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艳;王俐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辅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8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4d,共用2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奥扎格雷辅治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及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且安全、不良反应少、不易引起出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铁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茂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传染病疫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园共计146名幼儿,10例发病,患病率为6.85%.首发病例3月10日发病,后1例病例于3月12日发病,发病年龄约为3岁,其中男6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5∶1.结论 加强学校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病暴发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丽平;张勇;杨金秀;吴栋;赵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2],是指发生于妊娠20周后,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特征的妊娠期并发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发生抽搐、昏迷、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对母婴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做好妊高征的产前检查与护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键.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妊高征患者65例,经对症处理后,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郝爱琴;李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超声检查在产科临床已普遍应用,产科超声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胎儿医学,包括胎儿生理学、胎儿畸形学[1]和胎儿疾病学等领域的全新认识,使产科医师及孕妇能更好地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状况,提供更准确的胎儿信息,判断胎儿宫内安危,明显提高了围产监护质量.
作者:张国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我国的患病率为0.3%~0.4%,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目前抗RA化学药物可分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和糖皮质激素等.而中药在治疗RA的研究也初见成效,同时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作者:赵剑锋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乳腺纤维瘤女性患者184例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乳腺纤维瘤的术后效果.结果 所有纤维瘤均完整切除,手术时间18~60min,平均32min.所有切口基本甲级愈合,2例出现切口血肿、感染,2例出现乳头、乳晕坏死.术后随访5个月~2年,未见纤维瘤复发,手术效果满意度为97.8%.结论 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多发性乳腺纤维瘤安全可行,切口瘢痕隐蔽,不影响乳房外形,符合治疗及美学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文福;田富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口服,每天早晨、中午各1次;尼麦角林10mg口服,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5mg口服,早晚各1次.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偏头痛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洁;韩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黄国虹;游卫华;陈艳;张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15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后比较2组肺部哮喘音及痰鸣音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组肺部哮鸣音及痰鸣音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中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氨溴索辅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清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护士对患者的支持情况,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09年100名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百分率统计结果,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护士对患者的沟通和信息的平均支持率为74.33%,尊重的平均支持率为53.25%,情感的平均支持率为53.50%.结论 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
作者:付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联合缬沙坦辅治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4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患者均行强心、利尿、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均口服卡托普利25mg,每天3次.如血压稳定、耐受良好,1周后对照组加大剂量,大剂量控制在每天150mg;而观察组联合口服缬沙坦80mg,每天1次,6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比较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缬沙坦辅治CHF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万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及消费方式的转变及人们法律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孕产妇对护理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院产科自2006年1月以来,开展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清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妊娠糖尿病(GDM)的诊断、控制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GDM患者56例设为GDM组和正常妊娠者58例设为正常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浓度,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bA1c,对比分析HbA1c与FPG浓度的关系及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FPG及HbA1c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A1c水平升高GDM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P<0.01).结论 检测血液中HbAlc水平对GDM患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评价GDM控制方案的金标准.
作者:丘春东;孔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全血细胞减少多因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但亦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临床上常引起误诊或漏诊.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急慢性肝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分析如下.
作者:耿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Hp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 4周后全部患者血小板都有明显上升,为(71~139)×109/L,平均(82±19)×109/L,多于入院治疗前的(43±1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转阴者(32例)血小板为(96±12)×109/L高于未转阴者(4例)的(75±10)×109/L(P<0.05).结论 Hp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治疗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张秀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国长春吉林兴达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DXZ-I微电脑熏蒸中频治疗机及张家港日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YHZ-I型微电脑腰椎治疗牵引床,加之手法拍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凯文;宗士刚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 对住院孕产妇8256例HBV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孕产妇HBV检测率的年龄分布:<30岁组84.98%,30~39岁组85.96%,40~49岁组9.78%.HBV总检测率为83.55%.住院孕产妇HBV感染率的年龄分布:<30岁组12.54%,30~39岁组10.99%,40~49岁组5.56%.HBV总感染率为12.12%.结论 孕产妇应常规检测抗-HBs,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几率.
作者:李庆梅;张宁;黄秀群;杜薇;梁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4例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在整个灌肠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术后康复,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陈淑合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不孕症是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不孕因素中女性不孕占60%,不孕原因很多,其中宫腔形态异常、慢性盆腔炎及其引起的输卵管阻塞为主,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肌瘤,盆腔结核等[1].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输卵管开口及宫颈管情况,而腹腔镜检查通过直视盆腔,可明确病因,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2],具有快速、准确及损伤小的特点.现将宫、腹腔镜技术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桂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