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脏病妊娠患者的药物使用原则

陈佳;何娅妮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妊娠, 药物治疗
摘要:IgA 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以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等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根据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 K/ DOQI 对慢性肾脏病(CKD)的定义,育龄期女性 CKD 患病率达到3%[1]。CKD 并非妊娠禁忌证,但是妊娠高危人群。CKD1~2期妊娠患者,当血压控制良好、尿蛋白﹤1g/24h 时对肾功能无影响或影响很小,胎儿存活率﹥95%[2]。但 CKD3~5期患者妊娠极易引起原有 CKD 复发(特别是狼疮性肾炎患者)或加重,引起肾功能不可逆损害而增加 ESRD 风险,导致难以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先兆子痫甚至患者死亡;对于胎儿,则易导致生长迟缓、胎盘早剥、早产甚至胎儿死亡等不良结局[3]。目前认为,GFR ﹤40ml·min -1·1.73m -2或尿蛋白﹥1g/24h的女性患者应避免妊娠[4]。临床上,当患者出现原有 CKD 复发或加重以及出现可控并发症时,谨慎而合理用药对确保母亲胎儿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入院24h 内动脉血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NC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纳入标准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 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 NICU为研究起点,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及低灌注情况;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依乳酸水平分为正常乳酸组、高乳酸组、乳酸中毒组。比较各组间的血乳酸水平和 pH 差异及氧分压、低灌注状态、病死率、住院时间及疾病分布状态。结果危重新生儿131例(NCIS 评分﹤70分125例,符合单项评分标准6例),其中男73例,女58例。平均日龄(4.1±3.1)d,胎龄28~42(35.5±3.3)周;出生体质量1010~4300(2145±926)g;乳酸中毒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及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酸中毒组出现低灌注状态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和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乳酸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作者:曾立军;刘卫东;戴怡蘅;邵巧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停止接触和服用任何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清除局部病灶感染,肾脏受损者根据临床分级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9.52%和92.85%,高于对照组的45.23%和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临床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异常的基础上,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的疾病。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严重的一种,也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是在第1次出血后,再次或者多次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病,再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效果较差,多数患者术后不能自理。所以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也是目前临床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我院2010-2013年共收治脑出血患者98例,其中有24例再出血,笔者结合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秦本炅;王英;邓玉冉;房德永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G试验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 G 试验与体液真菌培养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G 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2月进行 G 试验的住院患者887例,86例同时留取血液、脑脊液、胸腔或腹腔引流液等体液标本做真菌培养。观察 G 试验和真菌培养的符合率。结果在887例患者中 G 试验阳性标本146份,阳性率16.46%。标本阳性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为老干部科、呼吸重症监护室、血液内科。在同时做体液真菌培养的86例患者中 G 试验阳性符合率80.00%;阴性符合率85.19%。结论 G 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淑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膝关节病患者80例关节镜手术后护理体会

    膝关节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患者人数多、疾病种类细化,比较常见的膝关节病有关节游离体、半月板损伤、骨性关节炎和滑膜炎等。临床上采用先进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病,在微创骨科领域非常有效[1]。由于关节镜手术疗法对患者的创伤小,而且恢复快,医师可直接观察到疾患部位,手术精确度高、无明显的瘢痕、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无较大反应并且关节镜能够实现检查和治疗同步进行[2]。我们对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病的80例患者开展综合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治疗和2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UA患者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实施 UA 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 d;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 d。观察2组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2~36个月,观察组 UA 复发次数少,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20mg/ d 阿托伐他汀比常规剂量10mg/ d 有较好且安全的疗效。

    作者:陈森荣;曾令锋;赵国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双源 CT 对法洛四联症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 CT(DSCT)在法洛四联症中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证实的法洛四联症(TOF)患者36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 DSCT 检查及超声心动图(Echo),DSCT 检查结果与 Echo 及手术所见对比,分析畸形检出的情况。结果36例患者 DSCT 心脏造影检查均能够作出准确诊断。对于 TOF 中4种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100%,TOF 合并其他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5.5%,高于 Echo。DSCT 在心内外的解剖畸形、双肺动脉及肺动脉瓣狭窄、体肺侧支循环方面比 Echo 有明显优势。结论探讨 DSCT 佳重建显示方法;DSCT 能准确清晰地显示 TOF 的解剖形态以及为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昊;李萍;李俊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使用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皮质激素及氧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及病情转归。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 COPD 急性加重期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京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醋氯芬酸缓释制剂中辅料应用研究进展

    醋氯芬酸,化学名2-(2,6)-二氯苯胺基苯乙酰氧基乙酸,属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按照对环氧合酶( COX)抑制作用分类,划分为倾向性 COX-2抑制剂[1],1992年首次于西班牙上市。醋氯芬酸是双氯芬酸的衍生物,但较双氯芬酸具有起效时间快、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且无特异性 COX-2抑制剂所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血栓等。醋氯芬酸除了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所具有的药理活性外,还可以促进软骨中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的代谢,对关节软骨特性的维持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醋氯芬酸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术后疼痛的对症治疗[2]。从理化性质来看,醋氯芬酸为疏水性药物,在体内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血药浓度不平稳等药代动力学上的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药学学工作者尝试通过选用适宜的载体辅料以制备醋氯芬酸缓释制剂,尤其随着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对人体安全性较高的优势成为目前制药工业中常用的载体,并逐渐取得了半合成及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制剂辅料中的地位,且制得的醋氯芬酸缓释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理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作者:东磊磊;刘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病区护理安全规范化管理

    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因此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3],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为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我科自2011年1月对护理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以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非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以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非血液系统疾病特点,开阔临床医师思维,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108例以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非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感染性疾病3l例,其中疟疾28例,流行性出血热2例,伤寒1例;脾功能亢进21例;结缔组织病21例,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多见;骨髓转移癌18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7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5例;胃肠道肿瘤5例。结论以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非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其次为脾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和骨髓转移癌,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李业成;苏毅;付利;孙浩平;范方毅;帅燕容;谢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动态测定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

    目的:讨论血浆 NT-proBNP 的动态变化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收集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浆 NT-proBNP 指标纳入研究。入选患者于入住重症监护室第0、1、3天测定血浆 NT-proBNP 水平。△NT-proBNP1以及△NT-proBNP3、△NT-proBNP3-1被定义为第1天、第3天分别与第0天比较血浆 NT-proBNP 水平变化值以及第3天与第1天比较血浆 NT-proBNP 水平的变化值。根据住院28d 死亡情况在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比较。ROC 曲线下面积比较评价△NT-proBNP1、△NT-proBNP3、△NT-proBNP3-1、NT-proBNP0、NT-proBNP1、NT-proBNP3及 APACHEⅡ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 曲线分析显示△NT-proB-NP3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预测的可靠指标。结论血浆 NT-proBNP 动态测定可能成为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更有效的手段。

    作者:尹祥;汪首振;汤展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医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期研究合理用药方案,加强合理用药。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185例住院患者病历,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情况。结果呼吸内科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60例(86.5%),共8类20种,其中以二联药物使用居多为96例(60.0%),单联用药56例(35.0%),三联药物有8例(5.0%)。结论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频繁,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倡合理用药。

    作者:崔莉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13C呼气试验患儿200例的护理体会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发病密切相关。Hp 感染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儿童是 Hp 感染的易感人群,早期检测儿童是否有 Hp 感染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3 C 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是新、快速、无创伤而且无辐射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13 C 呼气试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药物、上消化道出血、胃内其他产生尿素酶细菌等影响,有可能检测的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中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护理很关键。

    作者:成岭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合并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脑卒中合并肢体痉挛患者行中药湿热敷治疗效果,为临床推广提供事实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来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合并肢体痉挛患者172例,按照统计学研究方法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及中医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 Ashworth 量表和 Barthel 量表评分来评估比较2组患者上下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改善情况。结果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2组的上下肢痉挛的评分和 Barthel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湿热敷在缓解脑卒中后肢痉挛患者的效果是明显的,减轻了卒中后遗症状,可以被临床推广的。

    作者:朱金鑫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非妊娠女性阴道出血与盆腔疼痛的诊治

    阴道出血与盆腔疼痛是许多女性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属生理性的,属正常生理范畴,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病理性则不同了,不仅是身体疾病的一种表现,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笔者就该两类病理性症状的诊治做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玉婧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脂及血小板参数异常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脂及血小板参数异常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60例,分为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与观察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各180例,分别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糖(GLU)等水平,2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 TC、TG、LDL-C、ApoB、MPV、PDW 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ApoA1、PCT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结论血脂及血小板参数异常是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月敏;何丽彩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二甲双胍降低血浆维生素 B12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呈现迅速增高的趋势。2010年,全球有﹥3.46亿人患有糖尿病。据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显示,在﹥20岁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病人数已达9240万[1]。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轻度认知障碍期(MCI)和痴呆期。近年来,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并发认知功能障碍[2],尽管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糖尿病很可能是 AD 的危险因素之一[3]。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与一线用药,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牵头制订的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是将二甲双胍推荐为主要治疗路径的唯一首选用药,并贯穿治疗全程[4]。但二甲双胍的长期使用可造成血浆维生素 B12(VitB12)水平下降,而 VitB12为神经系统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所必需的物质。本文主要讨论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血浆 VitB12水平及其与糖尿病并发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春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2013年12月我院门诊处方分析

    门诊处方的书写用药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及医院合理用药的发展,我院对2013年12月门诊处方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的护理

    糖尿病属一种人体全身进行性的代谢性病症,此症通常起病较为隐匿,且早期无明显的病症表现,通常只在身体检查及出现明显身体症状时才被发现。但此病因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危险性疾病之一[1]。而就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糖尿病和肿瘤的发生率都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肿瘤的几率升高,而肿瘤的发生又导致糖尿病的恶化[2]。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增加,并发症增多,患者死亡率远比单纯的肿瘤患者高。对该类患者进行合理优质的临床护理意义巨大,是降低患者死亡率,保证患者顺利手术和痊愈的重中之重[3]。笔者将我院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合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彭兴梅;李爱国;杨爱红;彭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