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仙;申更存;霍强;赵继广;李存娟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秋冬季腹泻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腹泻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呕吐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满意度高。
作者:郭新荣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产前、产后的营养摄入对产妇的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待产孕妇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严格营养搭配,辅助产后泌乳;对照组食用常规食物,观察2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结果观察组在12h内泌乳,且情况良好25例(83.3%)优于对照组12例(40%),产后泌乳良好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56.7%(1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前、产后的营养与孕妇的泌乳情况有直接关系,营养越是全面、丰富,泌乳时间越早,泌乳质量越好。
作者:徐翠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及对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8例,采用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通过增强磁共振检查患者术后子宫肌瘤消融缩小体积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判断疗效。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ER和PR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患者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痛经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8.3%、69.1%、60.0%。治疗后肌瘤体积为(44.6±10.2)cm3低于治疗前的(130.8±26.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子宫肌瘤组织ER、PR在治疗后强阳性(+++)所占比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治疗后弱阳性(+)、阳性(+ +)所占的比例与正常肌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子宫肌瘤组织ER、PR表达水平。
作者:石改萍;贾卫静;南风艳;郝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后静脉血栓栓塞( VTE)的安全性。方法将96例初次行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2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mg,共14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失血总量和血红蛋白( HGB)下降量;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拔管后伤口渗液量,计算显性失血量;记录术后35d内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失血总量及HGB下降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显性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TKA术后出血有一定影响,但与安慰剂比较无显著差异。
作者:解皓;李海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无痛分娩对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初产妇116例,行腰硬联合无痛分娩的54例足月、单胎、正常临产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62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产妇的产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的第一产程比对照组稍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三产程略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比较,宫口开4cm后,镇痛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无痛分娩对自然分娩率无影响,会延长第二产程,应在镇痛的全程予以密切监护。
作者:李霞;田序华;李金英;孙睿;葛凤兰;谷英科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清hs-CRP、IL-18及TNF-α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确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100例设为试验组,并同时选择该院体检中心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hs-CRP、IL-18及TNF-α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hs-CRP、IL-18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IL-18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r=0.714, P<0.05),hs-CRP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14,P<0.05),IL-18水平与TNF-α水平亦呈明显正相关(r=0.599,P<0.05)。结论血清中hs-CRP、IL-18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三者水平呈正相关,有助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诊断。
作者:刘霞;侯宝松;张丽花;王海峰;孔繁华;胡慧英;张晓静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对接受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对产妇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拟实施择期剖宫产并且愿意接受术后镇痛的单胎活产孕产妇120例。随机分为麻醉护士协助管理组( N组)与传统的麻醉医师负责组( A组)各60例。N组产妇入院后,由麻醉护士协助医师进行疼痛学宣教,术中麻醉护理及术后随访等;而A组则仅由麻醉医师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麻醉方式为腰麻。2组患者术毕均接静脉电子镇痛泵。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观察2组产妇人口学资料,24h内随访时点的VAS评分及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所有产妇均完成术后镇痛治疗,未见呼吸抑制,活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无退出病例。2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4h、8h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2组VAS评分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N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麻醉护士积极加入疼痛管理可有助于剖宫产产妇术后的疼痛治疗,产妇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更高。
作者:严涛;李娟;汪洪;鄢璐;孟强;殷丹;方洪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炎性反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0%,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金玉;王磊;郝景玉;马殿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He-Ne激光刺络治疗带状疱疹3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经皮肤专科诊断,男22例,女8例;年龄19~71岁;病程1d~1个月。病变发生颜面、胸、腰肋部,面部疼痛剧烈。西医采用抗病毒,中医采用清泄风火、清热利湿药物治疗,但治疗时间长,皮肤发热灼痛,严重时出血点、血泡。患者自愿要求He-Ne激光刺络治疗。
作者:董刚;田丽芹;朱书芳;何爱敏;徐贵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50例,利用16排螺旋CT进行胸部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对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CT结果显示有明显的病变43例(86%),大多数为复合损伤。其中胸椎压缩骨折8例,胸骨骨折2例,气胸10例,肺挫伤26例,纵隔气肿3例,肋骨骨折22例,皮下气肿4例,膈肌损伤2例,创伤性湿肺5例。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及时且快速地对胸部外伤患者病灶进行准确诊断,为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罗自锋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围术期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2h内行急诊PCI手术治疗,术后入ICU观察24h。研究组PCI术前30min给予石美托咪定首剂负荷量推注诱导镇静,随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采用Ramsay镇静分级,患者维持镇静深度2~3级。对照组行PCI期间依据患者胸痛症状及烦躁程度给予吗啡2~5mg静脉推注,效果不明显时以吗啡2~3mg静脉复推。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 T0)及用药后24h(T1)围术期检测心肌酶学指标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钠尿肽(BNP)水平,氧化应激炎性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 IL-6)变化。结果术前( T0)2组患者cTnI、CK-MB、BNP、hs-CRP、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 cTnI、CK-MB、BNP、hs-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24h( T1)研究组 cTnI、CK-MB、BNP、hs-CRP、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围术期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减少心肌坏死。
作者:王道伟;王芬梅;韩艳敏;张大海;陈丽青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调控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对治疗老年性骨折时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老年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A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12,测量2组血清Hcy水平,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骨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血清Hcy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无明显变化。A组骨折愈合率高于B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新增骨折数A组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维生素B12可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提高老年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血清Hcy水平与老年性骨折的发生和愈合相关。
作者:徐彦霞;郭会敏;任彦铭;任国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尿毒症患者200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液净化指标和尿素透析充分性指标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血尿素、血尿酸、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尿素、血尿酸、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标准蛋白质分解代谢率、时间平均尿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透析效果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商国君;苗雪英;郑秀清;线丽华;刘风先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尿液检查在临床疾病确诊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年3月-2012年12月因不同原因进行尿液检查患者341例,对其检验报告单和疾病确诊治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患者均为蛋白尿,尿液检查沉渣镜检为多细胞171例,少细胞153例和特殊类型117例;分别确诊为肾小球增殖病变133例,非增殖性肾小球病变113例,肾小管病变17例,对应确诊准确率为77.8%、73.9%和14.5%。结论尿液检查在诊断肾病中指示肾病类型的准确率相对较高,为肾病的进一步确诊提供简便可靠的依据,对无症状尿液检查提高可靠的依据,也可运用于健康体检中对肾脏疾病的筛查。
作者:何槐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低钾性麻痹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均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是神经科常见病。继发性低钾性麻痹的常见病因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时补钾治疗,病情可在48h内恢复正常。干燥综合征是低钾性麻痹的少见病因,其临床表现与普通的低钾血症难以在临床表现上进行鉴别,容易被忽视,难以根治,导致病情反复发作[1]。本文探讨3例以低钾性麻痹为首发症状而于神经内科就诊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并分析其诊断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齐亚超;于织波;张立涛;孙彦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愈合的影响。方法2010年5月-2014年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5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110例和非早期组48例。早期组在术后1周内即开始服用阿仑膦酸钠35mg,每周1次,持续6个月;非早期组在术后4个月开始服用阿仑膦酸钠,直到术后6个月。每月复查腕关节X线检查,并检查了解腕关节的活动范围、是否存在骨折处压痛、握力情况。结果2组患者骨折均愈合,2组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早期服用阿仑膦酸钠不会延长骨折愈合时间也不会影响临床效果。
作者:徐明珠;张录青;陆建海;张锁欣;林枫;宋子英;岳国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老年人常因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管壁缺乏弹性而出现鼻出血,一旦出血,出血多而凶猛,且反复,老年人多数患有高血压,还有部分老年人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更使鼻出血的患病率增加[1]。我科对收治的鼻出血老年患者结合患者个人实际情况给予综合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单瑞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06例(患者组),收集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3例(健康组)。给予所有患者抗生素治疗、营养心肌药和精心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抽取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根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cTnI、PCT和IL-6水平。结果患者组治疗前cTnI、PCT、IL-6水平高,治疗后有所降低,健康组正常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cTnI、PCT、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各指标经治疗后可下降,高水平的血清检测值及其变化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丛培学;刘金艳;韩英杰;刘宏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比较头孢克肟与阿奇霉素单独及联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9例肺炎患儿随机分成A组、B组及C组各33例。A组采用头孢克肟治疗,B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C组采用头孢克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分析3组患儿疗效,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及B组,住院时长显著短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B组总有效率、住院时长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孢克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明显,显著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惠;刘振旭;王风光;王扎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孕妇血清AFP、β-hCG水平的差异,为双胎妊娠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进行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并产后随访确认胎儿正常的正常单胎妊娠100例和正常双胎妊娠孕妇100例。比较双胎妊娠组与单胎妊娠组孕妇孕15、20周血清AFP、β-hCG水平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组15周、20周的血清AFP、β-hCG水平明显高于同孕周的单胎妊娠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血清AFP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增高,血清β-hCG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降低,双胎妊娠组血清AFP、β-hCG水平与单胎妊娠组变化趋势一致。双胎妊娠组孕妇孕15周、20周血清AFP、孕15周β-hCG水平与单胎妊娠组水平的2倍有明显差异(P<0.05),孕20周双胎妊娠组孕妇血清β-hCG水平与单胎妊娠组水平的2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AFP、β-hCG水平可应用于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但单胎妊娠的参考值及其2倍不应用于双胎妊娠。
作者:魏景仙;申更存;霍强;赵继广;李存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