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金龙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血糖控制较差的住院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治疗组(CSⅡ)80例和采用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法的对照组(MSⅡ)80例,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2组患者的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CSⅡ均优于MS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的患者血糖得到稳定和良好控制,减少夜间低血糖和黎明现象,是目前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维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在各个地区的各级医疗机构均成上升趋势,其原因:患者和家属在就医的过程中处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此同时也是摆在护士面前的一个难题.
作者:闫莉;李香莲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术后进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按需哺乳,母婴同室.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着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剖宫产术后产妇24、48、72h的泌乳情况.结果 干预组术后乳汁分泌时间提前,泌乳量明显增多.干预组产妇在护理干预下,多数在产后24~48h开始泌乳,而对照组产妇产后泌乳时间多在48~72h,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产妇泌乳量24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48、72h泌乳量中等量和量多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干预组的泌乳量少和无的例数明显减少,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促进母乳喂养,使母乳喂养的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郭会平;汪玉莲;董福梅;申小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病毒性脑炎是病毒直接感染或感染后引起脑部炎性改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早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易误诊,是导致小儿死亡或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冈之一.现将我科在2006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老年人3种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指导老年人合理调整膳食结构,改善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称质量记账法进行膳食调查,测定4h负荷尿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人量均严重不足.结论 盐城市亭湖区老年人3种水溶性维生素摄入量严重不足,建议改善膳食结构.
作者:顾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恩施民族医药中草药龙芽葱木皂苷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选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对小鼠进行镇痛实验,以角叉菜胶(Car)25mg/kg诱导大鼠气囊滑膜炎为模型,观察龙芽葱木皂苷对气囊滑膜炎渗出液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数量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龙芽葱木皂苷(100、200、400mg/kg)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ar所诱导的白细胞游出和蛋白渗出,显著降低MDA含量,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 龙芽葱木皂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大鼠气囊滑膜炎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与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红橙;胡如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发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发窜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剂给予胺碘酮3~5mg/kg的负荷量,30min无效再重复负荷量.维持量为胺碘酮0.5~1mg/rain持续静脉滴注24~72h,同时在静脉使用胺碘酮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0.2~0.4g,每天3次.结果 胺碘酮静脉使用量每天1050~1500rag,使用时间24~72h,非持续件室速消失38例、持续性室速转复为窦性心律12例,2例演变为窒颤死亡,总有效率89.3%.结论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作者:龚金龙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鼻咽癌对放射线敏感性高,所以,目前放疗仍是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放射治疗的效果除与治疗方案息息相关外,对患者良好的护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自1995年开始收治放疗患者,将日常工作中对鼻咽癌患者的护理心得总结如下.
作者:陈美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骨科手术大多为择期手术,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好,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一旦感染,容易形成骨髓炎,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找出感染因素并注重控制细节,可减少感染机会.笔者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各科无菌手术3431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院内感染率较高.2008年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感染发生,降低了感染率.
作者:张帷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晕厥是急诊科的一种常见多发病,由非外伤性和暂时性脑缺氧所致,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意识丧失.一般持续几秒钟或数分钟后自行恢复.其基本病因可以与心脏病变无关、轻微或不需要作任何特殊处理,也可以为一些致命性心脏疾病,具有高度的猝死性危险[1],而血管迷走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为常见.有研究表明,心源性晕厥的患者1年的病死率为25%,1年的猝死率为14%,非心源性晕厥患者1年的病死率为6%,1年的猝死率为1%[2],故及时诊断处理,对患者预后及病情的转归有很大影响.
作者:李晓红;吴小刚 刊期: 2009年第23期
胃癌以55-70岁为高发年龄段,35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青年人胃癌49例,误诊21例(42.9%).其中男9例,女12例.发病年龄23-32岁,中位年龄26.5岁.确诊时均为进展期胃癌,误诊时间平均为2.9个月.误诊疾病:慢性胃炎6例,消化性溃疡5例,胆道感染2例,缺铁性贫血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3例,结核性腹膜炎及神经性呕吐各1例.现就上述典型病例进行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赵金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肾囊肿36例,出现2个囊肿2例,多发囊肿3例,余为单发.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7~78岁,中位年龄53.2岁.右肾囊肿20例,左肾囊肿16例.肾上极16个,中极8个,下极6个,腹侧4个,盂旁2个.直径4.2-12.3cm,平均为6.5cmo囊肿容量30~800ml,平均120ml.
作者:杨晓君;刘景斌;李红群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自发性气胸是COPD常见的并发症之[1].我院自2005~2009年经住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513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涉及范围较广,且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居发生率前3位的是抗微牛物药物、抗肿瘤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结论 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作者:孟德宝;王琳;孙伟;薛学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处方中药物联合应用的现象是普遍的,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药物的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或防止某些抗菌药物产牛耐药性.有些药物联用是有益的应坚持和提倡,而对已知联用有害的或尚未肯定的,就应该避免盲目的联用.通过对临床和门诊处方用药进行调杳分析,存有许多不合理联用,现分析如下.
作者:傅唐德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常见于儿章咽喉部感染后,造成横韧带和附属韧带损伤或松弛使寰椎失稳,造成脊髓和(或)椎动脉受压,可出现枕顶部放射性疼痛、麻木,上肢麻木无力,下肢走路不稳、眩晕及颈部活动时的猝倒发作等.我院自2005~2008年,共收治20例该病患者,经采用系统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汤顺娟;张忠梅;骆华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婴幼儿因其年龄小,自制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进行静脉穿刺时往往不能主动配合操作者,又由于其血管分布特点是头皮静脉较手足静脉清晰易寻找,相对好看护,所以操作者为婴幼儿进行静脉穿刺时首选头皮静脉,但需要家属协助按压才能完成操作.因患儿心理恐惧,往往哭闹不止,致使穿刺成功后患儿头部大汗淋漓,胶贴粘贴不牢固,易造成脱针、渗液,不能保持输液通畅.
作者:黄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与葛根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0例经头部CT或MRI确诊的ACl患者进行随机配对后分为奥扎格雷钠与葛根素联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50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5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3、7、15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与葛根素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丁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病例均按预防消化道出血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疗程5-7d.对照组未使用任何预防消化道出血的药物.结果 2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消化道出血后的病死率,治疗组75%,对照组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预防性用药应在消化道出血发生之前早期使用.
作者:陈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随着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大,饮酒人数的增加,肿瘤患者的增多,发病率也有所增加.本文通过对59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凶、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以更好地进行预防本病,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海晖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