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移性下咽癌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刘曼曼

关键词:下咽癌, 转移性, 转术期, 护理
摘要:下咽癌是头颈外科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占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的0.8%~1.5%,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2%[1]。下咽又称喉咽,位于会厌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其功能障碍可影响到吞咽和呼吸两方面,因此,下咽癌手术复杂难度较大,术后护理困难。2012年3月本科室收治了1例下咽癌转移至喉,食道上端,颈部淋巴结的患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实施了“全喉切除术+胃咽吻合术+气管造口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及“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上段食道癌根治术”,手术成功,经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6d出院,1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吗啡硬膜外镇痛致皮肤瘙痒症的预防

    目的:对比观察异丙嗪及氟美松预防吗啡所致皮肤瘙痒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患者随机分为PM组50例和DM组34例。 PM组给予异丙嗪治疗,DM组给予氟美松治疗,另选91例患者为对照组不给予预防用药,对比3组皮肤瘙痒情况。结果 PM组和DM组皮肤瘙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M组瘙痒例数和涉及躯干部瘙痒例数均少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异丙嗪和氟美松均能改善吗啡所致皮肤瘙痒情况,但异丙酚疗效优于氟美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金生;陈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我院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87例分析

    喹诺酮类抗生素( FQs)抗菌谱广、活性强、高效、使用方便、无交叉耐药性,主要包括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1]。FQs的不良反应( ADR)并不突出,但随着其药物品种增多,使用范围扩大,用量增加,FQs的ADR发生率也逐渐上升[2]。为探讨FQs发生ADR的特点及规律,笔者对我院近2年FQs致ADR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坤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诺氟沙星联合复方黄连素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诺氟沙星联合复方黄连素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诺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黄连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腹痛、呕吐及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高于对照组的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对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在作出准确的诊断前提下,早期应用诺氟沙星和复方黄连素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且具有价格便宜的优点。

    作者:区健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扶正化瘀葫芦素片治疗小儿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葫芦素片治疗小儿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患儿60例,给予扶正化瘀胶囊联合胡萝卜素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 PCⅢ)、Ⅳ型胶原(Ⅳ-C)。同时观察治疗前后ALT、AST、三酰甘油和铁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60例患儿HA、LN、PCⅢ和Ⅳ-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T、AST、三酰甘油和铁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葫芦素片治疗小儿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雪华;郑黎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新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矿物和骨基质的比例减少或称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使得骨的正常负载功能减弱,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综合征[1]。临床根椐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为三类:(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2)症状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遗传性骨质疏松,内分泌疾病所致骨质疏松,与饮食及药物有关的骨质疏松,废用性骨质疏松及其他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3)特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骨量降低,微结构退化,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随引起骨质疏松状态的其他疾病或紊乱[2]。本文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报道如下。

    作者:孙凯;刘红丽;金社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狼疮性肾炎4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 LEF)联合泼尼松治疗狼疮性肾炎( L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LN患者43例,给予LEF联合泼尼松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43例患者中显效25例(58.14%),有效13例(30.23%),无效5例(11.63),总有效率为88.37%。治疗1~6个月后24hU-TP定量逐渐减少,白蛋白、补体C3及C4水平逐渐升高,SLEDAI逐渐降低;但治疗后1、3个月24hU-TP、白蛋白、补体C3、C4水平、SLEDA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6个月24hU-TP、白蛋白、补体C3、C4及SLEDAI水平低于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EF联合泼尼松治疗LN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龙红;李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早期护理干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5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TIA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IA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霞;李瑾花;高丽梅;李录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心血管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目的:对心血管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心血管住院患者76例,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均并发肺部感染;对照组均未并发肺部感染。记录2组患者≥65岁例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合并心力衰竭、卧床、侵入性操作等指标,分析肺部发生感染原因及预防策略。结果观察组年龄≥65岁、COPD病史、合并心力衰竭与卧床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为≥65岁、COPD病史、合并心力衰竭与卧床均是心血管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对心血管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予以准确把握,并展开有效预防,降低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消化内科护士长的素质要求及护理管理技巧

    在现代临床护理中,管理是改善护理质量的关键。护士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求护士长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消化内科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现报道如下。

    作者:祝三秀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的变化,计算血糖比值( FINS/FPG)。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HbA1c、FPG和2h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HbA1c、FPG,2hP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BMI、FINS、FINS/FPG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在永久性静脉置管封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尿激酶加肝素封管在永久性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对照组用纯肝素封管。对比2组导管阻塞、溶栓后再通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导管堵塞例数少于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对永久性静脉置管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连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miRNA与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趋势[1],美国2012年膀胱癌估计有73510例新病例,14880例死亡[2,3]。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关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早期无创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记物。近年来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在致癌中的作用阐明,为肿瘤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索,也为膀胱癌分子机制阐明及指导临床工作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张朋来;张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转移性下咽癌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下咽癌是头颈外科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占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的0.8%~1.5%,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2%[1]。下咽又称喉咽,位于会厌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其功能障碍可影响到吞咽和呼吸两方面,因此,下咽癌手术复杂难度较大,术后护理困难。2012年3月本科室收治了1例下咽癌转移至喉,食道上端,颈部淋巴结的患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实施了“全喉切除术+胃咽吻合术+气管造口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及“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上段食道癌根治术”,手术成功,经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6d出院,1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曼曼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局部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局部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吸氧、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均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咯痰量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咯痰量少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局部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有助于改善血气指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彭瑞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夏季新兵训练卫勤保障的特点及对策

    我院长期担任驻昆某部的新兵训练卫勤保障任务,自2013年起由原来的冬季征兵调整为夏季征兵,在新兵训练卫勤保障中体现出与以往冬季训练有明显的区别。

    作者:王月兵;李秀银;李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甲状腺素致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7例,银杏叶提取物组和模型组采用L-甲状腺素皮下注射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银杏叶提取物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灌胃,其他2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d,取心脏称重后全心重量指数( HWI)及左心重量指数( LVMI);分别检测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及钙调神经磷酸酶( CaN)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银杏叶提取物能显著改善HWI和LVMI,心肌组织NOS活性显著升高,AngⅡ含量降低,CaN活性明显降低。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甲状腺腺素所致大鼠心肌肥厚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提高NOS水平、降低CaN活性、抑制AngⅡ有关。

    作者:李礼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基于 Gensini评分探究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 CD3+4与冠心病相关性

    目的:基于Gensini评分探究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CD3+4与冠心病相关性,为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按是否患有冠心病分为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A组)46例和高血压未并发冠心病组(B组)34例,另选取20例正常无相关疾病者作为对照组(C组)。分析3组颈动脉的管壁厚度(IMT)、Gensini评分和EPCs CD3+4水平及其与EH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仪诊断IMT,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结果动脉IMT、Gensini评分,A、B、C 3组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s CD3+4A、B、C 3组呈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EH并发冠心病为因变量,以动脉IMT、Gensini评分及EPCs CD3+4为3个自变量,通过多元方程分析相关性,其中动脉IMT、Gensini评分均与EH并发冠心病呈正相关(P<0.05);EPCs CD3+4与EH并发冠心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Gensini评分、内皮祖细胞CD3+4、动脉IMT均与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有相关性,因此将Gensini评分、内皮祖细胞CD3+4、动脉IMT联合作为高血压患者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因子的临床价值较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李斌;胡文斐;王芙蕊;李博;胡晓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低血糖症1例

    患者,女,51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平素口服格列吡嗪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h无诱因出现胡言乱语、躁动不安、谵妄,无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肢体抽搐及昏迷等,家人立即送其来院诊治。入院后测血糖为1.8mmol/L,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曾口服格列吡嗪5mg,后因家中有事未进餐。即刻给予50%葡萄糖40 ml静脉注射,数分钟后患者清醒,不能回忆发病情形,行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周雪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尺骨鹰嘴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1例

    骨囊肿( bone cyst )又称单纯性骨囊肿或孤立性骨囊肿,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良性骨肿瘤样病变,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骨,常好发于长骨干骺端,以肱骨近端和股骨近端为常见,检索国内相关文献,右尺骨鹰嘴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国内未见有报道,我科2013年8月收治1例骨囊肿患者,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江兵;朱成润;曹燕庆;潘宏;章小军;陶岳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8例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患与健肢髂骨中点上、下周径差。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2.9%,2例未通;治疗后26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者大(小)腿患及健肢髂骨中点上、下周径差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康炳林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