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清;陈琼;周楚琴
呛咳,因呛而咳,属于特殊类型的咳嗽,外感咳嗽经久不愈、内伤均可导致.典型症状为患者突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咽痒或不痒,继发连续性干咳,或有痰但少量,或呈泡沫样痰,急促而短,呈现阵发性[1].本病西医止咳祛痰、消炎、抗过敏等往往疗效不理想,一般病程较长,7 ~30 d或更长.笔者临床应用刘保和老师呛咳饮[1]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艳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行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术,观察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右、前后和头足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两种体位固定技术均能减小一定的摆位误差,但观察组的摆位误差以及无论受到呼吸运动影响大小如何,均能大程度的减小误差,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应用于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不仅能减小摆位的误差,还能提高放疗提高精准度,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司小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探查在诊断急腹症时的临床价值,总结经验.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镜探查治疗患者6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急诊开腹手术、穿刺探查治疗患者6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与康复情况、并发症与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腹腔镜手术未中转开腹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支持时间、术后恢复普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终开腹手术患者(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9% (P<0.01),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探查术用于诊断急腹症,可合理的安排后续治疗计划,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盲目开腹,减轻手术创伤.
作者:范利;严希宽;温新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呼吸机联合氨溴索对ICU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CPAP呼吸机治疗,观察组接受CPAP呼吸机联合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机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患儿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iO2)、PaCO2、PaO2等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U呼吸衰竭新生儿接受CPAP呼吸机联合氨溴索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启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针对不同的给药方式对于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接受置管溶栓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效果展开分析和总结.方法 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行以间断冲击疗法,对照组行以持续泵入疗法,分析两组溶栓前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不同的给药方式治疗,研究组D-二聚体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对置管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治疗的给药方式,选择间断冲击的方式要明显好于持续泵入,值得推广.
作者:祖旭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焦虑及疼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焦虑及疼痛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指标均有上升(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焦虑指标均下降(P<0.05),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有吞咽不畅、反流、腹泻发生,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减轻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缓解焦虑,减轻疼痛,降低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阎小芳;李艺红;杨艺芳;白美蓉;张瑾;陈青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在稽留流产行刮宫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稽留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行刮宫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孕激素序贯治疗.对比两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月经复潮时间显著缩短(P<0.01),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增加(P<0.01),闭经、宫腔粘连及流产不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或P<0.01);两组阴道流血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稽留流产刮宫术后行雌孕激素序贯治疗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及月经复潮,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故提倡应用.
作者:王伟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卡前列氨丁三醇在顺产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4例顺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37例)与卡前列氨丁三醇治疗(观察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24 h内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卡前列氨丁三醇对顺产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出血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药物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应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效果.结果 对照组在用药1周、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8.98±6.59)%、(33.87±6.24)%,死亡、支架内血栓、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发等总发生率为20.83%,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33.73±6.12)%、(26.92±4.53)%、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8.33%,观察组为10.4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治疗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可有效降低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松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床旁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探讨ONSD与颅内压(ICP)增高的关系及ONSD在判断ICP增高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于脑室内置入ICP监测探头,按ICP高低分为ICP正常组(ICP< 20 mmHg)和ICP增高组(ICP≥20 mmHg),其中ICP正常组25例,ICP增高组45例.两组均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氧疗、止血等治疗,并视病情予脱水及手术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7d后进行床旁超声测量ONSD并于同一时点记录有创ICP值,分析超声测量ONSD与ICP的关系.结果 ICP正常组患者治疗前ICP及眼球后3、5、7 mm测量点ONSD值均低于ICP增高组(P<0.05或P<0.01);治疗后,ICP增高组患者ICP及眼球后3、5、7 mm测量点ONS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ICP正常组患者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ICP正常组患者手术治疗率低于ICP增高组(P<0.01);ICP正常组患者总体预后优于ICP增高组(P<0.01).结论 ICP增高患者预后差,ONSD值变化能反应ICP的变化,床旁超声测量ONSD值对判断ICP增高有价值,可用于ICP增高的判断.
作者:何绍珍;邱陆阵;郑文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遵医行为及巴塞尔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结果 护理6个月,观察组按时服药、按时锻炼、按时复诊及合理饮食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院15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提高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作者:邱红虹;陈静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Ⅲ期结肠癌治疗中,腹腔镜完整肠系膜切除术(CME)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Ⅲ期结肠癌患者86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腹腔镜CME组)45例和对照组(开腹CME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年局部复发率及3年后生存率.结果 观察者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年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腹腔CME手术治疗Ⅲ期结肠癌,能减少术中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降低局部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沙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接诊的68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作为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预见性护理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的尿潴留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平均住院时间和护理后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尿潴留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DVT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预见性护理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进而降低DVT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董秀清;陈琼;周楚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综合治疗对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58例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各29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实行常规药物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组则实行综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综合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1).综合治疗组患者的Wards三角区、股骨大转子和股骨颈骨密度等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 对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促进钙质吸收、止痛、性激素替代及体内钙代谢调节等综合治疗方案,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可以使患者的骨密度得到有效改善,其治疗效果非常理想,值得医疗工作者高度重视.
作者:卢建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1例确诊人感染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老年患者救治的护理过程.方法 2014年12月救治1例人感染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人H5N6禽流感)重症患者,对其给予全面及时的病情观察,落实各项抢救、护理、安全管理及消毒隔离措施.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及护理后,未出现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为患者成功转院及成功救治抢得先机.结论 对于人感染H5 N6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是实施救治的前提,而落实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安全管理及隔离防护措施对保证抢救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陈莉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需手术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83例,其中行腔镜手术者41例(腹腔镜组),行开腹术者42例(开腹组),分析手术患者临床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腔镜组患者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或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效果明确,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段永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治疗中,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静脉化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3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治疗中,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王安连;邸军;王国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析在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中应用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2例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采取万古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细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利奈唑胺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刘畅;贾启明;孙保喜;曹清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腔隙性脑梗患者248例,依靠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结果,将伴有微出血灶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n=102),其余未伴有微出血灶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n=146).对两组患者开展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腔隙性脑梗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患者是否合并高血脂、高血压、抗血小板治疗、脑白质疏松程度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与自身病情存在相关性(P <0.05或P<0.01);通过多因素分析可知,腔隙性脑梗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程度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P<0.05或P<0.01).结论 腔隙性脑梗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程度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
作者:黄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青光眼中常见的类型,约占65%左右,该病常发于老年人,临床特征主要为疾病隐匿,进展缓慢,且发病早期视力不受影响,容易被忽略,中晚期时会出现视物模糊,造成错失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1].新调查发现高度近视患者中出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概率远远大于正常的人群,其原因可能是当患者眼压在长期的高位条件下同时引起眼屈光状态的改变,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2].因此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度近视各自的临床特点和相互联系,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高度近视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李威;王柳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