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甲长春花碱加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陈灿铭;沈坤炜;吴炅;陆劲松;庄传经;韩企夏;刘邦令;邵志敏;沈镇宙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 局部晚期乳腺癌, 诺维本, 表阿霉素
摘要:目的:了解诺维本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的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反应. 方法:2001年9月~2003年2月,76例Ⅱb期至Ⅲb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入组本次临床试验.入组病例术前接受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为:诺维本25 mg/m2,第1、8天;表阿霉素60 mg/m2,第1天,每三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的缓解情况,并观察新辅助化疗的毒性反应.结果:原发病灶临床有效率为84.2%,其中完全缓解(CR)19.7%,部分缓解(PR)64.5%,疾病稳定(SD)14.5%,疾病进展(PD)1.3%;病理完全缓解率为14.5%(11/76).32例化疗前细针穿刺活检明确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人中,9例(28.1%)术后病理腋淋巴结转移阴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症、脱发和恶心/呕吐,共有39例(54.2%)病人发生了Ⅲ到Ⅳ度的白细胞减少症,但未有因此而发生的败血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诺维本加表阿霉素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骨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1981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的3 796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发转移部位分组,研究116例骨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内脏转移、淋巴结或软组织转移患者的情况作比较.结果:本组病例首次复发为骨转移者116例,占3.1%;骨转移与患者年龄轻、肿块直径大、临床体检腋淋巴结肿大、腋淋巴结转移数多、病期为Ⅱ/Ⅲ期、组织学类型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术前资料显示,肿块大小、体检腋淋巴结状况与骨转移相关;术后资料中,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病理类型与骨转移相关.本组骨转移患者均曾接受正规的局部治疗和辅助化疗;首次复发在局部、淋巴结、软组织或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组中,特殊型浸润性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骨转移的患者;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时间分布无差别,而局部复发和/或淋巴结、软组织转移组,复发时间较骨转移组早.结论:年轻的、肿块分级为T2/T3,临床体检腋淋巴结肿大者,术前有必要进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块分级为T2/T3,腋淋巴结转移数≥4枚,为骨转移的高危因素,可在此类病例中开展双磷酸盐的辅助治疗研究.

    作者:吴炅;邵志敏;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鳞癌中Survivin和Bcl-2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在食管鳞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Bcl-2的表达和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64例食管鳞癌组织Survivin和Bcl-2的表达,同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68.7%的食管鳞癌表达Survivin蛋白,而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未见表达.Survivin的表达率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40.7%的食管鳞癌同时表达Survivin和Bcl-2,二者存在显著相关.表达Survivin和/或Bcl-2的食管鳞癌的细胞凋亡均显著减少.结论:食管鳞癌细胞表达Survivin蛋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urvivin选择性表达于食管鳞癌的肿瘤细胞中,为食管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方向.

    作者:吴式琇;谢聪颖;张萍;陈必成;孙成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去甲长春花碱加顺铂治疗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评价

    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科于2000年8月~2002年12月采取去甲长春花碱(诺维本,NVB)加顺铂治疗ⅢB~Ⅳ期NSCLC 32例,报告如下:

    作者:袁彩君;符淑媛;刘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间室切除在四肢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间室切除术在四肢软组织肿瘤治疗中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四肢软组织肿瘤, 上肢2例, 下肢10例, 首次治疗者8例, 复发者4例.行股前间室切除术3例,股后间室切除术7例,前臂外侧间室切除1例,三角肌全切除1例.伴神经部分切除术2例.功能重建包括肌腱替代和皮瓣转位等.结果:本组均保留患肢,随访10~60个月,无瘤生存10例,复发和死亡各1例.结论:对于四肢软组织肿瘤,以控制肿瘤和保存肢体为治疗核心,间室切除术系目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傅红;师英强;莫善兢;赵广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多烯紫杉醇诱导SPC-A1肺癌细胞凋亡与活性氧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索多烯紫杉醇诱导SPC-A1肺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内活性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含有10-8 mol/L多烯紫杉醇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PC-A1肺癌细胞24小时后,使用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凋亡细胞形态;以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盐和二氢乙啶对上述处理的细胞进行双染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细胞周期.结果:10-8 mol/L多烯紫杉醇作用于SPC-A1肺癌细胞24小时后,在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出现了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较对照组增高,G2~M期细胞在整个细胞群中所占比例增加.结论:多烯紫杉醇通过将肺癌细胞阻滞于G2~M期并且使细胞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来发挥抗癌作用.

    作者:任振义;白春学;金一尊;洪群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格倾向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情绪适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人格倾向对其手术治疗期间情绪适应的影响.方法:手术前,以艾森克人格问卷(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测查43例乳腺癌患者人格倾向,并以癌症病人情绪适应问卷(the Mental Adjustment to Cancer Scale,MAC)测查患者手术前后的情绪适应状况.结果:手术前后,不同人格倾向的乳腺癌患者情绪适应性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高精神质的患者宿命反应较明显;掩饰水平低的患者失望反应较明显.结论: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患者在人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作者:刘锦平;刘艳;周毅;周蕾蕾;罗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局部注射卡铂-活性碳后的淋巴趋向性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注射卡铂-活性碳混悬液(CP-CH)后是否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方法:3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在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一组患者注射CP-CH,另一组患者注射卡铂水溶液(CP-Sol)作为对照.给药后1、12、24、72小时分别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每组4例),术中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淋巴结内卡铂浓度.结果:CP-CH组给药后1、12、24、72小时淋巴结中卡铂浓度分别为11.23±5.66μg/g、26.40±11.18μg/g、18.72±7.14μg/g、15.44±6.92μg/g,CP-Sol组在相应各时间点则分别为0.24±0.06μg/g、0.13±0.08μg/g、0.12±0.04μg/g,第72小时淋巴结内未检测出卡铂.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局部注射CP-CH后有良好的淋巴趋向性,可显著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

    作者:陈江浩;王岭;凌瑞;李开宗;姚青;杨华;姚若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吉西他滨合用顺铂术前诱导治疗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健择,GEM)合用顺铂(DDP)术前诱导治疗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期.方法:入选30例患者均为Ⅲa期(N2) NSCLC.GEM 1 000 mg/m2,第1、8、15天,DDP 100 mg/m2,第2天,28天为1个疗程.结果:30例可评价患者,总缓解率70%.诱导化疗后手术切除率93%,手术彻底切除率70%.中位生存期15个月,一年生存率为67%.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症在46%治疗疗程中出现,但不会引起出血.结论:GEM合用DDP作为术前诱导治疗Ⅲa期(N2) NSCLC患者有较好疗效、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杨永强;黄青远;王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0例晚期上颌窦癌同期加量放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晚期上颌窦癌同期加量照射与综合治疗的结果.方法:1995年以来本院行同期加量照射的20例晚期上颌窦癌病人,T3 4例, T4 16例,剂量 DT 60~85Gy/5~6周,其中4例行挽救手术.结果:三年生存率37.7%,五年生存率22.7%,全组二年局控率37.4%,五年局控率20.8%.75%疗终残留,其中80%为后上壁残留.结论:晚期上颌窦癌行同期加量照射能提高放疗疗效,但仍不及术前照射加手术的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应采用缩野追量,使剂量达DT85Gy左右.

    作者:徐鹭英;潘建基;林祥松;邱素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肺癌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PF)的发生原因和早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0年我院全肺切除820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6例的的临床资料.BPF发生于右全肺切除(13/320)多于左全肺切除(3/500);支气管切端癌残留(10/41)多于无癌残留(6/779),术前化疗(5/110)多于未化疗(11/710),70例自体组织覆盖残端未发生BPF.16例早期处理为胸腔穿刺和抗菌素冲洗,证实胸腔感染或支气管胸膜瘘后均给予闭式引流.引流不畅者必要时行胸腔开放引流(5例).结果:2例痊愈出院(1例早期用5%碳酸氢钠和尿激酶反复冲洗,1例3天后行肌瓣瘘口修补).8例带闭式引流管出院,4例开放引流后出院,长期换药,1例开放引流后瘘口长期未愈合,1例因全身功能衰竭死亡.结论:BPF的发生同残端的处理和残留癌密切相关,支气管残端用自体组织覆盖,是降低BPF发生的有效手段,对于右全肺切除和术前实施化疗或放疗者,更为重要.BPF的处理原则:早期的反复胸腔穿刺并用5%碳酸氢钠和尿激酶冲洗和留置胸腔,及时的闭式引流是取得治疗脓胸和支气管胸膜瘘良好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清泉;赵晓菁;周允中;陈文虎;韩文彬;丁征平;杨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用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取材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诊断微转移的方法.方法:66例乳腺癌和37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其有核细胞后进行细胞总RNA的抽提,运用RT-PCR技术进行CK-19 mRNA的检测.结果:以RT-PCR终产物出现460bp条带定为阳性.66例乳腺癌患者CK-19mRNA有24例表达,总阳性率为36.36%.37例乳腺良性疾病者CK-19mRNA无一例表达.两组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P<0.001).结论:RT-PCR检测CK-19 mRNA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作者:关泉林;谭继英;汪晓伟;高明太;李玉民;袁文臻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盐酸阿扎司琼对肝肿瘤患者TACE术后止吐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盐酸阿扎司琼对肝肿瘤患者TACE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62例病人(其中原发性肝癌33例,转移性肝癌29例),共行78例次TACE治疗,被随机地分入A、B两组,A组(盐酸阿扎司琼组)32例,共42例次,在动脉化疗栓塞术前10分钟内静脉注射盐酸阿扎司琼10mg,术后3~5小时再静注一次.B组(对照组)30例,共36例次,在动脉灌注化疗药前10分钟内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片(胃复安)10mg,术后3~5小时再静注胃复安10 mg.并观察TACE术后A、B组的止吐效果.结果:A组的止吐完全缓解率(CR)和有效率(CR+PR)分别为81.0%和99.7%,明显地高于B组(11.1%和66.7%)(P<0.01).并且没有发现与阿扎司琼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盐酸阿扎司琼高效、安全,是一种能预防肝TACE术后所致恶心呕吐反应的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王成刚;邱伟利;钱朝霞;王良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术后系统性辅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辅助治疗是可手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进展,选择合理的辅助治疗方案,对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坤炜;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80年10月至2002年2月收治的睾丸NHL 26例,Ann Arbor 分期ⅠE期17例,ⅡE期6例, ⅣE期3例.全部手术治疗 .首程术后化疗 24例,以CHOP方案为主,3~6周期,化疗加放疗9例,其中对盆腔/腹主动脉旁/阴囊等区域进行预防性放疗7例, 针对病灶区放疗2例.阴囊区用9~12M eV电子线,其余用6~8MV-X线照射.照射剂量范围在36~50 Gy,预防照射的平均剂量为40 Gy.单纯手术和手术加放疗各1例.结果:全组一、三、五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6.0%、78.1%、52.0%和70.2%、55.3%、49.2%.总失败率为53.8%,其中对侧睾丸、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率分别为15.4%、11.5%,腹膜后淋巴转移率19.2%.结论:睾丸NHL一般为中~高度恶性,结外器官和淋巴结受侵率高,睾丸和腹膜后区分别占结外器官和淋巴结受侵的首位.所有期别的睾丸NHL都应化疗.ⅠE、ⅡE期病例应常规行腹主动脉旁、同侧髂血管旁和阴囊区预防性照射.ⅢE、ⅣE期以化疗为主,残留病灶辅以局部放疗.

    作者:钱立庭;宋永文;刘新帆;余子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K19,S-100和EMA在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中的作用

    目的:评估检测CK19、S-100蛋白和EMA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及乳头状增生中的作用.方法:65例甲状腺病变组织分别用CK19、S-100、EM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乳头状增生中,CK19、S-100和EMA均不表达.CK19在乳头状癌包括滤泡型乳头状癌中100%表达,在滤泡性癌中有22%的表达.S-100和EMA在经典型乳头状癌分别为61%、100%;滤泡型乳头状癌38%、54%和滤泡性癌44%,11%.结论:CK19结合S-100和EMA检查在诊断甲状腺病变中是有用的辅助手段.CK19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增生中是一个很好的标志物.

    作者:王敏;胡宏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去甲长春花碱加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诺维本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的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反应. 方法:2001年9月~2003年2月,76例Ⅱb期至Ⅲb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入组本次临床试验.入组病例术前接受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为:诺维本25 mg/m2,第1、8天;表阿霉素60 mg/m2,第1天,每三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的缓解情况,并观察新辅助化疗的毒性反应.结果:原发病灶临床有效率为84.2%,其中完全缓解(CR)19.7%,部分缓解(PR)64.5%,疾病稳定(SD)14.5%,疾病进展(PD)1.3%;病理完全缓解率为14.5%(11/76).32例化疗前细针穿刺活检明确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人中,9例(28.1%)术后病理腋淋巴结转移阴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症、脱发和恶心/呕吐,共有39例(54.2%)病人发生了Ⅲ到Ⅳ度的白细胞减少症,但未有因此而发生的败血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诺维本加表阿霉素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作者:陈灿铭;沈坤炜;吴炅;陆劲松;庄传经;韩企夏;刘邦令;邵志敏;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吉西他滨联合表柔比星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改善了病人的生存,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化疗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方法.表柔比星(表阿霉素)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的药物之一.临床研究显示吉西他滨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和耐受性[1].2000年 5月~2002年9月我们采用吉西他滨加表阿霉素治疗31例转移性乳腺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楼彩金;郭根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甲状舌管乳头状癌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舌管乳头状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例患者术前接受常规体检、B超、细针穿刺检查,手术均包括颈前肿块及舌骨中部的切除(Sistrunk operation),一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或腺叶切除.一例患者由于发现明显右颈肿大淋巴结,故同时实施了功能性颈清扫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2例患者标本符合甲状舌管乳头状癌诊断,并正在密切随访中.结论:甲状舌管癌为罕见病种,已有公认的诊断标准,Sistrunk手术仍为一种适当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王宇;王弘士;吴毅;陈忠伟;沈磊;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IL-8、GM-CSF、RANTES、MCP-1在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3例乳腺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浓度,以及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8、RANTES和MCP-1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临床Ⅲ期患者较Ⅰ期患者显著升高,IL-8、GM-CSF、RANTES和MCP-1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6%、28.6%、71.4%、60.0%,特异性分别为82.8%、93.1%、60.3%、82.8%,IL-8、GM-CSF、RANTES和MCP-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IL-8、MCP-1阳性组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较理想指标,IL-8、MCP-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作者:刘刚;张杰;吴炅;陆劲松;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肿瘤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mut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mhTNF)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2例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化疗的同时,rmhTNF 400万u/m2,肌注,第1~7天和第11~17天;对照组仅给联合化疗;两组均每21天重复,连用二个周期.结果:①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1.11%和2.78%,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 > 0.05);②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及其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 >0.05);③rmhTNF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轻度注射局部疼痛63.0%、骨骼肌痛38.9%、发热24.1%、感冒样症状22.0%和局部红肿硬结13.0%.结论:受病例数等因素影响rmhTNF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肺癌、头颈癌、胃肠道癌、肾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不优于单纯化疗.rmhTNF联合化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为进一步扩大病例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李恩孝;李明众;南克俊;周小娟;肖菊香;赵新汉;孙红;何静;李毅;姚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