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负荷量氨茶碱治疗小儿重症哮喘

高晓惠;张建美

关键词:负荷量, 氨茶碱, 治疗, 重症哮喘, 支气管哮喘, 常见病, 应用, 疗效, 监护, 急救, 儿科, 报告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儿科急救领域中的常见病,负荷量氨茶碱是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应用负荷量氨茶碱治疗小儿重症哮喘2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青岛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调查

    目的 为了解青岛市李沧区0~12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减少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辖区两所幼儿园和一所学校的1800名健康儿童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并对抽查儿童母亲进行孕期、哺乳期及婴幼儿的饮食、营养补充剂和辅食的添加等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1800名健康儿童中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5.76%.其中0~3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尤其是0~1岁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5组,P均<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发病率.

    作者:兰淑华;吕思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

    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有的将会发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萍;单际翠;王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细辛脑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应用细辛脑的三种给药途径佐治婴幼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94例婴幼儿肺炎随机分为三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细辛脑,分别给予口服、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雾化组疗效分别优于口服组和静脉注射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口服组和静脉注射组疗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上应用细辛脑佐治婴幼儿肺炎,可优先考虑雾化吸入给药.

    作者:李亚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将7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一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 接受电刺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有明显疗效,有利于减少致残率.

    作者:王秀莲;史翠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血脂与糖尿病的危害

    高血脂与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是互为因果.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饮食的摄入过多,肥胖患者不断增加.遗传、环境、感染等诸多因素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发生逐年上升.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在世界排列第二位,因此,血脂代谢异常对糖尿病的危害以及防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王新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对腰麻后寒战的影响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芬太尼对麻醉后寒战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F(芬太尼)组和N(对照组)组.取L2~3间隙进行穿刺,待有脑脊液流出后,40秒内注入腰麻液3ml,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腰麻液的配方F组:布比卡因15mg+芬太尼20μg加10%GS至3ml;N组:布比卡因15mg加10%GS至3ml.观察记录麻醉前(T1)、后10分钟(T2)、20分钟(T3)、30分钟(T4)、40分钟(T5)、60分钟(T6)、90分钟(T7)及术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体温、手术室温度及寒战出现的时间并给予评分.病人主诉寒战或观察到寒战时,则静脉给予杜冷丁5mg,观察2分钟,并以5mg递加,直至寒战消失,但总量不超过50mg,记录杜冷丁的用量.观察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结果 两组均有部分病人出现寒战,出现寒战的时间无明显差别,F组寒战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N组(P<0.05).F组有5例病人应用杜冷丁,平均用量为20.6±4.3mg;N组病人有8例病人应用杜冷丁,平均用量为31.2±3.6mg,均未超过50mg,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射20μg芬太尼可降低腰麻手术中寒战发生率及其程度.

    作者:李涛;王春云;胡泉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农村精神卫生现况调查与社区防治

    目的 了解农村精神卫生现况,探讨如何开展社区防治服务.方法 针对上海市嘉定区农村精神病人医疗的供需情况,回顾性地研究了本院门诊病人的有关诊疗资料.结果 部分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区因缺乏社区防治服务,特别是巫医迷信活动有所复燃,患病得不到正规医治,既不利于病人心身健康和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质量.结论 只有取得当地政府部门重视,由卫生、民政及公安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在农村建立县(市)、乡、村三级医疗防治网,推行社区防治工作,才能就近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作者:陈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阴子宫切除术的观察与护理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从2004年开展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以来,受到了病人的欢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玲;万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心血管病临床合理用药专题笔谈

    2.5.5联合用药原则单独使用一种降压药的有效降压率为50%~60%,还有40%~50%的患者需用两种或更多药物.联合用药可使疗效相加、用药剂量减少和减轻不良反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3~12岁儿童视力低下原因调查分析

    视力低下是目前儿童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为全面了解儿童视力低下的原因,控制儿童视力低下率,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我研究所于2005年对李村社区、浮山路社区、虎山路社区、九水路社区的儿童视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儿童视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昕;夏坤满;杨义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是精神科在传统电痉挛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电痉挛治疗相比,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适应范围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病人无恐惧感.目前,它已被作为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我院自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以来,至今已为30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阎淑君;赵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神经外科昏迷病人的呼吸道管理

    昏迷病人在神经外科较为多见,病人昏迷本身又易产生很多并发症,其中以呼吸道并发症为常见.呼吸道管理不及时或不妥,会引起缺氧或肺部感染,反过来又会加重脑部损害,因此,时刻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严格规范的呼吸道管理非常重要.本人在2003年3月~2006年6月期间,通过对300多例监护室昏迷病人的护理,总结体会如下.

    作者:卢玲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抚触减轻婴儿黄疸效果观察

    新生儿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发生,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症状.我科从2001年5月份开始实施婴儿抚触后,因能增快婴儿粪便排泄,明显减轻了黄疸的发生,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正文;丁海燕;王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氨溴索雾化吸入配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毛细支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加用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对两组治愈率及主要症状、体征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可作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药物.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热按摩疗法在防治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

    产妇产后发生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是常见的并发症.自2005年3月1日~2006年5月31日,本人应用热按摩疗法,治疗产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张其方;陈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调剂工作的提高与发展

    医院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药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处方调配、药品管理、制剂生产和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理、药学研究等各项具体工作(1).其中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剂科工作的中心环节.随着医院药学由技术型向科研教学型的转变,对调剂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照方抓药,调剂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并且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法规性.

    作者:王晓璐;刘雪丽;耿传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左氧氟沙星致严重剥脱性皮炎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33岁,因发热、咽喉肿痛,声音嘶哑6小时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8.9℃,唇无紫绀,无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作者:刘克令;潘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异丙酚预防气管插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气管插管病人全麻术后需拔除气管导管,病人麻醉转醒及拔管时,机体反应较剧烈,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合并有高血压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人可导致麻醉意外或并发症,而对正常的病人也可导致呛咳、不适等.异丙酚具有起效快、镇静效果好、苏醒迅速等优点,可预防拔管时的不适及危险.本资料对两种不同的拔管方法对心血管的影响作了对比观察.

    作者:杨华;岳秀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八个月内婴儿麻疹18例分析

    我国自1965年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发病率直线下降,从而改变了麻疹的流行规律及临床特点.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1),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且患者年龄分布也有所改变.近年来发现小婴儿的发病率有所增加.2006年1~8月,我院儿科共收治麻疹52例,其中8月内婴儿18例,占总数的34.6%,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运启;翟亚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心血管介入术前床上排尿预防术后尿潴留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 将60例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住院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术前床上排尿训练组(实验组),常规组(对照组).结果 显示术前1~2天进行卧床排尿者比未指导床上训练者术后排尿顺利.未行床上排尿训练者,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或易发生尿潴留.结论 对心血管介入病人术前1~2天进行床上排尿训练,可更好地预防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刘淑燕;刘莉梅;于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青岛医药卫生杂志

青岛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青岛市卫生局

主办:青岛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