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杨爱平

关键词:多潘立酮, 阿米替林, 消化不良,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7例消化不良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 A组41例患者给予多潘立酮治疗,B组41例患者给予阿米替林治疗,而C组45例患者则给予多潘立酮和阿米替林联合治疗。观察三种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总有效和不良反应率差异,比较3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胃电图正常率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达95.56%(43/45),明显高于A、B组的85.37%(35/41)、68.29%(28/41);并且 C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67%(3/45),明显低于 A、B 组的19.51%(8/41)、41.46%(17/41);另外,C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4.44%(2/45),胃电图正常率为73.33%(33/45),也显著优于A、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应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优,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是一种在睡眠中反复发作的以上气道完全或局部塌陷为特征的疾病,该病通过引起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进而出现间歇性低氧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并导致频繁的睡眠中断。大量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与OSAHS相关,这种关联在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得以控制后仍然持续存在[1]。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OSAHS患者中,慢性间歇性低氧( CIH)和睡眠中断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CIH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机制[2]。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力于动脉粥样硬化与CIH、睡眠中断之间的关联。 OSAHS与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异常之间的关联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存在争议,但仍有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和前瞻性研究支持这一关联[3-4]。然而,介导这一关系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CIH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容易使患者发生血栓事件[5]。本文就OSAHS所致慢性间歇性缺氧及睡眠中断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关系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的在于探讨这一关联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在机制。

    作者:袁国航;李莹莹;张湘燕;张程;刘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9%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仕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重症患者在ICU的滞留和预后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慢重症( CCI)患者在ICU的滞留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ICU收治的95例C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滞留时间和病死率,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比较不同滞留时间的CCI患者病死率,绘制频率直方图和存活曲线。结果95例CCI患者总滞留时间22677d,平均(238.71±318.99)d,滞留少于3个月44例(46.3%),3~6个月25例(26.3%),滞留超过半年26/95例(27.4%),却占总滞留天数的74.8%(16972/22677);死亡53例,总病死率55.79%(53/95),其中男性36.84%,女性18.95%,滞留时间分别(200.39±53.99)d和(307.44±106.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0岁以上CCI患者为主(89.5%),>70岁的CCI患者病死率为61.64%。结论大部分CCI患者滞留ICU时间不超过半年,约1/4的CCI消耗了约3/4的ICU住院时间,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老年女性滞留更久;大部分CCI患者在半年内死亡,>70岁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女性病死率相对较低。滞留超过1年的CCI患者,病死率降低,这意味着CCI患者将逐年增多,应该研究CC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提高医疗效率。

    作者:常宁;裴颖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3例,对其进行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通过椎管矢状径、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增大,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3.9%。术后拍摄动力位片未发现不稳及滑脱。结论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可以充分减低椎管压力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作者:张纪威;李永民;原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螺旋 CT与 MRI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比较

    目的:对螺旋CT与MRI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直肠癌患者137例分为MRI组(68例),采取MRI进行术前诊断;螺旋CT组(69例)采取螺旋CT进行术前诊断。对比2组患者肿瘤(T)分期诊断结果。结果 MRI T1-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33%(11/15),83.87%(26/31),100.00%(22/22);螺旋CT T1-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5.00%(7/20),81.08%(30/37),100.00%(12/12),MRI整体诊断效果较螺旋CT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前分期临床诊断方面,MRI较螺旋CT更优。

    作者:郝亚涛;董强;赵军苍;杨秀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趾腓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趾腓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于创面彻底清创及修复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后行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7~10d,待创面较封闭前缩小,感染得到控制及肉芽生长良好,触之易出血后行趾腓侧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局部清创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34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随访患者皮瓣外观与缺损处周围皮肤相近,无挛缩。疗效评价:优22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趾腓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能有效地修复手部封闭软组织缺损创面,保持创面清洁,控制感染,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且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手部缺损中积极推广。

    作者:杨晓清;高志红;高克;薛惠玲;吕春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生命体征的影响比较

    目的:观察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19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6例。研究组采用七氟烷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及术毕情况,并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对患者术毕时及术后12h疼痛程度进行分。结果研究组在插管侧位双肺通气15min(T1)及单肺通气15min(T2)、30min( T3)、60min( T4)时刻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2组患者术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毕时和术后12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七氟烷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压、心率,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红玉;陈海明;张强;韩慕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孕妇摄入低剂量的砷可能会影响胎儿生长

    近期,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孕妇在喝水和吃饭时摄入低剂量的砷可能会影响胎儿生长。这项研究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上,该文首次报告在美国怀孕期间接触一定水平的砷与出生结果有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1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精神状态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效果较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祁凤茹;韩素芸;牟爱国;孙淑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耐药特征及临床药师的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耐药特征及临床药师的干预效果。方法抽选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均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取其呼吸道深部痰液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计算菌株耐药率,并由临床药师给予药物干预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0株感染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1.2%;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耐药率≥80.0%;对舒巴坦耐药率低,仅31.2%。临床药师参与药物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57.5%,因重症肺炎死亡18例,占22.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高,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综合患者病情酌情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何显科;宁丽;陈伟杰;黄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后循环缺血病因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第二大死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据卫生部2008统计得出:在我国脑卒中已超过冠心病、癌症跃升为病死率高的疾病,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50万例,Savitz研究指出,缺血性卒中占80%。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PCI )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类型,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但国内外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不明确、处置不规范,容易引起PCI的误诊,因此近年来被更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病因、诊断等方面对PCI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王傈;柳太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连续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变化,及其心率变异性指标如心率变异性总标准差( SDNN)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84例作为AMI组,及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2组研究对象的DRs值(包括DR2、DR4和DR8)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将AMI组与对照组按照DRs值的大小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比较2组中高危患者所占比例,并分析AMI组DRs值与SDNN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DR4、DR8、SDN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R2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预测到的中高危患者所占比例为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2、DR4、DR8均与SDNN呈正相关。结论 DRs值可定量对AMI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进行评估,且与SDNN正相关,或可作为临床预测AMI患者发生猝死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杨红;熊秋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输血查对单辅助3种交叉配血方法对儿童输血安全的影响

    目的:分析输血查对单辅助交叉配血对儿童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儿童输血病例6000例分为研究组(3000例)和对照组(3000例),研究组采取输血查对单联合交叉配血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查对联合交叉配血方法。对比2组配血结果及配血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共检出29例配血不合的阳性结果,其中盐水介质法检出5例,凝聚胺法检出13例,微柱凝胶法检出25例;对照组共检出30例,其中盐水介质法检出6例,凝聚胺法检出13例,微柱凝胶法检出25例。2组配血不合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输血差错率为1.63%低于对照组的13.07%(P<0.05)。结论3种交叉配血方法各具特点,具有互补性,联合使用可获取更好的检出效果;在输血过程中采用输血查对单可降低输血差错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输血安全性。

    作者:张层山;高国庆;韩玉双;徐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国主导的ISO国际标准《中药编码规则》正式发布

    近日,由我国主导的《中药编码系统--第一部分:中药编码规则》( ISO 18668-1)经过为期3个月的ISO终国际标准草案投票,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标志着中药在数字化、标准化、信息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ABO血型不合输血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输血对策。方法将200例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输血前采取全方位输血对策,对照组输血前未进行特殊处理。对比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发热、过敏、负荷过重等方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临床ABO血型不合输血患者,应用全方位输血对策,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积极影响。

    作者:毛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脱发1例

    丙戊酸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是全面性发作,尤其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等。较少见为短暂的脱发、便秘、倦睡、眩晕、疲乏、头痛、共济失调、轻微震颤等。现将我院收治的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脱发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张丹丹;董艳红;吕佩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对患儿血清IL-6及 TNF-α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对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84例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2例。2组患者均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儿经腹腔镜下治疗肠套叠,对照组患儿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较好,与开腹手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聂向荣;刘艳红;武剑磊;武永庆;武海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

    目的:全面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并以此作为依据来研究相应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抗生素使用不准确、药敏测试不充分、没有全面考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联合应用不够合理等均是目前我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存在的误区。在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后,临床用药的错误率(8.33%)有了明显的降低,与采取措施前临床用药错误率(47.9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应引起医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避免错误用药,以保证患儿安全,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刘荣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理用药咨询信息分析

    目的:分析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合理用药咨询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社区COPD患者的药学服务和疾病的防治提供相关资料。方法汇总2011年7月-2014年12月来本中心合理用药咨询室的社区COPD患者咨询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咨询药物相关内容859例次,以药理机制(26.54%)、药物不良反应(18.86%)和疗效(15.72%)多见,其中尤以抗感染类(21.42%)和糖皮质激素类(14.78%)为主要咨询药物;咨询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15项,59例(11.80%)涉及诸多系统;咨询者健康教育参与率为74.63%,其中多以单一的影视教育形式为主(37.25%);咨询者用药说明书参阅率较低(18.54%)。结论社区COPD患者合理用药情况堪忧,影响疾病防治,进一步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主导的社区药物服务势在必行。

    作者:杨容;方宗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埃索美拉唑镁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致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磷酸铝凝胶、法莫对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需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加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照Ⅰ组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片,对照Ⅱ组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磷酸铝凝胶,对照Ⅲ组加用抑酸剂法莫替丁片。分别在服药3个月后,对4组患者胃镜下黏膜损伤发生率及程度、阿司匹林相关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症状加以对比。结果治疗组胃镜下黏膜损伤发生率及程度、阿司匹林相关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服用阿司匹林指征,用药前Hp感染者必须行Hp根除治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致胃黏膜损有显著疗效。

    作者:史立信;霍春青;臧颖卓;张文超;王传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