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昌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药物三联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例。研究组给予高压氧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2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药物三联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地降低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
作者:刘希梅;石蕾;宋海斌;张小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是一种在睡眠中反复发作的以上气道完全或局部塌陷为特征的疾病,该病通过引起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进而出现间歇性低氧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并导致频繁的睡眠中断。大量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与OSAHS相关,这种关联在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得以控制后仍然持续存在[1]。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OSAHS患者中,慢性间歇性低氧( CIH)和睡眠中断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CIH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机制[2]。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力于动脉粥样硬化与CIH、睡眠中断之间的关联。 OSAHS与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异常之间的关联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存在争议,但仍有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和前瞻性研究支持这一关联[3-4]。然而,介导这一关系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CIH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容易使患者发生血栓事件[5]。本文就OSAHS所致慢性间歇性缺氧及睡眠中断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关系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的在于探讨这一关联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在机制。
作者:袁国航;李莹莹;张湘燕;张程;刘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对减轻术后肋间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经VATS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7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进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2、3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周金强;李娜;王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半永久置管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该院2015年1月开始对应用半永久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将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的2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应用系统健康宣教前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自我维护导管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依从性好的患者占78.3%,高于对照组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健康宣教可明显提高半永久置管患者自我维护导管的依从性。
作者:韩丽丽;孙静;陈雅慧;王艳强;李玉伶;岳英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JCI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进展,他们对一种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了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一种叫做IGF2BP3的RNA结合蛋白在病人体内表达丰度非常高,并证明该蛋白在该类型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驱动作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 PVP)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78例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9例。研究组采用PVP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PVP治疗,通过CT测量手术前后患者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的变化,并对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椎体前缘、椎体中线高度大于对照组,椎体后缘高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及术后1d,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可有效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缓解疼痛,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可增强PVP抗肿瘤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正孟;徐文彦;王海平;高彬;崔海涛;赵红梅;徐志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几年我国妊娠期梅毒发病率明显上升,根据先天梅毒监测数据和感染梅毒怀孕妇女的医疗记录,90%的先天梅毒病例可以通过产前检查和及时的梅毒筛查、治疗被预防[1]。目前临床上因妊娠期梅毒未正规治疗而导致死胎的病例屡见不鲜,现将我院近期4例因孕期未治疗或未规范治疗导致胎死宫内的病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文;李荣香;郝慧英;孙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单纯T2 DM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及血糖、血脂水平,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身体检查和病史调查发现,试验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吸烟史患者较多,同时,患者多存在高血压病等基础性疾病。试验组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 HPG)、FBG、HbA1c、LDL-C、TG、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餐后2h C肽( PCP)、空腹C肽(F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SBP)、2h餐后血糖(2hBG)、胰岛素敏感指数(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积极预防颈动脉血管病变,接受适当的降压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完全禁止吸烟。同时,定时实施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的检测。
作者:吕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妇科术后感染一直是常见的妇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妇科术后感染主要包括:切口的感染,腹腔、盆腔内的感染及尿路感染。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可以致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围术期抗生素预防用药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若明确术后感染,及早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药师拥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药师参与1例妇科术后感染的治疗过程,总结药师参与治疗的实践及体会。
作者:赵桂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在化疗所有副反应中,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而其中常见的是恶心、呕吐。这些反应使患者感到痛苦,严重者可引起自身代谢失调、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常常因严重的恶心呕吐反应推迟化疗,甚至拒绝下一步化疗,从而影响治疗的疗效。在过去几十年中,恶心、呕吐反应的处理有较大提高,使患者痛苦得到极大减轻,进而使化疗达到一定的目的,但目前对于化疗引起恶心、呕吐反应的机制尚未明确。
作者:徐红丽;赵建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期,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孕妇在喝水和吃饭时摄入低剂量的砷可能会影响胎儿生长。这项研究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上,该文首次报告在美国怀孕期间接触一定水平的砷与出生结果有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孕产妇8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仅前置胎盘孕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孕产妇进行相同治疗,观察2组孕产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的情况,比较母婴结局。结果研究组产后大出血、中度及重度贫血、继发产褥感染、胎盘粘连植入、子宫切除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围生儿体质量为(2389.48±287.61) g低于对照组围生儿的(2921.44±195.21) g,新生儿早产、窘迫、窒息、贫血、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可能增加前置胎盘孕妇不良妊娠的发生率,为更好地保护母婴安全,提倡初产妇进行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手术率。
作者:张亚静;张敏妍;成云云;李军夕;王佩;朱春花;茅顺洪;胡清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产妇应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对照组产妇单纯使用缩宫素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总出血量为(317.2±27.9)ml,明显低于对照组(573.4±3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保证孕产妇顺利分娩及新生儿安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郭力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8~34周出生的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1次以上的早产儿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比较2组患儿治疗72h后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用药72h内观察组39例中未发作呼吸暂停37例,有效率94.9%。对照组39例72h内未发作呼吸暂停30例,有效率76.9%。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心动过速、高血糖、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氨茶碱,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丙戊酸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是全面性发作,尤其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等。较少见为短暂的脱发、便秘、倦睡、眩晕、疲乏、头痛、共济失调、轻微震颤等。现将我院收治的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脱发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张丹丹;董艳红;吕佩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 PEM)联合顺铂( DDP)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PEM(500mg/m2,第1天)+DDP(80mg/m2,第1、2天)全身化疗,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GEM)(1000mg/m2,第1、8天)+DDP(80mg/m2,第1、2天)全身化疗。2组均以28d为1个周期,于规则化疗2周期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缓解率为34.62%,控制率为76.92%,均高于对照组中的23.08%及57.69%,2组缓解率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PEM联合DDP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GEM联合DDP方案,其对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低,可明显延缓肿瘤复发,减轻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苏伟明;伍定辉;兰国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CA153及人细胞角蛋白21-1( 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组(100例)和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的对照组(100例)。分别在2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性的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
作者:吕翠红;胡利宏;程瑞波;董丽娟;郑志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血清铁与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43例( DO组),糖尿病无骨质疏松的患者42例( DM组)。检测2组患者腰椎( L1~L4)及左侧股骨颈部的骨密度,并采集空腹血检测2组患者血清铁及外周血中MCP-1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DO组腰椎T值和股骨颈T值均低于DM组,血清铁低于DM组,血清MCP-1高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与股骨颈T值(r =0.613,P <0.05)、腰椎T 值(r =0.592,P <0.05)呈正相关;MCP-1表达水平与股骨颈 T 值(r=-0.85,P<0.05)、腰椎T值(r=-0.89,P<0.05)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外周血MCP-1表达水平增高,血清铁含量减少,MCP-1和血清铁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作者:梁洁;宋文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性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不稳定组)和稳定性骨折患者(稳定组)各25例。不稳定组患者予以非手术治疗,而稳定性组根据骨折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情况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脊柱节段不同骨折类型患者予以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
作者:薛书生;岳鹏举;刘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全面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并以此作为依据来研究相应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抗生素使用不准确、药敏测试不充分、没有全面考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联合应用不够合理等均是目前我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存在的误区。在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后,临床用药的错误率(8.33%)有了明显的降低,与采取措施前临床用药错误率(47.9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应引起医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避免错误用药,以保证患儿安全,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刘荣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