·L-)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检测10,20,40 μmol·L-1川楝素干预后乳腺癌细胞中葡萄糖消耗,乳酸含量,评价川楝素对乳腺癌细胞糖酵解的干预作用;检测乳腺癌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H)水平,评价乳腺癌细胞能量供应水平;检测己糖激酶2及丙酮酸激酶活性,考察川楝素对糖酵解相关酶活性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川楝素对乳腺癌细胞中丙酮酸激酶M2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川楝素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川楝素可以明显降低不同乳腺癌细胞株中葡萄糖消耗及乳酸含量(P<0.05),并降低细胞ATP含量(P<0.05),升高NAD+/NADH含量(P<0.05),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此外川楝素可抑制丙酮酸激酶活性,但对己糖激酶2活性无影响,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川楝素可以下调丙酮酸激酶M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川楝素可以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影响乳腺癌细胞糖酵解水平,其机制与其干预乳腺癌细胞中丙酮酸激酶M2的表达相关.

    作者:王红磊;肖奕;武力;马大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补肾化痰益智方联合丁苯酞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氧化应激、血流变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化痰益智方联合丁苯酞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氧化应激、血流变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3月-2016年4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共收治127例AD患者,以该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3例),对照组(64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补肾化痰益智方,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65%,对照组为81.2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AD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3)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均明显提高,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及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语言能力、回忆能力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化痰益智方联合丁苯酞可以明显提高A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氧化刺激损伤,因此对AD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澍;张雪;马樱芮;赵吉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金草消毒颗粒对D-GalN/LPS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的影响

    目的:研究金草消毒颗粒(JCG,由肿节风、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组成)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JCG(1.7,3.4,6.8 g·kg-1)连续给药10 d后,采用腹腔注射给予D-GalN(700 mg·kg-1)和LPS(10 μg·kg-1)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记录8h小鼠存活率,生化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磷酸化型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p65)的表达,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金草消毒颗粒可提高小鼠存活率,降低血清ALT,AST,TBIL,BUN,CREA,IL-1β,IL-6,TNF-oα水平(P <0.05,P<0.01),显著升高IgG,IgM水平(P <0.05,P<0.01),下调肝组织iNOS,COX-2,p-NF-κB p65表达(P <0.05,P<0.01),肝组织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金草消毒颗粒有很好的护肝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肾功能,减少促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肝组织iNOS,COX-2,p-NF-κB p65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达到保护肝细胞作用.

    作者:王巍;许立拔;张卓;张宇薇;林彩霞;高玲;巫玲玲;蒋伟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桃红四物汤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通过建立糖氧剥夺(OGD)诱导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损伤模型,观察桃红四物汤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建立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糖氧剥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高、中、低质量浓度组(0.8,0.4,0.2 g·L-1)和阳性药尼莫地平组.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BMECs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结果:桃红四物汤可显著提高拟缺血损伤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降低LDH漏出率(P<0.05,P<0.01),改善细胞形态,降低MDA水平(P<0.05),增强SOD活性(P<0.05,P<0.01).增加内皮细胞VEGF和HIF-α蛋白的表达(P <0.05,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对拟缺血损伤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通过HIF-α途径增强VEGF表达有关,显示中药组方可发挥整体调节的治疗优势.

    作者:季兆洁;韩岚;吴欢茹;郭栋栋;彭代银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连翘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目的:制备连翘标准汤剂并进行其质量标准研究.方法:根据标准汤剂的制备要求,制备16批连翘标准汤剂,以连翘苷、连翘酯苷A作为定量检测指标,计算指标成分转移率与出膏率,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通过对16批连翘标准汤剂进行测定,建议连翘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13.61% ~25.27%;连翘苷转移率范围58.61% ~100.00%;连翘酯苷A转移率范围27.88% ~51.78%.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标定了共有峰10个,分析确认了6个色谱峰,分别为forsythenside F(3号峰),连翘酯苷Ⅰ(4号峰),(+)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5号峰),连翘酯苷A(6号峰),连翘苷(7号峰)和连翘脂素(10号峰).采用特征峰评价模式,以峰7作为S峰,规定上述6个特征峰与S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47,0.52,0.67,0.71,1.00,1.27.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连翘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特征性强,可为连翘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曹静亚;李晓;宋梦娇;魏悦;张丽先;李智宁;李自红;陈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芪玉三龙汤对Wnt信号通路拮抗基因SFRP-2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芪玉三龙汤(Qinyu Sanlong decoction)对Wnt(Wingless,Int1的合称)信号通路拮抗基因分泌型Frizzled相关蛋白(SFRP)-2的影响.方法: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采用LLC细胞培养移植法,构建小鼠移植肺癌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玉三龙汤组(低、中、高剂量组)、化疗组、联合组、芪玉三龙汤组,小鼠分别按20.12,40.24,80.48 g·kg-1 ·d-灌胃给药,化疗组以顺铂0.4 mL腹腔注射给药(1次/周),联合组以芪玉三龙汤80.48 g·kg-1 ·d-1灌胃和腹腔注射顺铂联合给药,模型组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d,连续给药21 d;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β-链蛋白(β-catenin),SFRP-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可下调β-catenin蛋白表达(P<0.01);与芪玉三龙汤20.12 g·kg-1 ·d-1组比较,其他各用药组亦可下调β-catenin蛋白表达(P<0.01);与化疗组比较,芪玉三龙汤40.24,80.48 g·kg-1d-1组、联合组下调较明显(P <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玉三龙汤40.24,80.48 g·kg-1 ·d-1组均可促进SFRP-2蛋白表达(P <0.05,P<0.01);与芪玉三龙汤20.12 g·kg-1 ·d-1组比较,其他各用药组亦可上调SFRP-2蛋白表达水平(P<0.01);与化疗组比较,芪玉三龙汤40.24,80.48 g·kg-1 ·d-1组均可促进SFRP-2蛋白表达(P <0.05,P<0.01).用药组电镜下可见凋亡现象,以芪玉三龙汤80.48 g·kg-1 ·d-组、化疗组及联合组明显.结论:芪玉三龙汤可一定程度抑制肺癌生长,诱导其镜下凋亡,促进SFRP-2表达,从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张星星;李泽庚;曾时杰;张至强;胡健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的影响

    目的:研究龙胆泻肝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药效观察及机制,为龙胆泻肝汤临床PCOS的应用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组10只、模型制备组40只,采用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达英-35(0.21 g·kg-1)及龙胆泻肝汤高、低剂量组(29.6,7.4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5 d;动物处理后测量卵巢质量及体积大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INS)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卵巢组织中JAK2,STAT3,p-STAT3和IL-6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卵巢质量及体积明显升高,血清LH/FSH,T,空腹血糖及INS均明显升高,IL-2,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JAK2,STAT3和IL-6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龙胆泻肝汤高、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卵巢质量及体积,血清LH/FSH,T,空腹血糖及INS,IL-2,IL-6,IL-10水平,升高JAK2,STAT3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STAT3和IL-6蛋白的表达量(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具有明显疗效,主要通过降低激素水平和抑制炎症反应;且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通路相关.

    作者:李俊波;邓芳;李霄汉;许丽绵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队列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住院期间以应用中药注射剂≥7 d为暴露组.随访期间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28 d为暴露组.采用病历调查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中药使用情况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电话随访患者出院至2015年12月31日中药使用情况以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住院期间终点事件发生前3位为血运重建(30.93%),心肌梗死(25.77%),脑卒中(18.56%).中医药治疗(OR=2.651),年龄(OR =1.881),抗栓治疗(OR=1.088),抗心肌缺血治疗(OR=1.150),降脂治疗(OR=1.241)是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OR=2.972)是脑卒中的相关因素.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前3位为心血管再入院(11.66%),血运重建(7.13%),脑卒中(3.89%).中医药治疗(OR=1.515),年龄(OR=1.892)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中医药治疗、年龄和性别等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的发生.

    作者:高武霖;戴国华;史晓静;赵芳;袁琛皓;毕冬雪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