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更正“1997年上海市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标化率数据

关键词:上海市, 市区, 恶性肿瘤发病率, 标化率
摘要:
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异长春花碱加异环磷酰胺加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 评价异长春花碱加异环磷酰胺加顺铂(NIP)联合方案作为第一线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化疗方案包括异长春花碱25 mg/m2 20 min静脉输注第1d和第8d,异环磷酰胺1.2 g/m2 3 h静脉输注第1~3 d,美司纳400 mg~800 mg于0、4、8 h静脉推注第1~3 d,顺铂25 mg/m2 2 h静脉输注第1~3 d。每3周重复疗程。结果 共54例病人进入本项研究。51例可评价疗效,54例可评价毒性反应。总缓解率为53 %,3例(6 %)完全缓解,24例(47 %)部分缓解。16例(31 %)肿瘤稳定,8例(16 %)肿瘤发展。中位缓解期7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10个月。本化疗方案的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其中72 %的病人发生3~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结论 NIP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毒性反应能够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海鹰;李莹;庞伟华;翟艳辉;杨朝英;黎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HLF与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1995年1月~1998年1月,应用羟基喜树碱(HCPT)、甲酰四氢叶酸钙(CF)、5-氟脲嘧啶(5-FU)联合与足叶乙甙(VP16)、CF、5-FU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64例取得了较好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64例中HLF方案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4~76岁,初治10例,术后复发2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8例,肝内转移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肝内转移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胰腺转移2例。ELF方案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9~74岁,初治12例,术后复发2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0例,肝内转移5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2例,胰腺转移1例。全部病例均行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体质评分ECOG0-2,治疗前均经B超、CT、肝、肾功能及EKG检查。

    作者:陆网坤;黄新华;徐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效表达肝癌相关抗原HAb18G的CHO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 获得高效表达肝癌相关抗原HAb18G的CHO细胞株。方法 构建含有肝癌相关抗原HAb18G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经限制性酶切及部分序列分析证明插入是否正确。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CHO细胞经G418筛选,稳定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蛋白表达情况。用有限稀释法将筛选的细胞进行单克隆化,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高效表达株。结果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b18G并经限制性酶切及部分序列分析证明基因插入正确。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实:HAb18G高效表达于转染细胞的胞膜上。流式细胞仪筛选获得了1株高效表达的CHO细胞。结论 实验结果为HAb18G蛋白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邢金良;陈志南;米力;李郁;冯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更正“1997年上海市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标化率数据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薏苡仁酯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

    1997年10月~1999年5月,应用薏苡仁酯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以下简称康莱特),静脉滴注结合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均经临床、X线、胸腔B超、病理和(或)细胞学证实的由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住院病人,无明显心脏及肝、肾功能障碍,Karnofsky评分在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6~70岁,其中肺癌胸膜转移28例(腺癌1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9例、鳞癌4例),原发性胸膜恶性间皮瘤5例,乳腺癌胸膜肺转移2例。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单用康莱特静脉及胸腔局部用药,未用其它化疗药物。(1)静脉用药:康莱特100 ml静脉滴注,20~30 滴/min,每日1次,连用3周为一疗程,第二疗程在1周后重复,每例均连用二个疗程。(2)胸腔内局部用药:结合胸腔B超,选择患侧肩胛下角线或腋后线第7~9助间为胸穿部位,每次视病人耐受能力尽可能将胸水抽尽(但每次抽液总量不宜超过3000 ml),抽液后经胸穿针缓慢注入康莱特100 ml后拔出胸穿针,嘱病人变换体位,使药液分布均匀,一周后复查胸腔B超,若胸腔积液未完全吸收,重复上述治疗,轻者只注入1次,重者6次。

    作者:高绪胜;王新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Fas配体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Fas配体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大肠癌细胞株中Fas配体mRNA和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检测的六株大肠癌细胞中,全部表达Fas配体mRNA;部分表达Fas配体细胞表面蛋白。结论 至少部分大肠癌细胞表达Fas配体,并可能以此反击机体免疫系统,逃避免疫监督。

    作者:丁尔迅;王强;陈学云;付志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全国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为促进和总结我国肿瘤耐药研究及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高肿瘤化疗效果,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定于2001年第三季度在海口市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会议除编辑出版《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临床研究进展》外,会后中华医学杂志将组织一期“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临床应用”重点号发表。现将征文内容通知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症状、体征为右上腹包块、食欲减退、消瘦、黄疸等。然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约只占肝脏肿瘤的3.4%,故对其病因学、发生与发展机制尚缺乏认识,对预后缺乏客观判断标准。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我们总结了我院收治的8例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瘤细胞增殖活性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及DNA倍体水平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常规病理组织制备 8例肝母细胞瘤为我院1983年~1998年收治的患者,肝脏肿瘤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显微镜下病理形态学检查。  二、肿瘤细胞标志物和增殖活性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AFP、CK8、Vimetin、SMA、PCNA、Ki-67均为DAKO公司产品,DAB显色,按说明操作。

    作者:王一;吴孟超;吴伟清;冼志红;张秀忠;丛文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情况,并为治疗方法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范围,以脾曲为界,将大肠分为左、右两半,分别观察各半大肠癌在肝左、右两叶转移分布情况。结果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在汇入门静脉后,血液未充分混合,存在流线型分流,影响肝转移的分布。右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约占87.9%(58/66);左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发生肝转移者占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69.3%(203/293),与原发于其它部位的大肠癌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右半大肠癌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左半大肠癌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极易发生肝转移。除经肝动脉化疗外,经门静脉系统化疗可能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赵景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TT法应用于肝癌化学免疫治疗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MTT法应用于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及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肝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和化疗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毒性。结果 肝癌细胞和TIL细胞数增多与生成的甲(formazan)的光密度(OD)值呈线性正相关。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显示高活性的细胞毒作用。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化疗药物对TIL的毒性作用大于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以MTT法作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既可指导临床选用肿瘤敏感性化疗药物,又可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物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毒性;TIL过继免疫治疗与化疗不宜同时应用。

    作者:姜圣亮;朱上林;王天翔;项明;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肿瘤》稿约

    一、 本刊系肿瘤学术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对象为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各级临床及科技人员。  二、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1.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及边缘学科等研究论著。2.肿瘤防治研究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及新进展。3.文献综述和专题讲座。4.临床病理(病例)讨论。5.个案报道。6.专题讨论。7.科技工作者建议及述评。8.国内外肿瘤学术动态及会议报道。9.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的介绍及评价。10.研究快讯及简讯等。  三、 来稿写作要求:  1、 文稿应观点明确,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设计要合理,研究结果和数据应有统计学处理。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在20个汉字以内。文字力求精炼,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般论著稿尽量不超过4000字,短篇报告在1000字以内(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所占版面)。避免文字说明和图表重复表达。2000年开始已将论著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栏目,这两栏目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四要素,作为小标题写入,即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英文摘要在250个实词以内。不分段落,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关键词可列3~8个,摘要前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其它来稿可免中、英文摘要。文稿请用电脑打印,字迹不清,恕不接受。修回稿请附软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内镜下食管内置入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的临床应用

    我们自1999年2月以来,在内镜直视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各类食道狭窄2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3.2岁,其中晚期食道癌食道狭窄20例,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放射治疗并发食道瘘2例。狭窄部位:上段2例,中段16例,下段8例。其中4例为食道下段加贲门胃底癌所致狭窄。吞咽困难程度,采用Wu-Wc分级法[1]:1级(进固体食物困难)5例,2级(进半流质食物受阻)9例,3级(进流食受阻)9例,4级(液体不能通过)3例。全部病例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胃镜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张莉;李元平;王天连;张丙新;秦北宁;任爱琴;古彩喆;耿洪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逆转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114例胃粘膜组织标本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其中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2例、不典型增生(AH)34例、胃癌(GC)48例。结果 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RNA阳性率为57.9%(66/114),显著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检出率(44.7%,51/114,P<0.05)。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AH及GC组的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为52.9%、100%,而CSG组胃粘膜中未检出端粒酶RNA;AH及GC组的胃粘膜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CSG(P<0.05),而GC组端粒酶RNA阳性率亦明显高于AH组(P<0.05)。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端粒酶RNA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端粒酶RNA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对胃粘膜癌变的预测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继军;方向明;熊碧芳;柳亢宗;邓丽珍;黄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介入治疗(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SSRAE)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接受SSRAE治疗并随访评价症状改善情况,肿瘤面积变化百分比以及肿瘤内三种成分的改变。将疗效与开放手术病例(16例)比较。结果 6例症状消失,肿瘤面积平均缩小66 %,肿瘤内血管平滑肌成分基本消失,脂肪变化较小。SSRAE的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同。结论 SSRAE治疗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适用于各种体积的、有症状的病例。瘤体内易于出血和引起病状的血管平滑肌对栓塞极为敏感。

    作者:曾令奇;孙则禹;陈承志;孙西钊;戴玉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耐铂卵巢上皮癌VAM联合化疗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VAM方案作为二线方案治疗耐药卵巢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长春酰胺、阿克拉霉素、丝裂霉素联合应用治疗25例经铂类化疗失败的卵巢癌。结果 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总有效率为32.0%(8/25)。对铂类难治性患者、铂类耐药者和敏感者有效率分别为18.2%、28.6%和57.1%。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为明显,Ⅲ+Ⅳ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分别为40.0%、60.0%和28.0%。胃肠反应、心脏、神经毒性均不严重,脱发占32.0%。结论 VAM方案是当前国内治疗耐铂卵巢癌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汤洁;蔡树模;范建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目的 通过测定肝癌对阿霉素(ADM)、顺铂(DDP)、氟尿嘧啶(FU)、长春新碱(VCR)、丝裂霉素C(MMC)及噻替哌(TSPA)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为肝癌化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滤纸支持组织块培养-MTT终点-计算机图像分析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法。结果 在1倍血浆峰浓度(1 PPC)时作用强的药物为MMC,其抑制率中位数(MIR)为26.5%,其次是ADM为13.0%,DDP、TSPA、5-FU和VCR为4.0~8.5 %。在5倍血浆峰浓度(5 PPC)时作用强的药物亦为MMC,其MIR为92.0%,次为ADM、DDP和TSPA为41~50%,5-FU和VCR为16.0~17.0%,DDP和TSPA在5 PPC的MIR比在1 PPC时大5.0和5.8倍以上,MMC、ADM和VCR则大2~3.5倍,5-FU只增大1倍左右。结论 结果提示MMC对肝癌抑制作用较强,DDP和TSPA剂量增加与疗效提高可能有较大的关系。天然来源的药物ADM、MMC和VCR之间,无论在1 PPC或5 PPC水平,其相关系数均较大(r=0.5539~0.7208),表明部分肝癌具有多药耐药性。

    作者:梁永钜;周昕熙;潘启超;冯启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RCA1 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BRCA1作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自1994年被分离克隆以后,研究者们一直在致力于揭示其生物学功能。据估计,约2.5%~5%的乳腺癌、10%的早发性乳腺癌、40%~50%的遗传性乳腺癌、90%的乳腺、卵巢癌家系及少量的卵巢癌、前列腺癌、肠癌可以用BRCA1基因生殖细胞突变来解释[1]。在已建立的乳腺癌信息中心BCI(The Breast Cancer lnformation Core http:∥www.nhgri.nih.gov/Intramural-research/Lab-transfer/Bic/)的BRCA1突变数据库中已有1000多条序列变异的记录,它们包括散布于整个基因编码区的突变(缺失、插入、移码、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变异体)和多态及尚未确定的变异。然而除了在散发性的卵巢癌中发现BRCA1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外,尚未发现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体细胞突变。因此有作者假设,BRCA1基因的体细胞突变仅与遗传乳腺癌相关,而在散发性的病例中,BRCA1基因功能的异常不是编码区突变的结果,而是其它机制所致。支持这种假设的论据有:1.散发性乳腺癌中17q21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十分频繁,等位基因不平衡(allelic inbalance, AI)占52%[2];2.在散发病例的原位癌向浸润癌转化过程中,BRCA1 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2]。它既提示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也起作用,同时也提示进一步研究BRCA1基因的结构,转录和表达将有助于更全面理解乳腺癌发生的机理。

    作者:李云青;肖翠英;张思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31I标记人源抗HBsAg Fab对荷人肝癌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

    目的 131I标记人源抗HBsAg Fab经腹腔注射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与131I-S102比较,评价其作为肝癌放射免疫治疗(RIT)的可能性。方法 荷瘤裸鼠分为4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放射剂量的131I-抗HBsAg Fab、131I-S102、131I-无关Fab及PBS。按一定时间间隔作组织分布和血液清除速率测定,继续观察4周,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行毒性分析,计算各组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131I-抗HBsAg Fab被肿瘤区的摄取和在血液中清除速率均明显快于131I-S102,同等剂量下,前者抗肿瘤疗效略低,但血液毒性明显减轻。结论 人源抗HBsAg Fab具有良好的免疫结合活性,核素标记后用于RIT,能够被肿瘤快速摄取并在体内正常组织中快速清除,毒性减低,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是原发性肝癌RIT的理想载体。

    作者:罗荣城;吴桂臣;韩焕兴;尤长宣;丁雪梅;李爱民;王传斌;张鸣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沉痛悼念编委会顾问谢 桐教授

    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和泌尿外科专家谢 桐教授于2000年10月27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7岁。  谢 桐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泌尿外科的学科带头人。196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成为泌尿科介入治疗的先驱。他在国际上首先进行电刺激膀胱的动物实验。他和其学生发现了乳糜尿的发病机制,并首创用喜树碱灌洗膀胱防治膀胱肿瘤的复发,他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制的小型人工肾机器和国产空心纤维透析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他开始了主持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1985年把环孢素用于肾移植病人,使肾移植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由于他对泌尿外科、肾移植、血液透析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曾评为各级劳动模范乃至全国先进工作者。多次评为局优秀党员,他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国际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并担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肿瘤杂志等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他主编了国内第一本透析疗法的专著《透析疗法》,并先后主编了《前列腺外科》、《泌尿外科手术图解》、《肾移植》等专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纵隔卵黄囊瘤2例报道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多发于性腺。性腺外少见,其中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我院在近20年间共治2例,本文就该病的诊断、治疗等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30岁,因体检发现“左上纵隔肿块”入院。MRI示肿块与主动脉粘连。行剖胸探查术,见肿块位于后上纵隔,与上叶后段及胸壁紧密粘连。切除肿瘤大小约5 cm×5 cm×4 cm,表面血管较丰富,镜下见“疏网状结构,少量嗜酸小体及基质样物,巢状卵圆形细胞呈腺泡状及小球状排列”。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卵黄囊瘤”。免疫酶标AFP(+),HCG(-),NSE(-),KER(-)。术后行化疗4次。术后4年死于胸膜广泛转移。

    作者:赵静;丁嘉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