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安爱景;胡红梅;杜洪荣;楚春岭;刘爱民

关键词:儿童痉挛型脑瘫, 康复护理, 引导式教育, 肌张力, 踝关节活动度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康复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儿引导式教育,康复护理3个月,比较2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并对所有患儿于护理前、护理后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2组脑瘫患儿肌张力情况。结果2组患儿的足背屈角在进行康复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3个月的康复护理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低于护理前,且护理后试验组患儿的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进行3个月的康复护理后,试验组肌张力降低有效率为92.9%(26/2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1.4%(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护理相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能起到显著性降低的作用,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十分有利。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MAC值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值的影响。方法将62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在麻醉诱导前15min,观察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随后改为静脉泵注;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对比2组患者T0(基础值)、T1(注射右美托咪定后1min)、T2(注射右美托咪定后5min)、T3(气管插管前2min)、T4(气管插管后5min)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及MAC值。结果2组患者T0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0、T1、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3、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值为(1.82±0.85)%低于对照组的(2.49±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并降低低MAC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王怀彬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小针头肌内注射减轻消瘦患者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针头肌内注射减轻消瘦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需行肌内注射的消瘦患者(BMI均<18.5kg/m2)按照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90例。试验组采用4.5号针头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对照组采用7号针头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感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3、4、5级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药液外溢和皮下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头肌内注射可显著减轻消瘦患者的疼痛感,有效降低药液外溢和皮下硬结的发生率。

    作者:陈金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我院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静脉输液治疗是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某些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方式治疗疾病时产生的非预期治疗效应,属医源性不良反应[1]。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包括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质和致热原、死菌、游离菌体蛋白)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发冷、寒颤,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老年人还可能出现心衰、死亡等。常遇到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本文对我院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伟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新进展

    哮喘的治疗费用在医疗保健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使用昂贵的紧急医疗[1]。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患有哮喘,预计到2025年哮喘患者将增加到4亿[2]。哮喘导致每250人中就有1人死亡,大概与贫穷的生活质量有关,哮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3-4]。随着社会人口进入了老龄化,老人健康问题尤为凸显,在社会关系中老年人易失去独立、身份和尊严,尤其面对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时,更会使老人感到恐惧和无助。哮喘会经常阻止老年人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就无形地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Carnegie等[5]在提高老年哮喘管理一文中提到,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和全面的疾病信息将使老年患者更有效地管理他们的哮喘,达到身心健康,并减少老年患者住院人数。

    作者:邢荣芹;李贤;张亚楠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64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 GISTs)过去常被认为起源于平滑肌,近年来随着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研究的深入,其被证实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充质细胞,是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据文献报道,GISTs的发病率为(1~2)/10万人,占胃肠道肿瘤的3%。其中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其他部位如结肠、食管占比<10%。故鉴于小肠肿瘤诊断的复杂性,我们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重点[2]。

    作者:黄莹;李嘉家;杨毅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应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康复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儿引导式教育,康复护理3个月,比较2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并对所有患儿于护理前、护理后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2组脑瘫患儿肌张力情况。结果2组患儿的足背屈角在进行康复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3个月的康复护理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低于护理前,且护理后试验组患儿的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进行3个月的康复护理后,试验组肌张力降低有效率为92.9%(26/2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1.4%(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护理相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能起到显著性降低的作用,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十分有利。

    作者:安爱景;胡红梅;杜洪荣;楚春岭;刘爱民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全麻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在全麻清醒气管插管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需行全麻清醒气管插管患者90例,依据麻醉药物分组,观察组( n=45)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对照组( n=45)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比较2组不同时点生命体征及Ramsay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时点HR与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0、T1和T4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点SpO2均无显著变化;观察组T1、T2时点Ramsay评分均高于T0(P<0.05),对照组T1时点Ramsay评分高于T0(P<0.05),2组T1时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0、T2时点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麻清醒气管插管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镇静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庆洪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健康教育路径在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路径用于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予以健康教育路径方法,对照组予以传统教育方法,使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估2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心理健康评分、生理健康评分,并比较2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护理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测评分数为(83.6±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9±9.4)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用于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提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潘晓春;林品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对病案信息的需求和病案管理服务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1]。出院患者的病案利用率也在日益增大,病案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病案的信息资料已成为医疗保险在其参保、付费、理赔等各方面的重要凭据[2]。在现今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保险机构在科学地制定保险的险种、费用计算、核保、理赔、监督医疗机构服务指标方面及预防过度医疗和浪费卫生资源等方面需要大量病案资料的佐证来分析、研究。因此,医学院校的保险学专业开设《病案信息学》目的是培养具备医学知识、病案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掌握牢固的病案理论知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应用,为他们将来的医疗保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疗保险管理的需求也必将推动病案信息管理的快速发展。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作者:曹小琴;余结根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某院住院患者抗凝血药应用的横断面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凝血药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6月16日住院患者抗凝血药使用是否合理的情况。结果1313例患者中使用抗凝血药58例(4.42%),品种涉及3大类,2个剂型,4个规格。抗凝血药使用率前3位的科室分别是骨科、ICU 和心内科;不合理使用抗凝血药3例(5.17%),其中无指征使用1例,另2例为序贯用药时间不合理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超标未减量或停药。结论该院抗凝血药的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使临床用药趋向规范和合理。

    作者:陈国梅;杨忠慧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患肢功能、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与护理前相比,2组患者护理后F-M与ADL评分均升高,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身心状况,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林晓妹;林芳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中药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相应指纹图谱的初步分析

    目的:观察中药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对其指纹图谱的测定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黄芩苷及黄芩素为代表,色谱柱选择 ShimadzuC18(4.6mm ×150mm,2.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1%冰醋酸(45∶30∶25),检测波长为276nm,流速为1.0ml/min,柱温30℃。结果黄芩苷在0.18~0.68μg,黄芩素在0.10~1.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0%(n=3,RSD=1.24%)、96.11%(n=3,RSD=1.12%)。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简单,稳定性高,重现性好,同时为其指纹图谱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参考数据。

    作者:蔡艳芳;刘肖林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Treg和Th17细胞在RS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引起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一种病原体,急性期也可在任何年龄段引起哮喘的恶化,增加小儿的住院率和病死率。 RSV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特别是两个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可能会在RSV感染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RSV感染期间Treg与Th17的功能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本文对二者在RSV感染发病机制的作用进行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得志(综述);吴福玲(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我院不良反应报告230例分析

    目的: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230例,分析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分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结果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发生ADR高占56.96%,ADR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在所有ADR中以静脉给药多占81.74%,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ADR占全部的58.70%,抗微生物类药品中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占57.04%,主要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安,其次为抗结核药和喹诺酮类,分别占20.74%和18.52%。发生ADR的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占比较大,分别占51.06%、23.35%。结论临床要加强对ADR的重视,合理使用药物,降低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黄吉;杨忠慧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循证护理在普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对普外科重症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该科住院的重症患者9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9例。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治疗效果、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9.18%,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1%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2.86%,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普外科重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围术期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相关投诉。

    作者:郑明先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针对护理风险因素制定临床护理管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年龄>60岁、输血、携带中心静脉导管、服用5种以上药物、病危及护理人员年资低于3年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以上情况者(P<0.05)。干预后,药物应用错误、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坠床及静脉导管滑脱发生率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高龄、输血、携带中心静脉导管、服用多种药物、病危及护理人员年资低均是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史爱云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重症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钠监测的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重症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钠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8月该院接收的重症脑出血患者300例,对患者急性期血清钠监测以及临床护理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中血清钠正常110例,异常190例,血清钠异常主要在7d内出现,高血钠发生率与低血钠发生率之间存在有明显差异(P<0.05)。在患者的预后方面,高血钠患者的病死率高于低血钠以及血钠正常患者(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患者的血钠水平与预后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血清钠水平较高的患者,在临床护理期间除了高度重视患者的血清钠监测之外,还应及时做好护理工作。

    作者:陈念妮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皮肤结节病2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针对性治疗的效果。方法系统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皮肤结节病患者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与转归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临床诊断出现误诊10例(43.5%);患者经针对性治疗,皮损消退时间在7~60d,定期复诊,胸部X线见肺部症状改善在3个月~2年,随访中复发2例。结论皮肤结节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松玲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肝胆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将58例肝胆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针对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其作为目前治疗肝胆疾病的经典术式之一,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耀;盛宝军;龚卫东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依从性的作用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5月实行品管圈活动后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选取2015年8~12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脑卒中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防跌倒坠床率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跌倒坠床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管理中,有效提高了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的依从性,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防跌倒坠床安全知识的认可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科室跌倒坠床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邓朝苹;代源;李春花;刘小华;余文洁 刊期: 2016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