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甲磺酸加贝酯的配伍禁忌分析

马色各

关键词:配伍禁忌,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甲磺酸加贝酯
摘要:随着医学发展新药不断的研制及应用,不同种类药物的配伍使用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在临床合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甲磺酸加贝酯的过程中,发现这两种药物在连续静脉滴注时输液管内产生混浊现象,现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4月-2013年9月诊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均应用抗血小板和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5.0%;治疗后2组患者的E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春丽;吴香梅;金怡;王楠;宋岳涵;宋闰宇;程鹏玲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小剂量地西泮辅治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泮辅治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地西泮辅治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疗效都显著优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岩峰;李英杰;朱慧敏;杨亚萍;张婕;赵庆丰;李岩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6例冠心病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ESS )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可提高患者的ESS评分,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旭辉;何素华;狄静;王竹海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针对性治疗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对性治疗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CT和MRI检查,确诊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治疗,包括降压治疗、降糖治疗、降脂治疗、改善脑循环治疗等。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能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增平;白冰;贾立川;张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辅治 STEMI对患者血清 HMGB-1蛋白、SAA、APN 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辅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对患者血清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蛋白)、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脂联素( AP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2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HMGB-1蛋白、SAA、APN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血清HMGB-1蛋白、SAA、AP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血清HMGB-1蛋白、SAA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APN水平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辅治STEMI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MGB-1蛋白、SAA水平和提高APN水平。

    作者:于丽;王景志;李俊岭;姬国敏;苑志刚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我院15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 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ADR监测与报告制度,定期统计、分析与反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强化患者安全目标管理[1]。现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5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院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及减少药源性疾病提供参考。

    作者:王永;鲍志伟;胡霞;刘婷婷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2种方法治疗乳腺增生伴癌症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2种方法治疗乳腺增生伴癌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200例乳腺增生伴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皮下乳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和随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美容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局部复发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症安全性较高、操作简单、预后较好,不但能够满足患者形体要求还能保留其乳腺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更午;段玉然;张世耀;邵慧平;陈桂霞;张建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培哚普利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联合培哚普利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9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新活素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和每分输血量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新活素联合培哚普利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改善了患者的心衰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鲁奇;许浩军;翟旭鹏;汪娜;刁彦辉;张继伟;赵迎新;王永红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阿奇霉素较长疗程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较长疗程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MP)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2例MP患儿进行较长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疗程为7d,检测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 CRP)和人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水平,并评价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显效74例(72.55%),有效24例(23.53%),无效4例(3.92%),总有效率为96.08%。10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后CRP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计出现不良反应11例(10.78%),其中胃肠道反应5例、局部疼痛感3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较为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 CRP和人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的有效指标,阿奇霉素较长疗程治疗MP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郭军荣;王明方;高阁欣;张春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甲磺酸加贝酯的配伍禁忌分析

    随着医学发展新药不断的研制及应用,不同种类药物的配伍使用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在临床合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甲磺酸加贝酯的过程中,发现这两种药物在连续静脉滴注时输液管内产生混浊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色各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宫颈电环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宫颈 CINⅠ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与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持续性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经阴道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CINⅠ患者137例随机分为LEEP治疗组69例和RFA治疗组68例,对高危型HPV阳性患者术后均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治愈率、病变持续率及手术残留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RFA治疗组(P<0.05),复发率低于RFA治疗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手术简便、廉价,患者无痛苦,术后恢复快,是目前治疗持续性CINⅠ安全有效的方法,只要掌握手术指征,规范手术步骤,可获得满意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林丽;宋洁;张飒爽;魏杏茹;李润红;刘维杰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M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M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降低,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MN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文岗;王映林;尹保奇;李庆华;包红梅;王兆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是脑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硬化后缺血缺氧终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主要分为三型,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争取抢救时间、降低致残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潘阿莉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疾病患者术后切口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疾病患者术后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8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474例和对照组214例,观察组给予中药1号和2号协定方熏洗,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熏洗。对比2组第1、2疗程疗效。结果观察组第1、2疗程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用中药1号、2号协定方熏洗治疗肛肠疾病患者的术后切口,能有效减轻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及促进创面愈合。中药熏洗操作简单易行,迅速起效,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洁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胶囊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胶囊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益心舒胶囊治疗。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红霞;冯艳光;高翠芳;魏晓娜;赵翠青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35例分析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罹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患病率及发病特点。方法连续纳入我院血透室2005年7月-2014年7月MHD患者135例,其中男70例,女65例。测定血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结果 MHD并发SHPT共59例(43.70%),其中<65岁者47例(34.81%),>65岁者12例(8.89%);其iPTH范围7~2230(347.28±29.43)pg/ml;透析龄>3年39例(28.89%),透析龄<3年20例(14.81%)。高磷血症61例(45.19%),血磷水平0.79~4.03(1.84±0.57) mmol/L,低钙血症30例(22.22%),血钙1.66~2.83(2.23±0.21)mmol/L;钙磷乘积>55mg/dl的患者36例(26.67%),钙磷乘积(49.28±16.21)mg/dl。结论 MHD患者罹患SHPT的发病率高、预后差,基层医院亟待规范化筛查及治疗。

    作者:孙占山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左西孟旦在国内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心力衰竭( HF )已成为老年人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近年来,随着医疗保健的发展, HF患者生存率有所改善,但是患者短期与长期的病死率仍非常高[3,4]。 Bleuminlc研究中[5],心力衰竭患者30d和1、2、5年的病死率依次为14%、37%、49%和65%。传统治疗HF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及正性肌力药物。目前,传统正性肌力药物包括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拟交感胺类制剂等[6],其共同特点是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 cAMP)的含量和 Ca2+浓度,从而提高心肌收缩力,短期治疗上有着较大的帮助,但如果长期使用,可致心肌氧耗增加,亦增加心肌顿抑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部分药物长期应用后可导致病死率的增高;因此探索其他安全、有效、易行的治疗措施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必要。上世纪80年代,在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时,发现了一类新型强心药,这类药主要通过增加心肌收缩蛋白对 Ca2+的敏感性,达到增加心肌收缩力的目的,因而被称作钙增敏剂。钙增敏剂作用于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通过增加肌丝对Ca2+的敏感性而发挥作用,是非cAMP依赖性药物,可降低心脏的能量需求,故被认为可以避免正性肌力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7,8]。笔者现将钙增敏剂左西孟旦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华龙;程敏菊;张友良;孟剑锋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治疗轻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妊娠后期肝功能及母婴传播的影响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治疗轻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妊娠后期肝功能及母婴传播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40例轻度乙型肝炎孕妇,按照治疗药物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各120例。比较2组的孕妇妊娠后期肝功能以及母婴传播的情况。结果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指标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出生时及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治疗轻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妊娠后期肝功能无显著影响,但是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显著。虽然2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值得临床应用,对其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许剑萍;李健霞;董建霞;钱静;张玉萍;李建;邵彦青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老年股骨颈、粗隆间骨折手术脊麻用药剂量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开放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脊麻合理用药剂量。方法52例ASAⅠ~Ⅲ级老年患者,采用L3~4腰—硬联合麻醉,脊麻采用0.4%等比重的左旋布比卡因,根据不同脊麻用药量分成A组(10mg)29例和B组23例(≤8mg)。对比不同剂量脊麻用药老年患者的呼吸循环不良事件发生率,给出老年患者脊麻合理用药量。结果不同年龄组间,脊麻前后心率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麻完成后30min内收缩压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年龄分组,Ⅱ亚组较Ⅰ亚组手术时间缩短,麻醉诱导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脊麻后疼痛缓解率均达到100%,均能满足手术顺利完成,A组、B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脊麻后循环波动发生率为21.7%(5/23)明显低于A组的65.5%(1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组(10mg),Ⅱ亚组较Ⅰ亚组更容易出现循环波动(P<0.05);在B组(≤8mg),Ⅱ亚组循环波动高于Ⅰ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年龄段用药后心率失常、呼吸抑制和硬膜外追加用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以上老年患者,≤6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更安全;小于75岁的老年患者,10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用量应列为禁忌。同时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的基础性疾病,尽量缩短开放手术时间。重新定义麻醉诱导期,重在积极处理脊麻后循环波动,防止二次循环波动发生。

    作者:费建平;雷月;张代玲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分析

    前足背损伤由于局部软组织菲薄,损伤后易形成肌腱骨质外露的创面,局部需行血运丰富可靠的皮瓣修复早已形成共识[1]。游离的股前外皮瓣修复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普及应用,且组织较臃肿,影响穿鞋,外观不佳,需二期手术整形。自2011年3月至今我科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缺损11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15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