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明;伍定辉;兰国翠
丙戊酸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是全面性发作,尤其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等。较少见为短暂的脱发、便秘、倦睡、眩晕、疲乏、头痛、共济失调、轻微震颤等。现将我院收治的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脱发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张丹丹;董艳红;吕佩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慢重症( CCI)患者在ICU的滞留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ICU收治的95例C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滞留时间和病死率,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比较不同滞留时间的CCI患者病死率,绘制频率直方图和存活曲线。结果95例CCI患者总滞留时间22677d,平均(238.71±318.99)d,滞留少于3个月44例(46.3%),3~6个月25例(26.3%),滞留超过半年26/95例(27.4%),却占总滞留天数的74.8%(16972/22677);死亡53例,总病死率55.79%(53/95),其中男性36.84%,女性18.95%,滞留时间分别(200.39±53.99)d和(307.44±106.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0岁以上CCI患者为主(89.5%),>70岁的CCI患者病死率为61.64%。结论大部分CCI患者滞留ICU时间不超过半年,约1/4的CCI消耗了约3/4的ICU住院时间,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老年女性滞留更久;大部分CCI患者在半年内死亡,>70岁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女性病死率相对较低。滞留超过1年的CCI患者,病死率降低,这意味着CCI患者将逐年增多,应该研究CC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提高医疗效率。
作者:常宁;裴颖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妇科术后感染一直是常见的妇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妇科术后感染主要包括:切口的感染,腹腔、盆腔内的感染及尿路感染。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可以致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围术期抗生素预防用药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若明确术后感染,及早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药师拥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药师参与1例妇科术后感染的治疗过程,总结药师参与治疗的实践及体会。
作者:赵桂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日,由我国主导的《中药编码系统--第一部分:中药编码规则》( ISO 18668-1)经过为期3个月的ISO终国际标准草案投票,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标志着中药在数字化、标准化、信息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樟木中心卫生院产妇年龄构成及分娩方式,为制订产科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将1482例产妇按≤24岁、25~34岁、≥35岁分3组,统计年龄构成及分娩方式。结果产妇年龄构成:≤24岁产妇587例,占39.61%,25~34岁产妇807例,占54.45%,≥35岁产妇88例,占5.94%。剖宫产分娩94例,剖宫产分娩率6.34%,其中≥35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5.68%(5/88),≤24岁产妇剖宫产剖宫产分娩率5.79%(34/587),25~34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6.82%(55/807),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樟木中心卫生院产妇以25~34岁为主,较重视剖宫产指征的控制,剖宫产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规定。
作者:邱劲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交待;(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质量;(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要求、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男,36岁,职员,因间断牙龈出血1年,皮肤散在出血点10d入住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检查:PLT 14×109/L,WBC 5.84×109/L,Hb 160g/L,尿常规潜血(++);予以行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未能明确诊断,经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时PLT 167×109/L;患者一直给予激素维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再次入住当地医院,予以止血敏、甲强龙、白细胞介素-11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并嘱其去上级医院就诊,并作进一步的检查。2009年5月5日,患者又因反复的皮肤黏膜出血,第一次入住上级医院,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2.02×109/L,RBC 3.94×1012/L,Hb 128g/L,PLT 461×109/L;Ret 1.66%;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未见增多,形态未见异常,周围淋巴细胞亚群未见异常,未见大颗粒淋巴细胞,胸片、B型超声、心电图未见异常;骨髓流式细胞检查未见异常;血小板粘附聚集试验未见异常,结合病史,需要在其血小板减少时再行骨髓穿刺以助于诊断。治疗上予以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院时未能明确诊断。2009年7月2日,患者又因前胸部皮肤散在针尖样出血点2 d第二次入住上级医院。血常规:WBC 6.26×109/L, Hb 140g/L,PLT 38×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9个,形态未见异常,骨髓活检:增生大致正常,巨核细胞不少,JAK/V617F阴性,结合病史及上次辅助检查,诊断为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CTP ),给予患者加用环孢素治疗,并嘱监测血小板变化和环孢素浓度。2014年7月患者于中医院就诊,现患者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药和中药维持治疗。病例特点:(1)患者多次入院,但未能明确诊断。(2)患者血小板呈波浪式变化,周期约为1个月,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约为10d,正常时间约为20d,高可达600×109/L以上,低可低至1×109/L,见图1。(3)治疗上处于矛盾的境地,止血药和抗凝药之间反复使用,既要降低患者出血的风险,同时血小板高时又要预防血栓事件发生。
作者:杜英俊;崔思远;徐瑞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介入手术管理中护理安全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对2013年6-12月我科498例介入手术患者(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及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护理安全措施,对2014年2-7月565例介入手术患者(试验组)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并通过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两方面对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的试验组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差错率为0.53%(3/565)低于对照组的3.21%(16/498),试验组满意度为96.64%(546/565)高于对照组的82.73%(412/4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介入手术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干预措施能够保证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降低护理差错所引发的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黄景香;曹宏霞;郭丽敏;艾宁;王玲玲;韩丽英;张丽娜;陆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女,70岁,主因间断大便带血1年余,加重5d就诊。曾于当地按痔疮治疗,症状无缓解。直肠指诊:肛门外观未见异常,距肛缘约2cm直肠前壁触及一肿物,中央可及溃疡凹陷,呈结节感,质硬,活动度差,占据肠壁近1/2周径,肿物上缘可触及,退观指套染血。三合诊检查:阴道后壁可及局部隆起,表面黏膜粗糙未及明确肿物,退观指套无染血。 CT示:直肠前壁增厚,近肛管处可见直径约3.0cm的略低密度影,边界欠清,肠腔未见狭窄,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并可见直径约0.5cm的淋巴结(图1~2)。 MRI示:直肠前壁与肛管交界区见大小约2.9cm ×2.7cm的短T1、长T2信号肿物,边界清楚,内信号欠均匀,T2抑脂像及弥散像均呈高信号(图3~6)。结肠镜检查示:肛门口见半球形隆起物突入直肠腔内,顶端有污秽物呈椭圆球形附着,局部黑色,直肠腔内见鲜红色血液(图7),活检病理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图8)。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未见其他脏器转移,行扩大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并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直肠病变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直肠肿物大小约3.0 cm ×2.5cm,质硬,尚可推动,且与阴道后壁关系密切。术后病理: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侵及阴道壁黏膜下层及肛管黏膜下伴肠周淋巴结转移。
作者:赵亮;梁广路;邢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围术期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例实施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采用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术后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15.0%,研究组患者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平均得分为(87.46±4.84)分高于对照组的(74.21±4.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适护理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围术期护理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秀芳;黄玲;张静;张会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24例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采用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2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56.96%和7.59%,显著优于对照组24.36%和33.33%(P<0.05),其中屈光不正性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61.43%和5.71%,显著优于对照组27.54%和27.54%(P<0.05),中度弱视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59.18%和2.04%,显著优于对照组10.42%和12.50%(P<0.05)。结论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治疗效果优于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期,一项在线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5年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BD(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而且补充似乎与保健应用减少有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曾多次重申,科技期刊从来无国家级、地方级之分,仅有主办、主管单位属中央和地方之别。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刊物主办单位不存在因果关系。然而,不少地区、单位在学术水平评定、技术职称晋升中常会片面地以发表论文的期刊主办、主管单位级别评价论文学术水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对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84例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2例。2组患者均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儿经腹腔镜下治疗肠套叠,对照组患儿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较好,与开腹手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聂向荣;刘艳红;武剑磊;武永庆;武海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监测低白蛋白患者输入外源性白蛋白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水平,探讨外源性白蛋白对危重程度( APACH Ⅱ评分)不同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输注外源性蛋白的病例(72例)与未输注外源性白蛋白的病例(59例)进行24h血浆白蛋白水平比较。对输注白蛋白的患者按APACHE Ⅱ评分和输注白蛋白量分为轻症10g组、轻症20g组、重症10g组和重症20g组。对未输注白蛋白患者根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轻症对照组和重症对照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24h后血浆白蛋白含量及APACH Ⅱ评分。结果输入白蛋白24h后,轻症10g组与重症10g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无明显升高,2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输入白蛋白24h后,轻症20g组与重症20g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0g白蛋白24h后,血浆白蛋白的增长值:轻症20g组为(3.36±0.92)g/h、重症20g组为(1.81±1.07)g/L,分别与各组的APACHE Ⅱ评分变化值相关性分析,与轻症20g组无相关性(r=0.035,P>0.05);与重症20g组亦无相关性( r=0.143,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给予10g外源性白蛋白对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无影响,给予20g外源性白蛋白24h后白蛋白水平升高。给予外源性白蛋白后不改变危重患者的预后,白蛋白增长的程度与APACHE Ⅱ评分无关。
作者:张天元;徐铁领;王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药物三联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例。研究组给予高压氧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2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药物三联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地降低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
作者:刘希梅;石蕾;宋海斌;张小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及血清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2014年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给予降低颅内压,适当控制血压等对症处理。观察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同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入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及72h晨空腹抽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应用ELISA检测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与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IL-1β、NSE及S100β蛋白水平,降低组织炎性反应,保护神经功能。
作者:李小亮;刘文进;田书娟;王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镇痛镇静治疗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 ICU )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镇静镇痛治疗方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治疗,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达到目标镇静水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唤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静脉推注吗啡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治疗应用在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黎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3例,对其进行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通过椎管矢状径、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增大,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3.9%。术后拍摄动力位片未发现不稳及滑脱。结论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可以充分减低椎管压力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作者:张纪威;李永民;原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输血查对单辅助交叉配血对儿童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儿童输血病例6000例分为研究组(3000例)和对照组(3000例),研究组采取输血查对单联合交叉配血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查对联合交叉配血方法。对比2组配血结果及配血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共检出29例配血不合的阳性结果,其中盐水介质法检出5例,凝聚胺法检出13例,微柱凝胶法检出25例;对照组共检出30例,其中盐水介质法检出6例,凝聚胺法检出13例,微柱凝胶法检出25例。2组配血不合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输血差错率为1.63%低于对照组的13.07%(P<0.05)。结论3种交叉配血方法各具特点,具有互补性,联合使用可获取更好的检出效果;在输血过程中采用输血查对单可降低输血差错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输血安全性。
作者:张层山;高国庆;韩玉双;徐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