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色素P450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吴紫娟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 临床不合理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摘要:目的 阐述细胞色素P450在临床联合用药中的重要性,对临床不合理联合用药进行干预.方法 对临床药师在查房中搜集到的典型的不合理用药案例中与细胞色素P450有关的病例进行用药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能及时发现、解决潜在的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 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近来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非促造血方面的细胞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等,在心肌梗死中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心肌梗死的治疗学基础.为临床心肌梗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杨巍;蔡彦;梅育嘉;周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方法与体会.结果 本组65例患者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手术后没有胆漏和出血、高碳酸血症、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的3例患者及出现轻度胸部皮下气肿的2例患者经过给予相应处理后症状均缓解.结论 精心的护理及良好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袁丰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在急诊中使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佛山市南海区黄岐医院收治的68例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150mg+0.9%氯化钠溶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注射10min完毕,然后以0.1~0.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监测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的变化,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完成治疗后,显效39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2%(62/68).结论 胺碘酮在临床中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可以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勇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夏枯草口服液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夏枯草口服液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19例,采用夏枯草口服液配合小剂量强的松及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剂量的强的松及甲状腺素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压痛消退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及复发率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夏枯草口服液配合小剂量强的松及甲状腺素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更快缓解、消除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张美华;刘忠伟;杜菊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法莫替丁与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与评价

    目的 观察法莫替丁注射液与西咪替丁注射液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儿4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法莫替丁注射液组)22例,对照组(西咪替丁注射液组)20例,分别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注射液与西咪替丁注射液.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法莫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优于西咪替丁;而不良反应明显小于西咪替丁,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增鑫;李俊利;吴时光;史学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帮助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54例患者被初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根据心脏彩超、心肌Te99mSPECT、心电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确诊.结果 本组患者心脏彩超诊断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84.4%.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主要应与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仔细鉴别.

    作者:邹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翼状胬肉手术方法改进治疗的临床体会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易复发.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翼状胬肉手术的方法不断改进,现将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集90例(100眼)分别采用胬肉切除术联合同侧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早产儿颅内出血临床护理体会

    早产儿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质量大部分在<2500g,头围<33cm.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颅内出血是围生期新生儿常见的脑损伤,主要病因与围生期缺氧或产伤密切相关,尤其是早产儿多见,由于早产儿凝血功能不健全,缺乏凝血因子,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故在缺氧或损伤的条件下,易发生颅内出血.本组收集我院2010年1-12月颅内出血病例20例,其中有8例为早产儿.本病早表现为神经兴奋症状,如激惹、脑性尖叫、反应低下、惊厥、昏迷并伴有前囟门张力增高、体温不稳、面色苍白、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等.

    作者:钱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是随着中药的悠久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要以中医理论体系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中药的特性,这种研究理论就是传统的中药药理研究.

    作者:周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药足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5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足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爱西特配合中药足浴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爱西特;疗程均为4周.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足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于敏;赫岩;李萌;李伟惠;王安娜;史耀勋;田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磁石柏子仁汤治疗不寐68例临床观察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多数患者为虚实夹杂证,故自拟磁石柏子仁汤治疗虚实夹杂证不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贾长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2010年度普外科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度手术250份出院病历,对手术切口类型,选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联用情况、用药时间等内容做统计分析,并做出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率达100%.共涉及抗菌药物19种,使用前6位依次为头孢西丁、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替硝唑、奥硝唑、头孢孟多、哌拉西林.结论 需要加强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伟忠;周晓光;黄春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ACI患者62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1例)及安慰剂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2次/d,共14d,同时给予血栓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常规检查,以治疗第221dESS增分率和第90d 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1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61.3±28.8)%和(35.1±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0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73.1±29.8)%和(43.1±4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炯端;孙芳;余向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药源性急性肾衰竭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药源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及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药物种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2例药源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药源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原发病、合并症、使用药物、给药途径.结果 药源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占41.2%,其次为发热,占13.8%;无合并疾病者占45.6%,合并高血压者占22.9%;导致药源性急性肾衰竭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甘露醇及化疗类药物等.结论 抗生素类、甘露醇及化疗类药物是我院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常见药物,应及时予以诊断治疗,并停用可疑药物.

    作者:任玉芳;马玉斌;闫伟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胃肠镜检查术中应用异丙酚麻醉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异丙酚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美国麻醉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患者98例,由专职麻醉医师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1.0~1.5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胃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酌情追加异丙酚用量.全程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如躁动、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待患者清醒后询问遗忘程度及复诊率.结果 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胃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仅少数出现呼吸抑制、SpO2下降、心律失常等,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在6min内苏醒且对胃肠镜检查过程无记忆,自觉欣快舒适,乐于再次接受异丙酚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占99.5%.结论 应用异丙酚静脉全麻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舒适、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兴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其对于冠心病的风险预测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6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196例,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直径狭窄程度≥70%为阳性)11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45例,心肌梗死(AMI)38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而AMI组hs-CRP、CK、CK-MB水平又著显高于以上其他组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s-CRP水平的变化对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变化程度呈正相关.hs-CRP可作为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对冠心病、AMI的风险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川崎病1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0年8月-2009年10月诊治的110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10例KD中典型89例,不典型21例,男78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0例,其中冠脉扩张21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2.5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7例.结论 不典型 KD冠脉损害率高,KD发病l0d内用丙种球蛋白效果好,白细胞升高、血清清蛋白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淑莲;杨绿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对2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饮酒、吸烟、有冠心病、脑卒中病逝以及高血脂病等因素与TIA进展至脑梗死无相关性(P>0.05);而高血压、高龄、脑动脉狭窄、糖尿病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的而持续时间>30min、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以及首次发作时间距离治疗时间超过24h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杜方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小面积浅度烧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对小面积浅度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47例小面积浅度烧伤患者全程采用MEBO治疗.结果 47例烧伤创面全部治愈.结论 应用MEBO治疗小面积烧伤,止痛效果好,创面愈合快,减少瘢痕形成,疗效显著.

    作者:吴川江;吴刚;王志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两种口腔护理溶液用于新生儿口腔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灭菌注射用水与0.9%氯化钠溶液为新生儿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 190例住院新生儿按单双数床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单数床号的新生儿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为双数床号的新生儿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口腔护理舒适度和口腔发生鹅口疮情况的结果.结果 两组新生儿口唇干裂、恶心、哭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腔出现鹅口疮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灭菌注射用水与0.9%氯化钠溶液用于新生儿口腔护理,均能有效预防鹅口疮的发生;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患儿舒适、更易接受.

    作者:奚小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