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英;宋晖;李大金
目的:评估盐酸阿扎司琼对肝肿瘤患者TACE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62例病人(其中原发性肝癌33例,转移性肝癌29例),共行78例次TACE治疗,被随机地分入A、B两组,A组(盐酸阿扎司琼组)32例,共42例次,在动脉化疗栓塞术前10分钟内静脉注射盐酸阿扎司琼10mg,术后3~5小时再静注一次.B组(对照组)30例,共36例次,在动脉灌注化疗药前10分钟内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片(胃复安)10mg,术后3~5小时再静注胃复安10 mg.并观察TACE术后A、B组的止吐效果.结果:A组的止吐完全缓解率(CR)和有效率(CR+PR)分别为81.0%和99.7%,明显地高于B组(11.1%和66.7%)(P<0.01).并且没有发现与阿扎司琼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盐酸阿扎司琼高效、安全,是一种能预防肝TACE术后所致恶心呕吐反应的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王成刚;邱伟利;钱朝霞;王良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IL-8、GM-CSF、RANTES、MCP-1在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3例乳腺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浓度,以及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8、RANTES和MCP-1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临床Ⅲ期患者较Ⅰ期患者显著升高,IL-8、GM-CSF、RANTES和MCP-1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6%、28.6%、71.4%、60.0%,特异性分别为82.8%、93.1%、60.3%、82.8%,IL-8、GM-CSF、RANTES和MCP-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IL-8、MCP-1阳性组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较理想指标,IL-8、MCP-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作者:刘刚;张杰;吴炅;陆劲松;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80年10月至2002年2月收治的睾丸NHL 26例,Ann Arbor 分期ⅠE期17例,ⅡE期6例, ⅣE期3例.全部手术治疗 .首程术后化疗 24例,以CHOP方案为主,3~6周期,化疗加放疗9例,其中对盆腔/腹主动脉旁/阴囊等区域进行预防性放疗7例, 针对病灶区放疗2例.阴囊区用9~12M eV电子线,其余用6~8MV-X线照射.照射剂量范围在36~50 Gy,预防照射的平均剂量为40 Gy.单纯手术和手术加放疗各1例.结果:全组一、三、五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6.0%、78.1%、52.0%和70.2%、55.3%、49.2%.总失败率为53.8%,其中对侧睾丸、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率分别为15.4%、11.5%,腹膜后淋巴转移率19.2%.结论:睾丸NHL一般为中~高度恶性,结外器官和淋巴结受侵率高,睾丸和腹膜后区分别占结外器官和淋巴结受侵的首位.所有期别的睾丸NHL都应化疗.ⅠE、ⅡE期病例应常规行腹主动脉旁、同侧髂血管旁和阴囊区预防性照射.ⅢE、ⅣE期以化疗为主,残留病灶辅以局部放疗.
作者:钱立庭;宋永文;刘新帆;余子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筛检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例膀胱移行上皮癌、25例泌尿系良性疾病和10例泌尿系非移行上皮癌患者尿NMP22水平,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尿NMP22中位值为66.5u/ml,明显高于泌尿系良性疾病和非移行上皮癌,与肿瘤分期、分级、数目无关,以10u/ml为临界,诊断膀胱癌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60%,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1%,特异性为100%.结论:尿NMP22检测膀胱移行上皮癌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膀胱移行上皮癌的筛选和术后随访.
作者:何有华;陈映鹤;竺海波;张磊;陈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VEGF、VEGF-C、flt-4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82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VEGF、VEGF-C、flt-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标本中VEGF、VEGF-C、flt-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46.3%、50.0%,VEGF-C与flt-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但与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分型、肿瘤大小和分级无关.结论:VEGF-C、flt-4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并可能协同作用于淋巴结转移过程.
作者:刘毅;崔杰;张俊坤;曹道成;后强;张世和;赵仲伟;叶晓霞;石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PF)的发生原因和早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0年我院全肺切除820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6例的的临床资料.BPF发生于右全肺切除(13/320)多于左全肺切除(3/500);支气管切端癌残留(10/41)多于无癌残留(6/779),术前化疗(5/110)多于未化疗(11/710),70例自体组织覆盖残端未发生BPF.16例早期处理为胸腔穿刺和抗菌素冲洗,证实胸腔感染或支气管胸膜瘘后均给予闭式引流.引流不畅者必要时行胸腔开放引流(5例).结果:2例痊愈出院(1例早期用5%碳酸氢钠和尿激酶反复冲洗,1例3天后行肌瓣瘘口修补).8例带闭式引流管出院,4例开放引流后出院,长期换药,1例开放引流后瘘口长期未愈合,1例因全身功能衰竭死亡.结论:BPF的发生同残端的处理和残留癌密切相关,支气管残端用自体组织覆盖,是降低BPF发生的有效手段,对于右全肺切除和术前实施化疗或放疗者,更为重要.BPF的处理原则:早期的反复胸腔穿刺并用5%碳酸氢钠和尿激酶冲洗和留置胸腔,及时的闭式引流是取得治疗脓胸和支气管胸膜瘘良好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清泉;赵晓菁;周允中;陈文虎;韩文彬;丁征平;杨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所致贫血的疗效.方法:46例晚期NSCLC采用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所致贫血患者分两组,EPO治疗组26例患者给予皮下注射EPO,剂量为150 ug/kg,3次/周,当血红蛋白(Hb)值>150g/L时,EPO剂量减半;对照组20例不给予EPO治疗,给予口服利血生20 mg/次,3次/d.结果:治疗后4周起EPO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总数(RBC)值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0.005).EPO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与对照组(6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PO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所致贫血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王朝霞;施为建;王科明;陈锦飞;王继荣;李娟;陆彬彬;沈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诺维本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的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反应. 方法:2001年9月~2003年2月,76例Ⅱb期至Ⅲb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入组本次临床试验.入组病例术前接受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为:诺维本25 mg/m2,第1、8天;表阿霉素60 mg/m2,第1天,每三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的缓解情况,并观察新辅助化疗的毒性反应.结果:原发病灶临床有效率为84.2%,其中完全缓解(CR)19.7%,部分缓解(PR)64.5%,疾病稳定(SD)14.5%,疾病进展(PD)1.3%;病理完全缓解率为14.5%(11/76).32例化疗前细针穿刺活检明确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人中,9例(28.1%)术后病理腋淋巴结转移阴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症、脱发和恶心/呕吐,共有39例(54.2%)病人发生了Ⅲ到Ⅳ度的白细胞减少症,但未有因此而发生的败血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诺维本加表阿霉素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作者:陈灿铭;沈坤炜;吴炅;陆劲松;庄传经;韩企夏;刘邦令;邵志敏;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短期疗效,毒副反应及对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46例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为MVP+肝素;B组(对照组)为单纯 MVP.两组均接受MVP方案两周期.化疗方案: MMC 6 mg/m2,VDS 3 mg/m2×2,DDP 90 mg/m2.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化疗前三天起,每日二次,共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6.5%(13/23),中位生存期12.1月(95%CI:8.52~14.64月),一年生存率52.2%.对照组有效率39.1%(9/23),中位生存期8.4月(95%CI:6.15~10.85月),一年生存率34.8%.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及一年生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Ⅱ~Ⅲ度血液毒性,消化道反应均为Ⅰ~Ⅱ度.两组间毒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MVP方案能提高NSCLC的化疗疗效,延长生存,不增加毒副反应.
作者:顾爱琴;白皓;纪灏;韩宝惠;赵家美;廖美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食管鳞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Bcl-2的表达和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64例食管鳞癌组织Survivin和Bcl-2的表达,同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68.7%的食管鳞癌表达Survivin蛋白,而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未见表达.Survivin的表达率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40.7%的食管鳞癌同时表达Survivin和Bcl-2,二者存在显著相关.表达Survivin和/或Bcl-2的食管鳞癌的细胞凋亡均显著减少.结论:食管鳞癌细胞表达Survivin蛋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urvivin选择性表达于食管鳞癌的肿瘤细胞中,为食管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方向.
作者:吴式琇;谢聪颖;张萍;陈必成;孙成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指标来估计病人的预后、决定辅助治疗的方式与效果,将病人的预后、预测因素及治疗方式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预后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建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模型.方法:按照Nottingham指数的建立原理,对有关资料进行Cox模型分析(半参数多因素生存分析),从中建立预后指数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大小、HER-2表达、ER 与内分泌治疗相互作用、化疗将独立地影响预后;并建立预后数学模型指数评分公式:PS = Size + Her2-2.5×age-CT-0.55×(ET×ER).结论:该模型对病人决定治疗前判断其复发概率,亦可在决定某种辅助治疗时前瞻性地预测其治疗后的复发概率.
作者:李方明;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人格倾向对其手术治疗期间情绪适应的影响.方法:手术前,以艾森克人格问卷(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测查43例乳腺癌患者人格倾向,并以癌症病人情绪适应问卷(the Mental Adjustment to Cancer Scale,MAC)测查患者手术前后的情绪适应状况.结果:手术前后,不同人格倾向的乳腺癌患者情绪适应性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高精神质的患者宿命反应较明显;掩饰水平低的患者失望反应较明显.结论: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患者在人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作者:刘锦平;刘艳;周毅;周蕾蕾;罗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远处转移是乳腺癌致死和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而在乳腺癌转移中,趋化性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角色,乳腺癌细胞高表达某些趋化性细胞因子及某些受体,通过趋化性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吞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促使癌细胞侵入正常组织及血管生成,形成转移肿瘤.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研究较多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4及趋化性细胞因子RANTES、IL-8、MCP-1等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姚晓英;宋晖;李大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注射卡铂-活性碳混悬液(CP-CH)后是否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方法:3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在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一组患者注射CP-CH,另一组患者注射卡铂水溶液(CP-Sol)作为对照.给药后1、12、24、72小时分别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每组4例),术中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淋巴结内卡铂浓度.结果:CP-CH组给药后1、12、24、72小时淋巴结中卡铂浓度分别为11.23±5.66μg/g、26.40±11.18μg/g、18.72±7.14μg/g、15.44±6.92μg/g,CP-Sol组在相应各时间点则分别为0.24±0.06μg/g、0.13±0.08μg/g、0.12±0.04μg/g,第72小时淋巴结内未检测出卡铂.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局部注射CP-CH后有良好的淋巴趋向性,可显著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
作者:陈江浩;王岭;凌瑞;李开宗;姚青;杨华;姚若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经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处理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用MTT比色试验观察雌二醇对MCF7增殖活性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测量多种与细胞周期、抑癌、增殖、凋亡相关的蛋白质.结果:经MTT比色试验检测,雌二醇能增加MCF7细胞株的增殖活性, 细胞周期素-D1明显增加.但雌二醇对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以及对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的PKB蛋白量也无明显作用.结论:雌二醇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可能通过细胞周期素-D1介导的分子机制,而不涉及PKB抗凋亡作用.
作者:沈敏雄;吴衡;徐贞;梁玉龙;段玲玲;王丽影;查锡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1981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的3 796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发转移部位分组,研究116例骨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内脏转移、淋巴结或软组织转移患者的情况作比较.结果:本组病例首次复发为骨转移者116例,占3.1%;骨转移与患者年龄轻、肿块直径大、临床体检腋淋巴结肿大、腋淋巴结转移数多、病期为Ⅱ/Ⅲ期、组织学类型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术前资料显示,肿块大小、体检腋淋巴结状况与骨转移相关;术后资料中,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病理类型与骨转移相关.本组骨转移患者均曾接受正规的局部治疗和辅助化疗;首次复发在局部、淋巴结、软组织或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组中,特殊型浸润性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骨转移的患者;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时间分布无差别,而局部复发和/或淋巴结、软组织转移组,复发时间较骨转移组早.结论:年轻的、肿块分级为T2/T3,临床体检腋淋巴结肿大者,术前有必要进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块分级为T2/T3,腋淋巴结转移数≥4枚,为骨转移的高危因素,可在此类病例中开展双磷酸盐的辅助治疗研究.
作者:吴炅;邵志敏;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辅助治疗是可手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进展,选择合理的辅助治疗方案,对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坤炜;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的机理.方法:培养结肠癌细胞株Caco-2,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进行干预,对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及Fas/FasL表达进行观察、检测.结果:高浓度阿司匹林组细胞大量死亡,低浓度组促进细胞凋亡;25 mmol/L阿司匹林组可见Fas表达,而对照组不表达;25 mmol/L阿司匹林组FasL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结论:低浓度阿司匹林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其机理与诱导Fas表达、下调FasL表达有关.
作者:陆维祺;艾志龙;沈兆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未经治疗而自发缓解(spontaneous remission, SR)的现象是罕见的.国内仅报道数例.我院曾有一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发生SR的机理进行探讨.
作者:房丽华;李桂风;岳桂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科于2000年8月~2002年12月采取去甲长春花碱(诺维本,NVB)加顺铂治疗ⅢB~Ⅳ期NSCLC 32例,报告如下:
作者:袁彩君;符淑媛;刘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