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娣;张韶琴;吴晓娟
目的 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应用LEEP治疗,对照组用微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轻度糜烂患者治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糜烂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治疗宫颈糜烂手术简单安全、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治疗效果好,可作为治疗宫颈糜烂较好的方法.
作者:王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意义.方法 在完成脾切除术后,将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的剩余操作分解为三部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因素a)、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因素b)和结扎胃左动脉(因素c).按析因设计分为8个试验组,分别测量各试验组的门静脉压力.结果 3个因素均效应显著(P<0.01);因素a与因素b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P<0.05),即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因素a与因素c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因素b与因素c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 保留胃左动脉的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能保证更多的向肝血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较合理术式.
作者:徐振辕;齐生伟;贺占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否合格,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在检验工作中会遇到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合格,导致结果偏差过大或检测不出,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延误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大部分是由护士抽血导致的.所以,掌握采血技巧、精通采血技术对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是非常重要的.护士抽血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一般分为护士操作不当和护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作者:吴媛媛;安晓霞;赵云萍;李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临床急症,病死率较高.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这些病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若不及时处理,病死率可达25%以上[1].加强临床症状的观察、科学的护理对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有着显著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海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的方法.方法 将6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皮下注射.观察并计算每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程度.结果 试验组皮下出血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局部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减轻皮下出血程度.
作者:李芳;刘剑英;樊彩波;王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纳洛酮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能竞争性地阻断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近年来,纳洛酮在救治急性中毒中应用广泛,不仅能治疗吗啡中毒,而且在酒精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等急性中毒中起到拮抗阿片类毒品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或改善中毒患者的全身症状.
作者:陈玲园;葛英;葵恩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116例实施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62例和传统组54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2组术后感染、术后出血、胆汁瘘、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感染、术后出血、阻塞性黄疸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胆汁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蒋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待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予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麻醉,对照组予单纯应用异丙酚麻醉.比较2组镇痛效果、异丙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 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意识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作者:贺为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合理用药是人类社会对药物治疗的理想和追求,其涵义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整体进步不断演变,其现代涵义是指以当代医学、药学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指导,在了解疾病和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物,从而达到小的卫生资源投入,取得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的目的[1].如何合理用药已成为治愈疾病、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现对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李春娇;姜洪满;陈进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多,临床医师在选择药物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据WHO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其中,用药品种多、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为了解掌握医院临床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推动合理用药工作的发展、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笔者总结出不合理用药的几大状况,同时进行分类,并找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林小凤;李静玲;林汉华;陈幸谊;何博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人性化管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该院脑外科护士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干预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干预护理后护理人员在工作环境、同事关系融洽、知识技能增加上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护理后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护理环境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管理模式使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得以长足改观,促进医患关系更为和谐,从而更好地护理患者,并可降低医疗纠纷.
作者:于红娣;张韶琴;吴晓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该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2011年1~6月门诊处方6300张,对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类型、单用和联用情况、用药合理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数的47.90%,其中单一、二联、三联用药分别占75.28%、23.62%、1.09%;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为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口服给药占59.08%,注射给药占40.9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占16.10%.结论 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使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加强管理及进一步规范用药行为.
作者:韦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胆道系疾病,终一般都需手术治疗,因此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超声检查对诊断胆囊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其他检查,诊断准确率高达95%[1],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现对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间127例胆囊手术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参麦针剂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参麦针剂进行治疗的15例肺心病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患者(参麦针剂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应用西药治疗的14例肺心病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患者(对照组)作对照,评价其疗效.结果 参麦针剂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02)、血氧饱和度(Sp02)、碱剩余(BE)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2组治疗前后酸碱平衡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参麦针剂对酸碱失衡虽无明显的影响,但能显著提高Pa02、Sp02水平,从而能明显改善肺心病患者低氧血症症状.
作者:李发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小儿慢性腹泻病(CDD)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由于各种原因,约3%~20%的急性腹泻发展成持续性腹泻,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持续性腹泻只占腹泻病的10%,但因持续性腹泻死亡的病例却占5岁以下儿童腹泻死亡病例的35%.笔者分析我院CDD患儿102例的病因,现报道如下.
作者:景俊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日益受到重视,死亡围生儿中有30%~50%的疾病与胎儿宫内窘迫有关.目前胎儿脐血流监测已成为围生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产科医师的重视[1].笔者2005年7月-2006年6月对1680例孕妇进行产科常规胎儿脐血流监测,结果表明能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现就其临床应用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张欣;赵金荣;李金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多重药物过敏的临床特点分析,探讨引起其多重药物过敏的原因.方法 总结分析该院18例多重药物过敏的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细胞分类及诊治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服药时间15~30d,以恶心、呕吐、腹痛、全身皮疹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皮损表现为麻疹样型、多形红斑型、血管水肿型、紫癜型、荨麻疹型及痤疮样等.停药后给予抗过敏、抗炎及对症治疗,其中14例患者过敏症状减轻或消失,转院2例,死亡2例.结论 AIDS患者服药过程中,可发生多重过敏反应,为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重视.
作者:叶光荣;张伟;黄先翔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人体高的耐受热约为40.6~41.4℃,高达43℃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
作者:张林红;贾卫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2011年该院门诊处方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为医院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该院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的品种、应用率、联合用药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门诊抗生素应用率达59.87%,头孢菌素类占抗生素处方总数41.29%,抗生素二联应用率为39.54%,使用频率高的是第3代头孢菌素.结论 该院门诊抗生素应用率偏高,存在无指征用药现象.建议建立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以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
作者:杨淑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进展性脑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进展,临床常规处理难以逆转其病程,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难治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SI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与SIP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海成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