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声学技术分析腭裂手术时机对语音功能的影响

朱云山;吴卫华;严晟;何葆华;叶坡;胡悫

关键词:腭裂, 声学技术, 手术时机
摘要:目的利用声学技术分析腭裂手术时机对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 HTSS〗将156名腭裂术后患者按手术年龄是否大于3周岁分为大小年龄两组,利用声学分析技术评价并比较其语音功能状况,研究手术时机对语音功能的影响.结果腭裂小年龄组较大年龄组有相对更好的语音功能状况.结论 3周岁以下行腭裂手术相对语音发育相对有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舌腹巨大神经鞘瘤1例报道

    患者,男,28岁,因舌腹无痛性缓增生性包块、10年伴舌体麻木、呼吸困难1年入院.临床检查发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语音含糊,进食困难,面下1/3伸长.张口度2cm,口型“ ↓”.舌活动受限,舌体增大、抬高,轻度后坠,口咽腔缩小.舌体触诊包块呈囊实性感, 无压痛,边界不清楚,不活动,包块约6cm×6cm×5cm大小,穿刺抽出咖啡色液体.

    作者:徐稳;张骏诚;李丽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声学技术分析腭裂手术时机对语音功能的影响

    目的利用声学技术分析腭裂手术时机对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 HTSS〗将156名腭裂术后患者按手术年龄是否大于3周岁分为大小年龄两组,利用声学分析技术评价并比较其语音功能状况,研究手术时机对语音功能的影响.结果腭裂小年龄组较大年龄组有相对更好的语音功能状况.结论 3周岁以下行腭裂手术相对语音发育相对有利.

    作者:朱云山;吴卫华;严晟;何葆华;叶坡;胡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气管切开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

    围手术期气管切开术(perioperative tracheostomy,POTO)是口腔颌面外科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临床报道较少[1~3].我科1970~1997年行POTO 14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慧增;张从纪;杨军;孙远;史文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眶距增宽症治疗总结(64例分析)

    目的矫正眶距增宽症所致的颅面部畸形.方法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眼眶中下部U形截骨、眶内侧壁内移手术治疗64例眶距增宽症.结果手术后颜面外形良好,除早期1例死亡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缩减至5~6h,术中估计失血减少至20%~30%,随访的二次手术率33%.结论手术矫正眶距增宽症可获得满意的颜面外形效果.

    作者:穆雄铮;冯胜之;张涤生;丁美修;毛青;韦敏;王毅敏;张如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属铂诱导化疗的综合治疗对口腔鳞癌中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施行金属铂(顺铂/卡铂)诱导化疗的综合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总结1986~1996年间行计划性高剂量金属铂诱导化疗的84例治疗, 以同期单纯行根治手术的27例作对比研究.结果诱导化疗组一、三、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8.09%、75.00%和72.84%, 而单纯手术对比组分别为62.96%、48.14%和40.74%,χ2=7.632,df=1,P<0.01, 两组五年生存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金属铂的诱导化疗具有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双重提高作用.顺铂作用于DNA交叉链来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可能具有基因治疗的某些特征.

    作者:叶茂昌;张志宏;陈传俊;王来平;张震东;高绍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9例报道

    我院自1984~1995年间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术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00余例,其中观察6年以上者849例.现将84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分析报道於下.1 临床资料和结果

    作者:武汉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于涎腺的恶性淋巴瘤(附18例报道)

    目的总结病理确诊的原发于涎腺的恶性淋巴瘤(ML)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腮腺、颌下腺各9例,术后用COP或COPP等方案化疗或(和)局部放疗.结果随访2~14年.2例死亡,1例失访,1例带瘤生存;无瘤生存14例中 ,存活2~4年者5例,5年以上9例.结论术后化疗和(或)放疗对恶性淋巴瘤近期疗效是满意的.

    作者:寿柏泉;寿卫东;杨震;孟昭业;张森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D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 例SD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SDC中的表达,并与腺样囊性癌对照.结果 1例术后2年死于全身广泛转移,2例带瘤生存2~5年,2例失访.5例 SDC镜下呈典型导管癌表现,侵犯神经、血管壁和周围的软组织.2例曾误诊为腺样囊性癌. 免疫组化CK阳性,SMA阴性,示肿瘤细胞为导管上皮.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侵袭性的涎腺癌,易发生转移,预后差.彻底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作者:卓夏阳;陈林林;张永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制舌系带矫正牵引钩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因舌系带过短致发音不清患儿,需行舌系带矫正术.由于患儿幼小难于配合手术,传统缝线或纱布卷舌法牵引舌体,一方面增加患儿痛苦,另一方面影响手术操作.结合临床用1.2mm牙用不锈钢丝自制舌系带矫正牵引钩,从1998年起,共治疗56例患儿.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取长约36~38cm,直径1.2mm牙用不锈钢丝一段,取其中点用技工平嘴钳弯制成长约1.5cm,

    作者:陈学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唇腭裂新生儿颅基底形态结构特征的研究

    目的在唇腭裂新生儿三维重建体上研究颅基底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对6例正常胎儿及5例唇腭裂新生儿标本颅基底形态结构作立体定量的分析比较.结果唇腭裂患儿颅底角无明显异常, 而后颅底长增加,前颅底倾斜度减少,双侧完全性唇腭裂还表现出前颅底长、宽均有异常.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颅基底异常是唇腭裂畸形的综合表现之一.

    作者:乔鞠;田卫东;段玉贵;陈伟辉;刘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颌下腺摘除术后并发颌下区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

    味觉出汗综合征(gustatory sweating syndrome),亦称耳颞神经综合征(auriculotemporal nerve syndrome)或Frey综合征,是临床罕见症状,它的特点是在进食或咀嚼时产生相应区域的皮肤表面出汗、发红、温热感,偶尔稍有疼痛的体征.它常出现于腮腺切除术后,而颌下腺摘除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非常罕见,现报道1例.

    作者:费继敏;刘流;漆雪梅;王宁;李健;刘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唇腭裂新生儿鼻上颌复合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研究

    目的对唇腭裂患儿鼻上颌复合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三维立体的测量分析. 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对6例正常胎儿及5例唇腭裂新生儿标本的鼻上颌复合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及邻近结构宽度异常;牙槽弓组织不足,且主要表现在前段牙槽;前段牙槽上倾,提示前段组织错位或垂直向生长不足,而后段牙槽高度接近正常.结论唇腭裂患儿出生时即存在上颌骨不同方向的错位和发育异常,因此,对畸形的矫正,可以提供接近正常的解剖结构基础,有助于上颌骨正常生长发育,并为外科修复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有助于颜面形态和口腔功能的更好恢复.

    作者:乔鞠;田卫东;刘磊;段玉贵;陈伟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下颌牙槽嵴增高术的研究进展

    下颌部分缺牙或全部无牙患者,可以通过传统的活动义齿或新兴的种植支持式义齿修复,恢复美观及咀嚼功能.如果因缺牙后失去功能性刺激时间过长,以及其他因素致使牙槽嵴严重萎缩,就难以进行常规义齿修复.通过外科手术来增高下颌牙槽嵴,是义齿修复前外科(pre prosthetic surgery)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方法主要分下颌牙槽嵴相对增高及绝对增高两种 ,前者指唇颊沟加深或牙槽嵴延伸术(ridge extension),后者指牙槽嵴增高术(ridge augm entation procedure).近几年又出现了利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技术增高下颌牙槽嵴的方法.1 牙槽嵴增高术

    作者:谢?;胡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以供对口腔颌面部爆炸伤的病理、病理生理学以及修复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采用滑膛枪发射的钢珠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破片,同步控制系统触发RDX电雷管爆炸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冲击波,致伤犬咬肌区软组织,建立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检测致伤参数,观察动物伤情.结果破片伤平均能量吸收为(344.1±75.9)J,平均能量传递率为(44.4± 10.4)%.局部组织冲击波平均压力峰值606.6kPa.15只实验犬均造成左咬肌区皮肤肌肉切线伤,软组织创面范围(4.8±1.4)cm×(3.5±0.7)cm.结论该颌面部破冲复合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伤的致伤效果,伤情与实际爆炸伤接近,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用于颌面部爆炸伤基础理论及临床救治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振西;顾晓明;周树夏;李兵仓;王昭领;张良潮;李丹;王彦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去势法兔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

    目的摘除新西兰兔双侧卵巢(去势法),观察其骨骼、碱性磷酸酶、体重等的改变情况,探讨去势法建立新西兰兔骨质疏松症模型的有关问题.方法摘除5月龄新西兰兔双侧卵巢,3个月后测定其胫骨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碱性磷酸酶、胫骨组织学特征等.结果去势法3个月后,各兔胫骨骨密度明显比正常对照组的低(P<0 .01),骨皮质厚度也明显比正常对照组薄(P<0.05),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出现了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胫骨组织学显示骨小梁稀疏、排列紊乱,碱性磷酸略有升高,体重较正常组明显增加.结论去势法建立新西兰兔骨质疏松症模型切实可行,造模时间3个月即可.

    作者:陈守平;周正炎;陆卫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在头颈部肿块诊断的应用(附429例报告)

    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nation cytology, FNA)检查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且诊断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因其可以术前了解肿块性质,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或诊断诊据,渐为临床所接受的一种快速诊断方法.1987年在郑州召开的“细针吸取细胞学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全国会议,将FNA正式定名为细针吸取细胞学,强调FNA为病理学的一个分支[1],对FNA的应用和推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总结18年来对4 29例住院患者头颈部肿块FNA检查的经验,并就有关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薛明;黄爱玉;严文洪;姬美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曲马多缓释片用于口腔局麻手术患者镇痛疗效的观察

    局部麻醉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术中镇痛不完全的缺点,特别是现在已普遍使用电刀作为常规的手术工具,所以在目前尚不能进行基础麻醉(如笑气吸入)+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采用术前镇痛药物,以达到术中和术后减轻疼痛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在术前应用曲马多缓释片(Tramcontin,下称曲马多),与未用药组对照,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 ,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乐乐;李幼华;吴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聚乳酸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骨引导活性[1,2 ],在各类骨缺损修复中均得以广泛应用.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包括:PLA引导组织再生膜(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颗粒自体骨移植支托、坚固内固定夹板螺钉、骨形成蛋白(BMP)载体、组织工程细胞附着支架,此外,PLA还可用于解除疤痕挛缩和外形重建.用途不同,PLA材料的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本文将PLA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综述于下.

    作者:侯劲松;李祖兵;黄洪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化疗药物对头颈癌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在化疗前进行肿瘤药敏试验,以提高疗效.方法用MTT法对32例头颈癌患者术后的肿瘤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用8 种抗癌药进行敏感性试验,选用2~3种敏感药物应用于同一患者进行化疗.结果 32例患者治疗有效,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均存活3年以上.结论在化疗前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效药物用于同一患者,对于提高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增加生存率,减少毒副作用的产生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刘流;赵德萍;谢春;陆信;李坚;漆雪梅;陈锡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肌调节因子在肌肉发生和发育中的作用

    1 MyoD及其家族成员1.1 MyoD的发现和克隆早期实验发现,未定向中胚层干细胞C3H10T1/2经5-杂氮胞苷(去甲基剂)作用后可转变为成肌细胞;非肌细胞与成肌细胞融合后,前者静止的肌肉基因被激活;将成肌细胞基因组DNA 转染于C3H10T1/2细胞株可使其转变为成肌细胞.以上研究表明一些交互作用因子参与肌肉分化过程.Davis首选通过基因相差法分离出了MyoD cDNA,将其在C3H10T1/2细胞株表达, 产生了有生肌能力的细胞克隆[1].

    作者:秦瑞峰;顾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