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节苷脂(GM1)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吴旭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 治疗, 脑梗死, 脑卒中患者, 肢体运动, 致残率, 障碍, 语言, 应用, 肌力, 报告
摘要:脑梗死可导致患者遗留程度不等的肢体运动、语言等障碍,严重者完全需人照料生活,因此,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提高肌力,减少致残率尤为重要,我们应用GM1治疗脑梗死患者2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尼莫地平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记忆障碍的作用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实验性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Aβ10μg注入大鼠右侧Meynert核建立AD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对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组织ChAT、SOM及NGF表达的影响作用.结果:治疗组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改善,Meynert核、海马和皮质区ChAT、SOM表达数量较对照组减少,而较实验组显著增加;NGF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尼莫地平对Aβ所致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抑制Ca2+内流,促进NGF表达,对ChAT、SOM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柱一;苗建亭;林宏;雷革胜;宿长军;游国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膜瘤性激素受体与瘤周水肿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23I-epidepride显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EpideprideSPECT显像对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亨廷顿舞蹈病等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并可用于垂体腺瘤的显像和预测垂体腺瘤对多巴胺激动剂治疗的反应.

    作者:刘从进;顾兆祥;刘兴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尼莫通、高压氧对脑功能恢复治疗研究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肉毒中毒的神经系统表现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单、双链DNA断裂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单、双链DNA损伤情况,以揭示该病的损伤机制.方法:分别用Klenow及TdT(TUNEL)标记染色法检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大鼠脑细胞的单、双链DNA断裂,观察缺血侧、对照侧皮质及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MCAO模型组缺血侧皮质及海马Klenow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逐渐增多,Klenow阳性细胞的出现早于TUNEL阳性细胞,皮质的出现早于海马.结论:大鼠MCAO模型中DNA单、双链断裂均参与了脑损伤机制.

    作者:王宇卉;邵福源;夏春林;卞杰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海洛因白质脑病

    重点综述了海洛因白质脑病的成因,临床表现及病理与影像学特征,并突出其诊断标准.

    作者:刘庆宪;宋永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头颅CT和MRI对脑白质病变的初步分析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0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合并脑梗死分析

    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出现再出血及脑梗死,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王军跃;马力克;张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总结99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GDC技术、3-D GDC技术、Stent+GDC技术、BOT技术、BOT+载瘤动脉闭塞技术、C,DC+NBCA技术等.结果:99例均为一次性治疗,成功92例(93.1%),弹簧圈异位1例(1%),与治疗方法有关的死亡2例(2%),术中血栓形成1例(1%);38例(38.38%)随访3~12个月,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1例(11.11%)复查脑血管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改变动脉瘤内和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消除动脉瘤行为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机制;BOT实验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意义重大;Stent技术可作为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冷冰;周良辅;宋冬雷;陈衔城;张法永;张晓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前庭神经元炎(附1例报道)

    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的病变部位虽有不少研究,但影像学检查方面尚未见有价值发现.

    作者:余桂军;周玲;蒋雨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的临床与基础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的特点是共济失调伴有黄斑色素变性.目前认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形成为其病理基础,其致病基因已被定位及克隆,基因编码区的CAG重复扩展突变为其致病原因.本文综述SCA7型的临床特点、分子生物学及突变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燕;郑惠民;丁素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魏酸钠对培养的皮质神经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谷氨酸诱导培养的皮质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新生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建立谷氨酸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用Ca2+指示剂Fura-2/AM检测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变化,并观察反映神经细胞受损程度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的变化.结果:阿魏酸钠40~100μmol@L-1能剂量依赖性抑制谷氨酸钠所引起的[Ca2+]i升高及LDH释放.结论:阿魏酸钠通过抑制谷氨酸钠所引起的[Ca2+];升高可能是其抗氧化性神经损伤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章军建;陈安清;高永哲;刘汉兴;周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研究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tranial arachnoid cyst,[AC)系指脑脊液样无色清亮液体被包裹在蛛网膜内所构成的袋状结构而形成的囊肿,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1,2],随着CT和MRI在临床的应用,国内外报道日趋增多.

    作者:何伋;何任;刘运振;陈成雨;谢传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叙述了近年来磁共振波谱在脑肿瘤诊断中的新进展及其观点,重点在于化合物的定量研究及其在脑肿瘤良恶性鉴别和恶性度分级中的意义.初步阐述了多体素波谱对确定肿瘤浸润范围的潜在价值.

    作者:齐志刚;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3、6、12 h和1、2、3、7d时,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缺血后3h,缺血侧脑组织开始出现VEGF表达,24h明显增多,2 d达高峰,7 d时仍有少量表达.各时间占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围.结论:VEGF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作者:张爱梅;李宪章;杜留春;王纪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阈值研究

    目的:研究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是否增高.方法:选取一组以强直症状为主的PD患者与一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对照,分别测定其静息、易化状态时的运动诱发电位的阈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阈值较正常组为低,并且没有明显的易化现象.结论: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增高.

    作者:潘红;李盛昌;蒋雨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维生素B12缺乏与亚急性联合变性及巨幼细胞贫血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