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肠改良式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

陈玉明

关键词:小肠双重对比, 插管, 顺逆双向注气
摘要:近年来我院采用小肠改良式双重造影检查腹部病变50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4岁.患者入选标准:胃肠道出血经其他检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肠和结肠出血者;不明原因的腹痛;腹部肿块需排除小肠受累者;不明原因的发热;胃肠道其他部位的病变需要排除小肠受累者,如胃肠道息肉、皮肤黏膜斑综合征、结肠结核、克伦病等;小肠先天疾病;小肠不全梗阻.排除年老体弱,食道狭窄,贲门、幽门或十二指肠严重溃疡变形,不能插管者,小肠功能性病变不宜用山莨菪碱或胰高糖素等低张药物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试验前测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控制血压及强化降脂.血压不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12.5~25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2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组较A组CIMT降低和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后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以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作者:赵静茜;晋万强;王有森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情境演示在药物过敏试验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使护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护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是情感教学的一种方法,根据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有计划地让护生处于类似真实活动的情境中,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深护生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中药物过敏试验一章,药物种类较多、基本内容相似、简单,为使学生重视该部分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该章中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使护理学操作技能的理论学习能与临床护理实际结合,教学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琳;周立颖;刘会玲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30例疗效观察

    氨氯地平是新一代钙离子拮抗剂,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慢通道)进入细胞.临床证明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现将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黄正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复合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人工流产是妇科常见手术之一,术中疼痛一直为广大妇女所恐惧,并且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人工流产综合征,药物流产虽能减轻一部分妇女的痛苦,但却面临不全流产、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及急诊刮宫可能[1].我院自2006年应用复合麻醉行无痛人工流产122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建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足月头位妊娠脐带绕颈的分娩分式.方法 选择400例脐带绕颈孕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400例无脐带绕颈的孕妇,分析比较脐带绕颈周数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脐带绕颈1周剖宫产率和阴道分娩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绕颈2周和脐带绕颈3周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明显升高,阴道分娩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率随脐带绕颈周数增多而增高.

    作者:刘俊红;吴风姣;杨建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给药时间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时间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120例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选择睡前予以中药灌肠,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时间予以灌肠,2组同时应用抗生素,比较2组药物保留的时间、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的药物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夜间睡前保留灌肠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势.

    作者:张月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后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氯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59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3例,转复后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组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氯沙坦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和左房内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明显降低心房颤动复率后再复发,减小左房内径,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

    作者:卢文宣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临床药师对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干预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和用药指导,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11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9例,干预组实施个体化给药、用药指导和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等,对照组不予以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对2组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等调查.结果 干预组用药依从性由干预前18.6%提高到干预后的62.7%,血压达标率由13.6%提高到57.6%,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药物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个体差异、时辰药理学、药剂学等,临床药师参与医师对高血压患者用药,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和用药指导,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血压达标率与用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作者:钟永基;李伟忠;刘伟浩;谢亨银;张伟标;罗明;许广宏;刘佛添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指导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1].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问题极为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现将我院2年来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20例的饮食指导总结如下.

    作者:黄凤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消失和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及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HIE安全有效.

    作者:王桂兰;朱明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阴式子宫切除术2种肠道准备方法比较

    目的 探讨2种肠道准备方法在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2例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27例,试验组口服20%甘露醇+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用0.1%肥皂水清洁灌肠清洁肠道.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试验组头晕、虚脱、腹胀、肛周较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5d排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2组肠道清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甘露醇能有效清洁肠道,患者不良反应少,有效控制排便时间,减少护士工作量.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

    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测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我院从2007-2009年应用TCT共检查出宫颈病变患者7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林立;宋崇文;李岩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观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现将我院2006-2009年收治DKA患者38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本组患者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13~82岁,其中1型糖尿病21例,2型糖尿病17例,合并高血糖高渗状态2例,以DKA为首发症状2例,病程15d~21年,均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作者:方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对956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科别、用药目的 、药物名称、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6张处方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1张占12.7%,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35张占87.3%.抗菌药物处方多的是儿科313张占32.7%.问题处方191张占20.0%.结论 针对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制定抗菌药管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作者:李风军;时敬新;安彩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鼻腔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鼻腔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行单纯筛窦开放刮除术,治疗组采用鼻腔镜下手术.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鼻腔粘连发生率为5.9%低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腔镜手术具有组织损伤小,保存鼻腔生理功能,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丽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药品.2009年8月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其明确提出我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步骤和目标:2009年每个省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同时发布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

    作者:吴红雁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高血糖和多发并发症并存等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上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IDDM,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2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患病人数已达1.5亿,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为4000万,患病率达3.31%.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不断有新的药物研究成功、投入生产、应用临床.笔者就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李雅玲;李珊;李富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丙泊酚联合麻黄碱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丙泊酚伍小剂量麻黄碱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 80例ASAⅠ~Ⅲ级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A、B、C、D组各20例.A组单纯用丙泊酚;B、C、D组采用丙泊酚与麻黄碱配成不同浓度混合液,麻黄碱浓度分别为0.25、 0.5、0.75mg/ml.入室后,经静脉依次予咪唑安定0.03~0.04mg/kg、芬太尼0.8~1μg/kg及配制的丙泊酚1.5~1.8mg/kg.诱导后连续监测SBP、DBP、HR、SpO2,观察术中用麻黄碱、阿托品、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A、B组SBP、DBP、HR在用药2、5min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C、D组在用药2min后SBP、DBP、 HR与术前比较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在10min及术毕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黄碱、阿托品使用次数C、D组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伍用小剂量麻黄碱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对血流动力学有稳定作用,提高了安全性.

    作者:邱燕文;周泽钢;杨戟;何志文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失血性休克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5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入院后立即给予生命体征监护,容量治疗,对照组加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监测2组用药前及用药30min后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浆Na+ 、Cl-、K+浓度.结果 2组用药30min后CVP、DBP、SpO2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a+ 、Cl-升高,K+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护士应配合医师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陈勇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体温分析

    目的 观察初次全膝置换术(TKA)后患者体温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91例施行初次TKA患者中施行单侧TKA 72例,施行双侧TKA 19例.测量围手术期患者每天腋下体温,比较术前和术后体温的差异.结果 单侧TKA组术前体温(36.36±0.20)℃,术后的单日平均体温高峰出现在手术后第2天,为(37.14±0.53)℃.术后第6、7天患者体温>37.5℃者分别占20%、14%,术后4~7d内有3d体温>37.5℃者占13%.双侧TKA组术前体温(36.35±0.17)℃,术后的单日平均体温高峰出现在手术后第1天,为(37.17±0.48)℃.结论 初次TKA的术后体温高峰一般出现在术后1~3d,从术后第4天起,体温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双侧TKA与单侧TKA相比,术后体温反应出现较早,峰值也高.

    作者:潘晓;储小兵;徐瑞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