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万喜红;龚伟;杨雅文;李则珍;李树春
药物不良反应(ADR)[1]指正常剂量的药物在人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所引起的任何有毒害的非预期的反应.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广、种类多的药物,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现将近1年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报道如下.
作者:祖玉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 8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A组30例,B组25例和C组25例.A组:口服阿昔洛韦每天4 000mg及泼尼松每天40mg,1周后泼尼松减至每天20mg;B组:口服阿昔洛韦每天4 000mg;C组:口服阿昔洛韦每天1 000mg.观察3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止疱、脱痂、全病程和止痛的时间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 结果 A组止痛时间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及B组止疱、脱痂、全病程及止痛时间均明显早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结论 大剂量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安全、简便、高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仙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方法 130例择期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于术前30min给予头孢呋辛钠1.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快速静脉滴注,术后给予甲硝唑1.0g静脉滴注, 距术前用药6h再用等量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1次, 以后不再应用任何抗生素.对照组术前不给药,术后常规给予头孢呋辛钠1.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2次, 共3d.观察2组术后平均体温、产褥病率、腹部切口愈合情况、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 结果 观察组产褥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给予抗生素1~2次,能有效预防感染,减轻产妇经济负担.
作者:乔国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常见性骨折,发病率高,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1].非手术治疗标准:胸腰椎爆裂骨折后凸畸形<20%,椎体压缩<50%,椎管残腔50%,神经功能无损伤.手术治疗标准:有神经系统损害,后凸20%,椎体压缩50%,椎管残腔<50%,脊椎严重不稳者[2].笔者自2008年6月-2009年6月行后路AF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文彬;周树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救治水平的提高,使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NICU集中了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危重儿,其免疫功能低下,许多先进的诊治手段和抗生素的应用,使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现就NICU医护人员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作者:孙玉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病灶局部不合理联合用药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重视.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皮肤科、眼科、妇科处方,对其中病灶局部联合用药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合理处方有372张,占抽取处方的6.51%,主要表现为药物不良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用法交待不详,用法错误和无指征用药等. 结论 病灶局部联合用药的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专科医师与药师均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辉;罗开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近些年来,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大,证实一些中药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目前,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到了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发挥着独特的疗效优势.本文阐述抗病毒中药在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并探讨临床疗效优势和开发前景.
作者:徐金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因带状疱疹2d就诊,有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畅,血压152/94mm Hg(1mm Hg=0.133kPa),心率84次/min,心、肺、腹部无异常,右背中部2处红斑上可见密集小水疱,内容物稍混浊.按带状疱疹治疗,患者仰卧位,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0ml加更昔洛韦注射液250mg静脉滴注,10s后患者自觉后背部有沉重感,迅即自行停止输液,并自述头晕、心悸、咽喉部瘙痒不适,呼吸困难、上下嘴唇麻木、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极度恐惧有濒死感.
作者:赵世华;赵世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126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2组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且对心肌缺血改善明显,可作为心绞痛治疗的药物.
作者:史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老年人所患的许多疾病可导致不能正常进食,而肠外营养要求技术条件较高,多数基层医院未能真正开展,为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与能量供给,通过管饲流质饮食,供给患者适当热量、多种维生素,以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现将我科2004年2月-2008年10月进行长期管饲老年患者19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君利;宋建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对我院2004~2008年收治的28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当前一些常用中药中出现了伪品、混淆品.其原因主要有:(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以丝石竹的根冒充桔梗,以参薯的块茎冒充山药等.(2)一些名称相近、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的混乱.如以滇枣仁冒充酸枣仁,川射干冒充射干等.(3)有意作假,如用其他动物的皮熬制的胶冒充阿胶等.中药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用药疗效,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害患者[1].笔者就中药阿胶从来源、性状等方面进行真伪鉴别,现分述如下.
作者:崔宝华;刘树峰;段丽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运用自理模式评估照顾者的依赖性照顾能力,分析其依赖性照顾缺陷程度,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16名照顾者为患儿提供的护理情况及照顾者依赖性照顾能力需求. 结果 有效调查表16份(100%).为患儿提供的基础护理正确比例为62.50%~93.75%,康复锻炼正确比例为0~43.75%;96%照顾者希望培训获得护理相关知识,提高依赖性照顾能力. 结论照顾者依赖性照顾能力能满足患儿的基本依赖性照顾需要,但仍然存在照顾缺陷,护士应针对不同的患儿和照顾缺陷采取相应的护理补偿.
作者:喻茶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为保证医学论文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笔者结合近年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来稿中常见的错别字及不规范使用的医学名词列举如下,并附正确用法建议(见表1,表2),供广大读(作)者撰文投稿时参考.
作者:计惠民;戎文慧;张钟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偏头痛也称血管性头痛,是一种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性疾病,是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女性.颅内动脉收缩,出现偏头痛症状,继而由于颅内缺血、缺氧产生大量活性物质,引起颅外动脉扩张,出现搏动性头痛,其疼痛范围通常局限于头部一侧,但也有两侧同时发生的.引起偏头痛病因较复杂,遗传(46%~55%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血小板和生化改变、内分泌、饮食、情绪紧张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影响脑血管,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导致本病发生.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及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4~72h.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作者:阿恩德;张惠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天麻为兰科多年生寄生植物,药用其干燥块茎,主产于云南、四川、陕西等地.近年来天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药、食、保健等各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天麻做了各种实验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天麻素.天麻具有抗癫痫、镇静催眠、镇痛作用,此外还具有增智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对心血管和微循环系统的作用研究也较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各类文献,现将天麻的药理作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孟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及粘连所致的肠梗阻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传统治疗采用右旋糖酐、油质类物质等置入腹腔,但均未收到预期效果.我院自1996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术尔泰溶液对28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留置腹腔内或行腹腔冲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石岭;刘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测定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对487例3个月~2岁小儿进行末梢血NBAP活性检测,并按1986年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预防方案对487例小儿进行佝偻病临床筛查. 结果 487例3个月~2岁小儿中NBAP阳性率为34.91%,而临床筛查佝偻病患儿为65例,阳性率为13.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NBAP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对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预防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治疗乙醇和吗啡混合性中毒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103例乙醇和吗啡混合性中毒昏迷患者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1、2、3、4组和对照组.治疗1~4组分别加用纳洛酮0.4mg、1.0mg、2.0mg和5.0mg稀释到20ml后静脉推注,每2小时1次;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50ml后静脉滴注.观察各组患者苏醒时间,治疗后0.5、1、2、4、8、12、24、48和72h格拉斯哥(GCS)评分. 结果 各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各组完全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纳洛酮对乙醇和吗啡联合中毒所致的急性昏迷,具有较强催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黄庆;王小兵;张林;郭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前脑中风的预后不容乐观,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这除了与医学发展相对滞后、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等原因外,还与医师在治疗上存在的许多误区有关.现将脑中风治疗过程中的误区分析如下.
作者:田美香;陆秀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