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云
目的:观察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2组均采取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咳嗽、发热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4.48%(P<0.05)。研究组咳嗽消失时间与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高,适于推广。
作者:贾忠凯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降低重症患者气管切开鼻饲误吸发生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重症气管切开鼻饲患者6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2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方式置入胃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误吸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误吸率为0,而对照组患者的误吸率为21.21%,试验组误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对重症患者气管切开鼻饲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误吸的发生几率,属有效的护理方式。
作者:温萍英;肖好霞;肖建文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骨关节周围炎患者82例,按照入院单双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仅单纯使用推拿手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者:王丽华;曾文泓;江共涛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神经外科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临床上常需尽快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常应用的方法是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通常为6h或8h快速静脉滴注1次。频繁静脉穿刺可损伤静脉;甘露醇注射液是六碳多元醇,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20%甘露醇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尤为重要[1]。但频繁应用或用量过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我科住院患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了水电解质紊乱、静脉炎、药物外渗、局部皮肤坏死、肾衰竭等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避免护理纠纷,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给予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3.3%( P<0.05)。结论临床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时,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鲁云;徐彦娜;戴晶玉;杨蓓蓓 刊期: 2016年第29期
儿童荨麻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该类疾病多为急性发作,发作原因一般为感染因素,一旦发生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1]。我科对确诊收治的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87例展开了研究,主要探讨疾病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燕;孙大鹏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马洛替酯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防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马洛替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脾长径和脾厚度,比较2组总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 TBil)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 ALB)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olⅣ)、层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脾长径和脾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4%,高于对照组的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洛替酯能改善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疗效满意。
作者:欧阳青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它是指动脉内膜的脂肪、血液组成部分的积累,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过度生长,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坏死及固化等不同损坏的病变,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退化类病理变化,由于动脉内膜积累的脂质块状物体显示出乳白色粥状,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和认识到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大量炎性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形成大量的易损斑块,并产生较多的免疫细胞。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免疫细胞是巨噬细胞和T细胞,但并未发现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慢性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并与血管改变有关系,在动脉硬化恶化过程中起到关键影响。因为,在动脉血管壁的不规则区域或受血液动力学相关因子的干预,如血流错乱的分开位置或血流加快的区域易出现阻碍的斑块,而斑块也可积累在曾被感染或受免疫细胞侵袭的位置。经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反应,也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炎性反应及免疫应答反应在该疾病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2]。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炎性反应及免疫应答反应在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李博萍;郑健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甲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甲琉咪唑治疗,对照组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比较2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敏感促甲状腺激素( sTSH)水平,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T3、FT4水平低于对照组,s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低于对照组的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可有效改善甲状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较丙硫氧嘧啶安全。
作者:仝凤娟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切口与术后并发症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试验组27例,以Stewart横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6例,以Halsted-Meyer纵切口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2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试验组术后感染发生率(0)与对照组(3.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11.54%、皮瓣坏死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11.54%、淋巴水肿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62%(P<0.01)。结论以Stewart横切口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以Hal-sted-Meyer纵切口进行手术患者,有利于促进患肢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晓冬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为有效改善癌症患者治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观察中药汤剂再生复血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30例经诊断为恶性肿瘤入院治疗患者,按病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再生复血汤剂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1);未治疗时2组各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各指标恢复情况好(P<0.05或P<0.01)。结论临床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化疗、放疗治疗时出现的骨髓抑制,采用再生复血汤治疗,患者恢复情况好。
作者:杨琳;江劲波 刊期: 2016年第29期
儿科门诊是医院人群密集、人流量大的公共服务场所,患儿需要及时得到治疗,因此在医院的门诊护理工作中能否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将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有效性与医院的社会声誉。特别是在医院的儿科门诊,作为门诊管理的重点部门,其主要承担处理医患矛盾的工作。因此融洽门诊关系不仅是医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患儿在就诊过程中的核心诉求。本文对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医患沟通技巧提供参考。
作者:黄健怡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观察2组恶性肿瘤诊断率和误诊率。结果观察组恶性肿瘤诊断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误诊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R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更高,有利于早期治疗。
作者:管唯唯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无痛人流麻醉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早孕妇女64例,均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手术,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变化、术中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宫缩痛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前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与术中、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中麻醉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子宫收缩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无痛人流麻醉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无痛人流麻醉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茂清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4例。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支气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周超 刊期: 2016年第29期
消化道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人,而当前我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群体迅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化道肿瘤的人数急剧增加[1]。在胃癌类型中,消化道肿瘤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威胁到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有关研究表明,借助内镜检查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并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早期诊断及后期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本文主要对内镜检查消化道肿瘤的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艾鹏胜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分析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麻醉,每组100例。观察2组患者镇痛效果、宫颈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在镇痛效果、宫颈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自应用以来未见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人工流产术中松弛宫颈,镇痛效果好,使用方法安全简便,患者易接受,未发现不良反应,可广泛应用。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医体质辨识调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行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患者60例,根据个体差异给予中医辨识、辩证治疗及调养,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每个阶段中医临床疗效,同时测量前后其体质量变化。结果中医体质辨识后,影响肿瘤患者康复调养的重要因素是正气亏虚;给予中医辨识治疗与调养6个月后中医症候疗效良好,其症状总改善率为86.7%;治疗前后体质量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中医体质辨识调养治疗一定时间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体质量无差异,说明中医体质辨识调养对该类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岗;林麟;王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7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给予25mg米非司酮片口服治疗)和对照组(给予12.5mg米非司酮片口服治疗),每组35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P、LH、FSH、E2等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2组经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较于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但2组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P、E2、FSH及LH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高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其有效剂量为25mg/d,每天1次,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作者:王学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儿童抽动障碍( TD)是临床常见的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通常在临床上以不随意突发、快速、非节律性、重复、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的特点。由于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常使患儿缺乏自尊、自信,影响工作和学习,让患儿难以适应环境。临床上根据抽动症状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发声抽动和运动抽动;而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还可分为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病程的长短及是否同时伴有发声抽动分为:慢性运动或发声TD、短暂性 TD、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称Tourette综合征( TS )3种类型,其患病率分别为1%~2%、5%~7%和0.3%~1.0%[1~3],一般认为3种类型可有连续性。短暂性TD可以随着病情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发展成慢性运动或发声TD,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TS中约有50%的患儿其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性抽动或简单发声性抽动,TD患儿约有50%可有1种或1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称为共患病[4],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焦虑、暴怒等),而共患病增加了TD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且影响到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个性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诸多中医学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惠瑾;马辉;贾庆红;黄春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