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毅;刘红波;解颖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C型行为的关系.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女患者各30名纳入研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2名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和患者自行进行C型行为量表测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型行为量表评分男性组焦虑、抑郁分下降,愤怒向外、理智、控制分升高,女性组抑郁分下降,理智、控制、社会支持分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男性组理智、控制分[分别为(40.26±5.63)分和(17.12±4.51)分]由治疗前与常模相当变为治疗后[分别为(44.44±7.72)分和(21.24±4.18)分]高于常模(P<0.05),女性组愤怒、乐观、社会支持分[分别为(18.65±5.26)分、(21.30±3.06)分和(17.65±2.01)分]仍低于常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时显得焦虑、抑郁、退缩、压抑、相对消极,缺少社会支持.
作者:谢国军;雷素珍;祁富生;吴庆丰;许建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ncephalofluctuograph Technology,ET)是一项新的脑电图分析技术,它根据脑电超慢涨落理论,对大脑慢电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在分子水平检查人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变化.本文简要介绍ET的原理,以及ET在一些心理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作者:张理义;徐志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小儿癫痫治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长能否正确的对待治疗计划.为探讨对家长进行个体化教育在癫痫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35例癫痫患儿家长进行个性化教育.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榕娜;黄铃沂;陈新民;叶礼燕;黄俊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针对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中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初步的检验.方法运用自编问卷,测量了487名被试由于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不协调压力.结果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构想得到了数据结果的支持.压力1与压力2相关显著(r=0.266,P<0.001).压力量表能够测量出由儒家性别偏好和性别平等观念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Alpha系数介于0.688~0.882之间.结论为测量中国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而设计的测量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尽管如此,还需在将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精细工具从而对本理论做更深入的验证.
作者:张杰;宋振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CFS)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认知心理功能的试验研究方法对30例CFS病人及健康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CFS病人与正常对照组的数字记忆广度分值、再认能力分值、注意广度分值分别为(7.20±1.28)分vs(7.20±1.28)分、(0.56±0.20)分vs(0.56±0.20)分、(6.70±1.47)分vs(8.03±1.35)分.数字记忆广度、再认能力、注意广度分值之间呈正相关,与反应时分值呈负相关;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呈正相关.结论肝郁脾虚CFS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改变.
作者:孔军辉;李雪;姚守志;薛晓琳;张翠珍;王琳;王天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模式,并剖析患者心理特征,以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MMPI对53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48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各临床量表平均T分值为Hs:(71.48±11.59)分;D:(71.5±10.85)分;Hy:(72.9±10.08)分;Pd:(62.70±11.39)分;Pa:(60.32±11.38)分;Pt:(64.40±9.74)分;Sc:(60.27±11.92)分;Si:(54.86±9.4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测图高峰依次为Hy、D、Hs、Pt.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MMPI符合神经症剖图,应进行心理加药物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瑞;陈力;张聪沛;俞伟珍;艾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比较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并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根据病程、临床表现等将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CTD)以及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TS).其中,CTD和TS的抽动症状都在一年以上,而且伴随的行为问题复杂多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研究TD儿童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可为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信息,也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从智力、记忆、注意、行为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马学梅;赵亚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对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影响,了解受虐待儿童产生自杀意念的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儿童和正常儿童各80名进行结构式访谈,并评定死亡概念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分析两组之间死亡概念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自杀意念的差异.结果受虐待组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水平Ⅲ:75.00%vs 88.75%,P<0.05),对死亡特征和死亡外延的认识比对照组差(P<0.01),受虐待组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和自杀意念强度均高于正常儿童[1年内:35.00%vs11.25%,(0.82±0.65)分vs(0.35±0.21)分,P<0.01].结论虐待可对儿童的死亡认知发展过程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使受虐待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识偏离正常,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作者:朱相华;李娇;田玉湘;魏贤玉;王成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调查知识分子的饮食行为,分析知识分子的一些特征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饮食行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对随机抽取的240名知识分子进行饮食行为调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偏瘦者的饮食行为差,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的得分分别为79.54分和72.93分,男性偏胖者的饮食行为差,得分为72.89分和64.08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都影响知识分子的营养知识和行为,其中性别的影响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9532和2.5849).结论知识分子的营养知识尚可,营养行为有待提高,应该针对各自的不同特征进行宣教,以便提高身体健康.
作者:董文毅;刘红波;解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国内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主要调查家庭环境变迁后的新入学初中学生与家庭环境稳定的新生心理问题,以便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常发伟;马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持续操作试验、倒行掩敝试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验,并与4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威斯康星总测验次数[(82.5±15.1)次,(70.3±10.2)次]、持续错误数[(31.1±10.2)次,(22.3±5.90)次]、随机错误数[(27.4±11.0)次,(23.4±7.60)次],持续操作预警错误数[(5.48±2.79)次,(3.65±2.98)次],倒行掩敝总对数[(33.13±6.09)次,(37.4±4.14)次]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上述指标在疗前、治疗8周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持续操作的预警错误数减少到与正常组[(3.50±3.09)次]无差异(P>0.05),其他指标仍有差异(P<0.05).治疗前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PANSS总分成正相关;随机错误数与一般精神病成正相关(r=0.326),持续操作测验的预警错误数与之成负相关(r=-0.384).结论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文庭;杨云霞;赵涛;王任昌;刘哲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的特点及其责任能力评定.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鉴定的28例躁狂发作和26例抑郁发作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发作组凶杀案件(46.2%)高于躁狂发作组凶杀案件(14.3%)的比例;在责任能力量表中,两组作案动机、与受害人关系等条目差异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8.486、10.312;两组责任能力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有各自不同的危害行为特点,这可能与两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辨认和控制能力差异有关.
作者:蒋少艾;方冰;周建松;王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项研究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来观察不同的抗抑郁药对男性抑郁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来自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精神科门诊病人及心理咨询门诊的患者.男性,年龄20~60岁的已婚或有固定性伴侣的抑郁患者.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17项>17分.排除标准为:[1]慢性躯体疾病和酒精依赖;[2]明显肝脏和肾脏疾病;[3]长期习惯性抽烟在每天20支以上.
作者:陈远岭;施剑飞;叶建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的行为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一般管理人员(15人)、技术人员(19人)、专业人员(36人)共计81例进行职业紧张干预研究.结果①在T分≥60组,任务不适、任务模糊这两个职业任务子项所占的比重大(分别为28.40%、26.85%);业务紧张反应子项所占的比重大(43.31%).②中高层管理人员,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和工作环境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5).③技术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子项;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1).④一般管理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责任感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5).⑤专业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子项;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不同职业职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组织、个体)同时结合心理学干预措施,对职业紧张者进行干预,对降低职业紧张确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杨新伟;王治明;金泰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的自测健康状况.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795名大中专学生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调查.结果大中专学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其维度终得分和总分在[(61.10±17.93)分~(97.55±4.77)分]之间,其中生理健康子量表的终得分较高,为(83.68±6.57)分;男生自测健康的得分[(62.58±18.71)分~(97.15±5.01)分]普遍高于女生[(59.76±17.13)分~(97.86±4.55)分],且大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自测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在多数的比较项目中,研究生得分[(62.75±18.39)分~(98.63±3.89)分]高,中专生得分[(58.23±20.10)分~(97.00±4.95)分]次之,大专学生得分[(61.47±15.73)分~(96.80±5.38)分]低或偏低,本科生在心理健康子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得分低,大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中专学生自测生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今后关注的重点,应加大力度调节大专生和本科生的健康状况.
作者:赵静波;许军;解亚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很多,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的影响.对象为本院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初次住院的7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入组标准:(1)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住院,并痊愈出院.(2)年龄19~45岁,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35例.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1.42±16.18)岁和(33.25±10.36)岁;病程6~12个月,两组平均病程分别为(1.32±0.56)年和(1.23±0.68)年,文化程度分别为高中以下21例和18例,高中和高中以上14例和17例.(3)排除心、肺、肝、脑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躯体疾病.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张少丽;冯玉芳;王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宿舍中人际关系不适应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陈青萍[1]研究表明大学生引发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为了解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此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群体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升学、就业、人才选拔和专业成长性及专业创造性的预测中[1],但对医院科室主任群体的人格特征研究目前鲜有报道.为此笔者采用16PF问卷对某战区5所医院200名科室主任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医院科主任人格特征与工作效能的关系,为今后有针对性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医院科主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茂云;扈长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作者:杨海晨;刘铁榜;沈其杰;位照国;廖春平;刘仁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中专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中专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有14.6%的学生处于低应激水平,有69.7%的学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中,有15.6%的学生处于高度应激水平;且三组之间的SCL-90各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1).SCL-90总分与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及生活应激总分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认知反应呈负相关(P<0.05~0.01).SCL-90总分受行为反应、挫折、压力、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冲突、变化的影响(P<0.01).结论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存在有较高的生活应激状态,且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作者:李刚;许明智;全东明;林海程;郭光全;宁布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