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晖;陈勤奋;李佩;谢毅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野清扫根治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与麻醉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关系.方法:2000年3月~2001年1月37例食管癌三野清扫术,其中19例行硬膜外+全身麻醉方法为Ⅰ组,18例采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方法为Ⅱ组,对照比较.结果:37例患者术后共有7例急性呼吸衰竭,占全组19%,经抗感染,呼吸支持全部康复,其中Ⅰ组5例,Ⅱ组2例,Ⅱ组明显优于Ⅰ组.结论:术中使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的方法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及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但术前呼吸道的充分准备,可改善呼吸功能,术中控制输液的种类和输液量,也是预防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必须注意的问题.
作者:庄梅苓;尹华;刘亚玲;曹云开;朱桂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老年人是肺癌的高发人群.超过一半的肺癌患者诊断时大于60岁,30%的患者年龄大于70岁.且80%为非小细胞肺癌[1].由于高龄及基础疾病多,往往使治疗非常棘手.吉西他滨(健择,GEM)以其较好的疗效、较低的毒副反应而适合高龄患者的治疗.我科于1999年6月~2001年5月用GP[GEM+顺铂(DDP)]方案治疗70岁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24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吕培中;邹春英;黄普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托瑞米芬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抑制作用及其与化疗药物联用的协同效应,以期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药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托瑞米芬能直接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长,低剂量的托瑞米芬与化疗药物联用后的A值低于单用化疗药物组,其中与VCR、ADM、DDP、VP-16联用后的效果较好.结论:托瑞米芬与部分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A549细胞系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这可能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雪艳;李强;刘忠令;韩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碘油乳剂经动脉内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方法: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栓塞成功,14例患者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治疗后14例取得佳疗效.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瘤体平均缩小50%,且未见胆囊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磺油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简便、并发症少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锦铭;汪志良;刘蓉;曹军;闫丽萍;杨世权;杨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食管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诊断和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为了预防乳糜胸的发生,在手术中对胸导管损伤或怀疑损伤的患者应该常规结扎胸导管.本院从1993年5月~2001年3月期间共行食管癌1 620例,对其中456例(28.1%)术中胸导管损伤或怀疑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胸导管结扎,但术后仍有8例患者发生乳糜胸,发生率1.7%.这说明预防性接扎胸导管并不能完全避免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为了探讨预防性接扎不成功的原因,提高其疗效,作者分析这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庄翔;肖文光;任光国;陈利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粘附分子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食管癌细胞和食管切缘粘膜细胞中的CD44表达率,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统计学比较.结果:食管癌细胞的CD44表达率明显高于食管切缘粘膜细胞(P<0.001),中低分化食管癌细胞的CD44表达率高于高分化食管癌细胞(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细胞CD44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细胞(P<0.05),Ⅲ~Ⅳ期食管癌细胞的CD44表达率高于Ⅱ期食管癌细胞(P<0.05).结论:检测食管癌细胞的CD44表达水平,可为临床提供判断食管癌患者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顾琳慧;许沈华;凌雨田;朱赤红;周星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X射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56例肝脏恶性肿瘤(62个病灶),其中43例为原发性肝癌,13例为转移性肝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治疗,设射野5~7个,治疗次数5~10次,每次间隔1~2天,每次治疗周边剂量4~8 Gy,总剂量DT:30~45 Gy.结果:治疗后1~3个月内根据CT或MRI复查肿瘤退缩情况确定15病灶CR(24%),31个PR(50%),10个NC(16%),6个PD(10%),总有效率(CR+PR)达74%.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副反应小,能为大多数患者所耐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小病灶疗效更好;远期疗效和后期放射损伤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夏炎春;肖作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女性浸润性导管癌石蜡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6%.CD44v6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44v6低表达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82.76%,78.37%,而CD44v6高表达的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64.1%、49.8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5).结论:CD44v6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作为有意义的预后指标指导临床.
作者:石林祥;童孩宝;李晴;徐蕾;奚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粘附物质的总称,与肿瘤侵袭、转移等预后指标有关[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CD15在134例甲状腺癌各组织类型中的表达,以阐述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还对比了甲状腺癌发病在浙中南地区的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差别性.
作者:叶民;周涛;干灵红;陈汉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输注120小时和每天静脉输注2小时,连续5天的两种给药方法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7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5-FU 2.5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置入Baxter公司生产的049002便携式泵持续输注120小时(A组);1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5-FU 500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每天输注2小时,连续5天(B组).33例均联合亚叶酸钙(CF)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输注1小时,连续5天;羟基喜树碱(HCPT)1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输注2小时,连续6天.每3~4周为1疗程,连续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17例中 CR 1例,PR 8例,RR 52.94%,B组 16例中CR 0例,PR 3例,RR 18.75%.两组疗效χ2检验有差异(P<0.05).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口腔溃疡、呕吐和腹泻,经Wiloxon秩和检验,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值>0.05).结论:5-FU持续静脉输注120小时方法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优于间断静脉输注方法,而且毒性可以耐受,尤其适宜老年患者.
作者:朱玉芬;张瑞芳;邹海萍;宋淼皓;王德兴;杨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作用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0.3636(0~1.11)、0.1134(0~0.556),治疗后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作用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程静新;李庭芳;刘青;刘诚明;周祖钊;潘泽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房颤的防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 527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房颤23例.年老、术前心肺功能异常、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式及病程晚期是房颤的高危因素.23例经及时诊治均恢复窦性心律,无此并发症死亡.结论:提高对并发房颤的认识,加强围术期管理,可大大减少此并发症的危险性.
作者:周汝元;葛圣林;郑小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结合同期放疗的疗效.方法: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氟尿嘧啶(5-FU)3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亚叶酸钙(CF)2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21天为1周期,治疗3周期.放疗与化疗同期进行,体外照射全盆腔DT 50~60 GY/25~30次(5~6周).结果:共治疗30例,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5例;总有效率53.3%.一年生存率为70%(21/30).主要毒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放射性直肠炎,骨髓抑制轻微.结论: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结合同期放疗是治疗晚期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吉林;曾令源;陈念永;郎锦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浆细胞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为主的化疗联合国产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大剂量美法仑预处理后回输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6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和1例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 WM)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 结果:APBSCT后7例患者全部达到完全缓解(CR)或接近CR,无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造血重建(干细胞回输后中性粒细胞ANC恢复至≥0.5×109/L)中位时间为12天,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5×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7天.其中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6、3及4个月复发,其余4例EFS期分别已达4、7、17及23个月.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APBSCT对浆细胞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进行干细胞动员中使用国产的rhG-CSF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姜华;侯健;傅卫军;袁振刚;张春阳;王东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联合小剂量白介素-2(IL-2)在恢复细胞免疫,从而减少淋巴系统恶性肿瘤(ALL和NHL)移植后的高复发率和提高无病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疗联合短程小剂量G-CSF的动员方法,收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16例成人淋巴源性恶性血液肿瘤(7例CR1ALL、3例CR1 NHL、5例难治性NHL和1例CR2 ALL)进行移植,使用IL-2对移植物进行温育,移植术造血恢复过程中使用IL-2和造血恢复后长期小剂量使用IL-2 5万U/d.结果:ALL 7例CR1,现仍存活,平均生存时间达7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5个月,3例CR1 NHL2例仍存活,10例CR1恶性淋巴系肿瘤的6年无病生存率达0.90±0.11,其95%CI为0.71~0.99.而难治性NHL和CR2-ALL,1例至今仍无病生存达63月.1例淋巴母细胞IV期NHL生存达46个月后复发死亡.这组3年无病生存率只有0.33±0.18, 95%CI 0.02~0.64,平均生存时间只有20.6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结论:通过小样本Auto-PBSCT联合长期小剂量IL-2可能有效地提高CR1淋巴系恶性肿瘤无病生存率.
作者:谢彦晖;陈勤奋;李佩;谢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其他化疗药物的疗效通常都比较差.卡培他滨(希罗达)是美国罗氏公司开发上市的口服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本身无细胞毒性,但在体内通过溶酶的生物活化作用,在肿瘤组织中转化成5-FU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正常组织中的胸苷磷酸化酶活性较低,因此,本品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并大限度降低了氟尿嘧啶对正常人体细胞的损害[1,2].本药对经紫杉类或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国内外报告仍有20%客观缓解率.我院自2001年~2002年2月间使用卡培拉滨治疗晚期乳腺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万以叶;程楚;黎虹;何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SCEC)的临床特点和合理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分析本院1990年~1999年间的11例SCEC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转归. 结果:11例患者中位生存11月,1年生存5例,一年生存率45.45 %,3年生存1例.综合治疗9例,中位生存12月,其中包括手术的综合治疗7例,中位生存15月,非手术综合治疗2例,分别生存10月及7月.单一治疗2例,其中手术1例,术后生存5月;化疗1例,生存6月.结论:SCEC预后仍较差,包含化疗的综合治疗目前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对于局限期SCEC,外科手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治疗手段.
作者:张辉;王化永;汪良骏;王涛;王雷;韩锡林;杨英祥;张爱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肺癌切除手术不输血的可能性.方法:1998年2月~2001年10月将实施肺癌切除手术患者分为2组:输血组56例、不输血组58例.比较两组的有关指标.结果:输血组与不输血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术后体温正常时间、感染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的胸腔引流量输血组多于不输血组(P<0.05).结论: 大多数肺癌手术不输血是可行的,不输血未影响肺癌手术质量及安全性.
作者:王平;彭俊;黄丽杉;李永武;熊健;彭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片显示微灶钙化但临床未触及肿块患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乳腺X线片内显示微灶钙化的57例,有35例进行了乳腺X线立体定位空心针活检,23例进行了乳腺X线立体定位手术活检.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经常规制片,光镜下对钙化灶进行定位,半定量及钙化灶形态的观察、分析.并进行组织学的诊断.结果:经乳腺X线立体定位空心针活检的35例中,24例镜下见钙化灶,诊断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经X线立体定位手术活检的23例中,20例见钙化灶,诊断导管内癌 5例,浸润性导管癌 3例,浸润性小叶癌 1例.结论:通过病理科、外科、放射科医师的密切合作,应用乳腺X线立体定位空心针活检及手术活检方法,对临床未触及肿块,乳腺X线摄片显示微灶钙化的患者,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终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廷璆;柳光宇;顾雅佳;刘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肿瘤化疗诱发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将41例肿瘤伴化疗诱发贫血的患者分为EPO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EPO 150 u/(kg*次),5次/周,皮下注射,连续用药8周,并于用药后1周开始加用铁剂速力菲100 mg口服,3次/d .对照组不给予EPO,其他治疗同治疗组.观察EPO对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副反应.结果:①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平均提高23.0 g/L,而对照组反而下降10.7 g/L(P<0.001),治疗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治疗后平均提高6.50,而对照组反而下降9.30(P<0.001) 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输血率和输血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副反应少,耐受性好.结论:rHuEPO对肿瘤化疗诱发贫血是一个安全有效的用药,不仅能提高Hb水平,而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应用.
作者:宋国红;刘淑俊;邸立军;聂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