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小平;胡馥
梅罗综合征(MRS)又称为复发性唇面肿胀面瘫综合征,为罕见的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疾病.1928年Melkersson首次报道了1例35岁女性存在面神经麻痹及唇、面部水肿,在1931年Rosenthal增加了皱裂舌作为MRS综合征的第三个症状.然而,据文献报道,仅有8%~25%患者在发病初期同时出现MRS经典的三联征(面神经麻痹、口面部水肿及皱裂舌).现报道1例典型的MRS患者,临床资料如下.
作者:范卫明;王雪贞;唐友梅;周蓉;于洋;高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原之一,其发病率在婴幼儿中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还可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的并发症.现将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4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2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鸿斌;蔡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脑外伤后脑梗死是指颅脑损伤后导致局部脑血流供应的改变、神经功能障碍及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等表现,是颅脑外科常见的并发症.谭新杰等[1]报道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生率达1.9%.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提高,脑外伤后脑梗死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我院2007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传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胆道系疾病,终一般都需手术治疗,因此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超声检查对诊断胆囊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其他检查,诊断准确率高达95%[1],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现对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间127例胆囊手术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电子胃镜检查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由于胃镜管径粗、镜身长,易引起患者恐惧感,尤其是插入胃镜通过咽部时,可刺激迷走神经引起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适.目前,减轻胃镜检查术过程中引起的不适主要是靠检查前吞服止痛、润滑药减轻症状.
作者:夏红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另按临床路径表实施诊疗过程.治疗后比较2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临床有效率、住院病死率、6个月内因CHF再住院率、心功能有效率、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住院病死率、心功能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6个月内因CHFG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CHF临床路径管理能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邓亚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寰枢关节半脱位常见于小儿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斜颈、疼痛、活动受限,由于其易与肌性、骨性、视力障碍性和外伤性斜颈相混淆,往往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早期正确诊疗预后良好,延误诊治可并发四肢瘫痪,甚至残留颈部强直和颅底宽畸形.2008年7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78例,在中药热敷活血通络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枕颌带床边牵引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立嵩;梁春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前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加上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差,极易引起循环、呼吸衰竭[1].因此,积极妥善的护理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现笔者总结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吴佳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我国医学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药也不再是简单的药材、膏、汤、丸、散等概念.现在大量的中成药出现在生活中,使中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药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已将中药分为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以后还会有更多中药相关的新概念涌现出来.全面、科学、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对中药的一些概念及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作一简要的概叙.现报道如下.
作者:帅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日益受到重视,死亡围生儿中有30%~50%的疾病与胎儿宫内窘迫有关.目前胎儿脐血流监测已成为围生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产科医师的重视[1].笔者2005年7月-2006年6月对1680例孕妇进行产科常规胎儿脐血流监测,结果表明能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现就其临床应用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张欣;赵金荣;李金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腰大池穿刺引流在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208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腰大池穿刺引流组110例和常规治疗组9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腰大池穿刺引流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穿刺引流.比较2组再出血率、脑积水发生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腰大池穿刺引流组再出血率、脑积水发生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SAH治疗中应用腰大池穿刺引流,可有效减轻脑血管痉挛和缓解头痛症状,减少了再出血、脑积水及脑梗死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师拥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金双歧)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母乳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金双歧治疗,对照组给予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治疗10d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双歧可促进母乳性黄疸的消退,不影响母乳喂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松;晏咏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抗菌药物PK/PD参数与药物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依据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的方式和PK/PD特性,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2种,此种分类方法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抗菌药物用药剂量、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间隔、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赵喜荣;郝晓菁;陈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药品是一类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基层医疗单位要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药物源性疾病,避免重开药、滥用药,积极开展合理用药.笔者就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3%高于对照组的7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确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小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导致全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多发于中年以上妇女,子宫肌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盆腔内压迫症状.常因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长期失血导致贫血.本病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2].本文旨在探讨子宫肌瘤常用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并寻求安全性大、优点更多的手术方式.现报道如下.
作者:全珍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完全中断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Q波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猝死.近研究表明,通过测定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评价其对ACS早期危险分层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对ACS早期客观评估及诊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黄琼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留置导尿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实习护生10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分别给予问题启发式教学和常规教学,根据终技术操作的达标情况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试验组达标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留置导尿术教学中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充分激发护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任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应用LEEP治疗,对照组用微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轻度糜烂患者治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糜烂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治疗宫颈糜烂手术简单安全、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治疗效果好,可作为治疗宫颈糜烂较好的方法.
作者:王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意义.方法 在完成脾切除术后,将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的剩余操作分解为三部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因素a)、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因素b)和结扎胃左动脉(因素c).按析因设计分为8个试验组,分别测量各试验组的门静脉压力.结果 3个因素均效应显著(P<0.01);因素a与因素b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P<0.05),即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因素a与因素c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因素b与因素c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 保留胃左动脉的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能保证更多的向肝血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较合理术式.
作者:徐振辕;齐生伟;贺占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