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选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家长的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7%,观察组出现并发症2例(4.65%),对照组6例(13.95%);观察组健康知识评分(95.78±3.12)分,满意度为96.53%;对照组健康知识评分(78.96±5.94)分,满意度为72.39%,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过程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郭新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微创胆囊切除术( MPC)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通过微小切口(3@5cm),利用微创器械进行胆切除的一项新技术,它既结合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两者的缺陷[1]。该术式围术期护理过程有别于传统护理方法,围手术期护理路径(CNP)需由外科医师、护士及麻醉师共同参与,依据手术制定,是一种具有针对性、顺序性与时间性的适当的护理服务计划。笔者对我院近年来进行的360例微创胆囊切除术病例的护理方案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因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全年高度散发性特点[1],临床患者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常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典型病例[2]。肾综合征出血热以成人感染为主,其临床特点为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伤,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但也可有交叉重叠。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 HFRS 的发病例数占全球总数的90%,病死率大概在3%@10%范围内[3]。多以农民、工人和男性青壮年发病较高[4]。与成人相比,儿童多见于﹥10岁者,小儿较少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而且早期表现不典型,易导致误诊和漏诊[5]。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6例小儿 HFRS 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种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多数中医治疗的患者伴随选择医院代煎服务。我院是综合性二甲医院,中药房规模较小,随着代煎业务量的提升,医院现有煎药人员、设施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据调查,上海浦东新区有公立医疗机构62家,提供中药代煎服务且委托外包煎药的医院占4/5,分别委托给区内4家具有 GMP/ GSP 资质的中药饮片厂[1]。因此委托代煎中药已成趋势,我院从2010年7月开始将代煎业务外包给本区药店代煎中心,使医院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医院药房的环境。但由于经验不足,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2011-2013年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吴彩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心功能改善状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并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冯艳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笔者对2012年12月-2014年5月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进行分析统计,现报道如下。
作者:岑娅;秦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有效吸氧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给予针对性较强的有效吸氧健康指导,对照组则予一般性健康教育,并观察2组患者教育前后吸氧的依从性及缺氧缓解情况。结果试验组吸氧依从性10h 以上84.0%优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血气分析 PO2(≥80mm Hg)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缺氧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加强有效吸氧的健康指导能增进患者吸氧的依从性,坚持按时正确吸氧,有效改善缺氧,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吴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功能提升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预后的效果和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吞咽困难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对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消除患者的忧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充分调动患者的康复训练积极、主动性,有利于患者的临床疗效,防止如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于风英;池英习;魏素芬;王红霞;李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因操作相对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以脑出血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且是造成肝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现就脑出血的早期预防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傅来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临床护理路径指的是针对患者所获的疾病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证实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日程计划表是临床护理路径的直观体现,该表利用时间为横轴,利用入院指导、入院诊断、各类检查、治疗过程的用药及护理、患者饮食及康复活动、出院计划为纵轴制成,在该表的指导下,护士能够系统地、有预见地实施各个护理环节,同时也能使患者及其家属清楚护理的动机和目标,让患者主动参与,获取患者的信任,以达到佳治疗效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以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治疗质量、降低医护成本为其主要目的[1]。我科针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乌司他丁(UTI)是从人尿液中提取、精制的单链多肽糖蛋白,是一种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既能抑制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弹力蛋白酶、缓激肽等多种蛋白分解酶,又能有效抑制磷脂酶 A2、脂肪等脂肪分解酶,还能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及释放,清除氧自由基,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可广泛应用于细胞溶酶体膜破裂、水解酶外溢引起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失血性休克等的治疗。自1985年首先开发上市以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特别对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发现 UTI 在免疫调节、抗休克、抗手术侵袭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1]。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在临床都得到广泛应用,现就近年来乌司他丁临床联合用药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洁;文娟;宋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减轻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4年7月医院骨科手术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止痛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止痛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心理护理、疼痛宣教、术后指导、饮食护理、出院指导及生活习惯),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6h、1d、2d 的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在术后3d 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骨科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于贵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针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用药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医院收治患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到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6种,共使用971次,分别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2.33%(411/971)、地塞米松磷酸钠29.45%(286/971)、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6.07%(156/971)、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8.14%(79/971)、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68%(26/971)、曲安奈德注射液1.34%(13/971)。不合理用药所占比例为19.17%(23/120)。用药不合理主要为用量不合理、适应证不适宜、遴选药物不适宜。结论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将临床治疗效果提升。
作者:张军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对其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治愈49例(61.25%);显效23例(28.75%);有效7例(8.75%);无效1例(1.25%);总有效率98.75%。治疗后各种心电图异常表现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心理及生理压力。
作者:张会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风痛宁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门诊部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予风痛宁丸治疗,对照组予西医治疗,比较2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关节功能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双手握力、晨僵指数、功能指数、肿胀指数及疼痛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m 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痛宁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良好,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建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1]。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细菌耐药形式日益严峻,特别是多重耐药菌(MDRO)的出现,如处理不当易造成病房内的广泛传播和扩散,为临床治疗、护理增加了难度。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多为老年患者,因需反复住院治疗,基础疾病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应用时间长,多存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现象,故易产生耐药菌。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降低医院感染率成为院感防治工作的重点。更深入了解 MDRO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 MDRO 在医院内的传播。本文分析我科住院患者出现的MDRO 感染进行了分析并实施了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柯向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又称定位教育,是引导手术室新进护理人员正确展开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1]。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检查、诊断与抢救的重要场所[2]。如何使新护士尽快熟悉手术室环境,了解手术室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对保障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2010年进一步规范手术室新护士岗前培训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晓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 B 型钠尿肽(BNP)在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98例作为 CHF 组,同时选取其他科室中心、肺功能正常,无其他慢性疾病的非心力衰竭患者20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受试者 BNP 浓度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作比较。结果 CHF 组血浆 BNP 浓度(328.4±148.7)pg/ m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8.3±6.9)pg/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HF 组血浆 BNP 浓度水平 NYHA 分级各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NP 在心力衰竭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是十分关键的观测要素,可作为疾病预测参考因子,能够对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及后期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
作者:韦兰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患者,男,56岁,入院日期2013年12月5日。主诉:高热11d,口咽部溃疡5d。现病史:患者11d 前开始无规律发热,T 37.8℃@39.2℃,偶有干咳,无呕吐及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等症状。5d 始出现咽部及颊黏膜溃疡,伴局部明显疼痛,进食困难,经门诊给予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10d 无好转,以发热待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北大医院干部内科。既往史:既往5年内有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病史,无其他慢性疾病史。体格检查:T 38.9℃,P 92次/ min,R 21次/ min,BP 120/80mm Hg。患者呈热病容,眼结膜轻度充血,唇红,口腔咽部及颊黏膜见多个溃疡,舌红,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左侧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活动度可。右侧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听诊心脏(-)、双肺呼吸音清,肝脾(-),骨关节四肢(-)。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胸部 CT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 B 型超声检查:左侧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1.5cm ×0.8cm,颈部淋巴结活检: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伴浆细胞增生,未见轻链限制性表达。咽部溃疡组织活检:鳞状上皮黏膜组织及骨骼肌,表皮糜烂、缺失,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增生。骨髓穿刺病理结果:各系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异常淋巴细胞浸润。血常规:HGB 106g/ L,WBC 8.4×109/ L,N 76.3%,C 反应蛋白75mg/ L,尿RBC(+),PRO(+),抗 O ﹤25U/ ml,血沉59mm/ h,肝功 ALT 94U/ L,AST 83U/ L。白蛋白26g/ L,白球比值0.72,类风湿因子、血疟原虫、肥达反应、TB、AB、HIV、IP 检查及血培养、中段尿培养、溃疡分泌物培养均阴性,肾功能正常。
作者:蒋风萍;翟英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便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中的一种。近些年来,随着一些社会因素的改变,剖宫产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育龄期的妇女,是目前临床妇科常见的难治疾病,在盆腔内的脏器中多见,主要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宫腔外生长,并且它们的生理周期和子宫内膜是一样的[1]。患者主要表现为痛经、下腹疼痛、月经紊乱等,严重者甚至引起不孕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手术切除病灶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但治疗后一段时间症状仍可复发。为进一步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我院对3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海仙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