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翠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用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预防接种儿童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护理。观察、比较2组预防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预防接种儿童发生不良反应2例(5.0%),优于对照组的8例(2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0.0%,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用于儿童预防接种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消除接种儿童心理压力,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雪梅;犹世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重症脓毒症合并应激性心肌病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确诊治疗的重症脓毒症合并应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5.0%(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重症脓毒症合并应激性心肌病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贤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选取频发TIA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曲克芦丁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TIA停止时间;2组均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定血液流变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聚集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优于对照组的37.8%(P<0.05),3d内TIA发作控制率为55.2%,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3%(P<0.05)。结论奥扎格雷治疗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可在短期内清除或减少发作,阻止病情进展,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作者:田丽环;郭华梅;安宇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小夹板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4.44%(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小夹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景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4种结核病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从数据上评价不同方法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价值,为临床合理选择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诊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标本,采用抗酸染色镜检法(冷染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T-SPOT.TB试验及结核抗体(胶体金法)4种方法检测,将检测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T-SPOT.TB方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为56.5%,结核抗体法检出率次之为10.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抗酸染色镜检法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1%和0.9%,T-SPOT.TB试验与其他3种检测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采用了多种临床标本,其中血清标本多,但血清标本的检出率低仅为0.4%,腹腔积液、穿刺液、尿液标本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7.5%、22.2%及15.3%,与血清标本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1);抗酸染色镜检法尿液、分泌物、纤支镜和痰液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1.4%、1.2%、1.1%和1.1%,高于脑脊液、胸水、腹水的0.1%、0.1%和0.3%(P<0.01);与临床终诊断结果相比,抗酸染色镜检法符合率高为95.4%,其次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为77.5%,T-SPOT.TB试验和结核抗体法符合率较低,分别为37.7%和28.6%,4种方法符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通过对常见的4种检测结核杆菌感染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各法优劣选择性地利用检测项目,以利于结核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作者:李荣辉;罗又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在线检索2006-2016年国内医学期间公开发表的阿昔洛韦与常用药物的配伍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阿昔洛韦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结果阿昔洛韦和酚磺乙胺、多巴胺、10%果糖二磷酸钠及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因理化性质改变而不可进行配伍。结论阿昔洛韦与多数常用药物均能根据一定的剂量进行配伍,且在一定时间、温度范围内相对稳定,但仍与部分药物不宜配伍,应根据情况合理用药。
作者:沈俊良;赖瑜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青霉素G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G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治疗中,采用左氧氟沙星疗效显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超声诊断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检查,通过检查、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人体疾病,并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超声诊断是近代出现的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型超声应用较广泛,影响较大,也属于物理性诊断,与X射线、CT检查、磁共振成像并称为四大医学影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不可缺少的诊断技术之一。笔者认为:产前检查是近年来为了顺产而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方式,也是孕妇和家属保证下一代及孕妇安全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被孕妇和医院公认的保护措施和预测方法。当然,超声诊断就成为产前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马志敬;吕志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品质管理圈( QCC),主要是由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类似的6~10名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而组成的小组,其以提升工作绩效,达到改善业绩为目标[1]。为促使护理团队重视质量活动的进行,我们积极尝试应用QCC管理工具管理临床护理质量,而现场管理是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所谓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2]。然而在QCC运行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护理团队中现场管理的存在如下问题,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栗江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指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多数患者丧失超早期溶栓机会,还有部分患者存在出血可能等原因不能承受溶栓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指南建议:给予抗凝、抗血小板、降纤、扩容等治疗[2]。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抗凝剂阿加曲班治疗AI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作者:刘星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此病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对膝关节功能造成较大损害,如不给予患者及时处理会导致半月板、关节软骨损伤[1]。目前对于此类疾病采用关节镜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稳定膝关节[2]。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跟腱重建术,取得显著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虎;叶明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实施集束化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6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2组尿潴留发生率和首次拔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首次拔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宫颈癌患者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尿潴留发生。
作者:黄其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 RFA)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仅予TACE治疗,观察组予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复发率及1、2及3年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6%(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肿瘤复发2例(3.57%),低于对照组的复发9例(16.07%)(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肝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伟华;黄腾钦;谢婉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该院住院部药房2015年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治疗糖尿病处方3000张,降糖药物有13个品种,按照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用药频度( DDDs)、药物利用指数( DUI)对选定的降糖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0张处方中,口服降糖药物有13个品种,具体分为5大类:磺酰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效剂。双胍类日销量金额比率为28.59%,α-糖苷酶抑制剂为21.28%,磺酰脲类19.90%,占居前3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阿卡波糖片、格列吡嗪片DDDs占居前3位,各药DUI均<1.0,用药均合理。结论口服降糖药物种类供应齐全,且用药合理,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使用广泛,且趋于稳定,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王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口腔种植患者术前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研究患者就诊动机、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对心理干预措施减少患者牙科焦虑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的口腔种植患者共64例术前发放问卷包括口腔健康程度影响量表及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进行调查,指导患者接受术前心理干预措施。结果改善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预防是口腔种植患者的主要就诊动机,种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口腔健康程度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6.8±10.7),干预后无焦虑率59.4%,高于干预前的34.4%(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患者的社会信息及就诊动机进行关注,此类患者种植前的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较差,经过种植手术前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牙科焦虑感。
作者:陈美燕;栗江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4月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影像学诊断资料,就前列腺癌不同分期的MRI影像特点与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初发型前列腺癌16例(84.2%),复发型前列腺癌3例(15.8%)。病灶位置:外周带14例(73.7%),中央腺体4例(21.1%),病灶横跨外周腺与中央腺者1例(5.2%)。伴骨转移7例(36.8%),伴淋巴结转移3例(15.8%)。结论 MRI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具有方便、无创、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优势,诊断准确率高于其他诊断方法,适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和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在人体吸收代谢等药代动力学情况。方法随机将医院招募的20例健康受试者分为参麦注射液组和生脉注射液组各10例,记录2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受试者血药浓度通过相应软件得到2种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药物中人参苷Rg1、人参苷Rb1、人参苷Re成分在人体药峰浓度、清除率、末端消除半衰期、达峰时间表现分布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由于2种药物临床药理作用相似,其在人体内药代动力也极为相似,但两者在临床应用上侧重点不同。
作者:李文英;安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肠黏膜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其选择性吸收氨基酸、维生素、离子等营养物质,阻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细菌或毒素等穿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其它组织器官。各种病理情况均能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有害物质入血循环引发严重脓毒症、败血症,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1]。笔者现就姜黄素( Cur)对乙醇诱导的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王改;王志华;李宁;段红年;徐欢;马江涛;刘鑫惠;刘佳琪;陈红娜;蔡力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NPDR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视力改善、眼底改善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改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眼底改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5.6%(P<0.05);观察组FFA改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1.1%(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较羟苯磺酸钙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海敏;田德增;韩雪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 APE)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134例AP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依据APE患者随访远期预后结果(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将入选患者分为良好组97例与不良组37例。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恶性肿瘤、心房纤颤、右心功能不全、休克/低血压、院外抗凝治疗情况、BNP、cTnl、PaO2、D-二聚体、PT等指标对APE患者远期预后有影响。而年龄、恶性肿瘤、右心功能不全及院外抗凝治疗差为影响APE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E院外治疗应保证维持有效抗凝,同时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对存在右心功能不全者须积极改善心功能,而对恶性肿瘤患者需综合考虑。
作者: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