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例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均经过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和严格的康复训练。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膝关节主观及客观稳定性均明显改变,无并发症发生,抽屉试验和 Lachman 试验呈阴性,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未发现膝关节松弛现象,复查 X 线片示膝关节无退变,内固定物无松脱现象,效果满意。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手术重建是治疗的基本和关键的步骤,围术期护理和康复训练也在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龚亚莉;罗毅;陈宏;瞿小英;侯伟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药物1137种,对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60.95%),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39.05%)。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66.09%),中成药173份(24.96%),其他62份(8.95%);359份(51.80%)为口服剂型,273份(39.39%)为注射剂型,61份(8.81%)为其他。结论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单一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更加加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罗艳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应用氟伏沙明和氯丙咪嗪治疗,应用 Y-BOCS 量表和 GQOLI-74量表进行评估,比较2组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 Y-BO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第1周末至第12周末,2组 Y-BOC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2周末,2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治疗12周末,氟伏沙明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咪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氟伏沙明组不良反应较氯丙咪嗪组少且轻。结论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安全有效,同时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东明;孙平;段妮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辅助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0月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56例,均给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口服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临床治愈且12个月未复发54例(96.4%),2例(3.6%)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复发。结论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辅助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复发风险。
作者:冯秀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行 PFNA 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精细化手术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护理配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医师和患者对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术中器械故障、手术器械传递失误、感染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医师、患者对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依次为100.00%、94.12%,对照组依次为81.82%、79.41%,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内固定术治疗中实施精细化手术护理配合能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好地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严涛;包香兰;刘霁逸;杨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中、重度持续气道通气 OSAHS 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进行睡眠监测,主要包括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睡眠呼吸暂停长时间;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空腹静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硫氧还蛋白-1(TRX-1)以及丙二醛(MDA)水平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AHI、长呼吸暂停时间、MDA 及 TRX-1水平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 ﹤0.05),夜间 SaO2、SOD 水平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 ﹤0.05),且患者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SAHS 是一种氧化应激性疾病,尽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会显著改善 OSAHS 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从而逆转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张连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快检方法。方法考查3种样品浸提方法对二氧化硫含量的影响,采用检测试剂盒法测定。结果碱性超声波浸提30min,样品中的二氧化硫达到峰值,该快检方法 RSD 1.0%(255.9mg/ kg,n =6),样品加标回收率90.8%~97.4%,样品测定结果与药典方法结果一致。结论该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经济等特点,适合在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监管部门应用。
作者:吴华庆;杨华剑;吴晓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5年收集的 ADR 报告109例的给药途径、来源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及损害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 ADR 多,占66.06%,口服给药占33.94%;ADR 主要来源于内科51例(46.79%),皮肤科11例(10.09%);由抗菌药物导致的 ADR 所占比例为48.60%;皮肤损害的 ADR 约为总报告例数的49.5%。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 ADR 的发生。
作者:刘乔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该院门、急诊静脉输液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促进临床合理应用静脉输液途径进行治疗。方法通过医院 HIS 系统,收集2015年1-6月期间门、急诊患者的用药信息,统计分析应用静脉输液治疗情况。结果2015年1-6月期间,在本院门、急诊就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为7.2%,排名前五位的科室分别为消化内镜室(76.3%)、急诊内科(43.8%)、急诊外科(29.4%)、儿科(24.3%)、肿瘤化疗科(10.9%);医师处方静脉输液治疗率前五位的分别为78.9%(消化内镜室)、75.4%(消化内镜室)、58.6%(急诊内科)、51.9%(急诊内科)、50.2%(急诊外科)。结论该院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静脉输液使用率较高,个别医师静脉输液应用率较高,需加强其合理性评价和管理。
作者:洪一兰;黄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评价 X 线及 CT 影像对食管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医院诊治的食管癌患者98例,患者均给予 X 线及 CT 影像检查,分析、总结、评价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阳性率。结果早期食管癌患者 X 线诊断的阳性率为69.44%高于 CT 的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X 线诊断阳性率为96.77%,CT 影像诊断阳性率为10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X 线及 CT 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显著,两种诊断手段均具备优缺点,可联合食管镜以及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检查等方式对早期食管癌进行诊断,进而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及科学性。
作者:陈仲耿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规范医师用药行为,遏制大处方,降低患者药品费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法通过开展动员培训、自查自纠、药占比控制及强化监督考核等量化考核措施,重点针对中成药、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激素等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结果全院66个临床科室有54个科室药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有14个科室降幅达5%以上;超千元处方不合格率控制在2.5%以下;不合理用药投诉率下降了4%。结论全院医务人员规范行医、合理用药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医院初步建立了超常用药预警机制,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全院用药行为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安全、经济、规范。
作者:赖登祥;张先祥;王易林;黄道秋;石朝凯;周余;方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长期吸入布地奈德(BUD)对哮喘幼儿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医院诊治的支气管哮喘幼儿60例。所选患儿均规律吸入 BUD≥3个月。对比分析患儿在用药前、用药1个月、用药3个月时的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及骨密度(BMD)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幼儿吸入 BUD 治疗在用药前、用药1个月、用药3个月时其血 Ca、血 P、血 ALP、BMD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长期吸入 BUD 对哮喘患儿骨质发育无影响。
作者:丁康康;宋福星;敬小青;王晨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 N 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4例作研究对象,将合并糖尿病的32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并将未合并糖尿病的32例患者作为无糖尿病组,比较2组患者 HbA1c、NT-proBNP 水平,并分析 HbA1c、NT-proBNP 水平与其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 HbA1c、NT-pro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Ⅳ级患者 HbA1c、NT-proBNP 水平高,其余依次是Ⅲ级、Ⅱ级、Ⅰ级,其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经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NT-proBNP 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 =0.412、0.522,P ﹤0.05)。结论HbA1c 和 NT-proBNP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呈现正相关,其可作为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衰退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崔永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病腹泻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病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运用中西药联合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 TBIL、ALT 及 AST 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各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病腹泻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G)、空腹 C 肽(FCP)、餐后2h C 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低血糖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 FPG、2hPG、HbA1c、FCP、2hCP 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可减少低血糖事件概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玉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比观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接受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围术期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优良率90.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优于锁定钢板,可以作为临床的优选治疗方案而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蓝春祎;韦铭铭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麻仁丸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年 FC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麻仁丸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比较2组临床疗效用药后至首次排便时间、复发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用药后至首次排便时间为85~195(137.93±4.92)min,对照组为90~298(148.37±29.83)min,2组用药后至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中出现腹泻1例,后自行好转;试验组中出现腹泻1例,自行停药后好转,阵发性腹痛1例,未经处理自行好转。2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联合麻仁丸对老年 FC 的临床疗效优于其单独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亚骅;欧阳建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连续式康复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其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干预组患者提供连续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膝关节恢复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经半年的运动训练后,患者自主行走、无需他人协助进行相关生活行为、基本自理能力、心理情绪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出现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视患者病情发展应为其尽早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做好 CPM 训练,并联合家属共同监督,训练强度应保持由低到高的原则,大多数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生存质量较高。
作者: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患儿均进行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相关生化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白细胞(WB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尿酸(U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神经发育情况和预后。结果治疗前,NSE、S100B 蛋白、WBC、MMP-9、UA 和 VEGF 等水平在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 NSE、S100B 蛋白、WBC、MMP-9、UA 和 VEGF 等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出现脑瘫患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出现智力发育迟缓和死亡患儿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神经发育情况,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疗效。
作者:张燕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老年压疮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老年压疮患者11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压疮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压疮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集束化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压疮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洁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