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6年总目次

关键词:
摘要:
承德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运动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研究进展

    绝经是妇女一生中所必须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妇女绝经年龄约为40-58岁,WHO将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期称为围绝经期。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引起妇女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调,文献显示大约85%-90%的围绝经期妇女会因不能适应内分泌的变化而表现出潮热多汗、头晕、心悸、易怒、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泌尿生殖系统萎缩、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工作、生活及整体生活质量。

    作者:王艳娜;李青;范红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新进展

    腺性膀胱炎(CG)是膀胱黏膜的增生性和化生性病变,1887年由Von limbeck首次描述,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血尿、耻骨上区及会阴不适、性交不适,严重者会出现肾积水,继而出现腰部酸胀等症状。CG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膀胱内结石、膀胱以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反复出现感染等慢性刺激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国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0.9%-1.9%[1]。目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及泌尿外科腔内技术的普遍应用,CG的发病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CG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普遍认为其具有潜在的恶变可能,但Smith等[3]人的研究并不支持CG具有恶变倾向。CG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争议较多[4]。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加以综述,并将其归为三类,分别为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其它特殊方法治疗。

    作者:王迪;黄后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勘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助孕治疗失败再次行IVF-ET患者应用宫腔镜检查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初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失败再次接受IVF-ET的不孕症患者实施宫腔镜检查的效果。方法:70例初次IVF-ET失败并再次接受IVF-ET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实施再次IVF-ET前,对照组仅接受IVF-ET常规术前检查,实验组除常规术前检查外还接受宫腔镜诊查。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再次次实施IVF-ET后,实验组妇女有16例妇女成功妊娠,成功率为45.71%,对照组妇女7例成功妊娠,成功率为20.00%。实验组妇女再次IVF-ET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45,P<0.05)。结论:初次IVF-ET未成功再次接受IVF-ET的不孕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可提高妊娠成功率,建议应将宫腔镜检查作为IVF-ET术前的常规检查。

    作者:王琦;陈朝军;陈蔚清;张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以一过性意识不清为主要表现的无痛性心肌梗死1例

    无痛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但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期我科收治1例以一过性意识不清为主要表现的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振芳;姜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需引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比较两组产妇的宫颈评分、促宫颈成熟效果、引产成功率、临产时间、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羊水性状和新生儿结局。结果:研究组产妇用药后4、8、12h的宫颈评分,促宫颈成熟效果(91.7%,55/60),引产成功率(93.3%,56/60),阴道分娩率(75.0%,45/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临产时间、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羊水性状和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引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张淑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制水枕在危重新生儿预防头部压疮中的应用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部分危重患儿因病情需要,通常予以呼吸机或持续正压呼吸道辅助通气(CPAP)治疗。护士因担心患儿频繁更换体位导致脱管影响病情,而减少给患儿翻身,导致患儿头部组织长期受压,出现压疮。由于患儿病情危重、抵抗力差,压疮难以愈合,同时易造成患儿压疮感染。我科通过自制水枕,并在临床上实际应用于预防患儿头部压疮产生,效果理想,现介绍如下。

    作者:唐海红;符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高,约占60-70%,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30-50岁者,近年来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3-4]。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较复杂,病程长、易复发,手术治疗多针对椎体移位或严重的脊髓压迫[5],费用高、风险大,因此临床首选保守治疗,而中医在保守治疗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本综述就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的中医治法的临床研究进行整理阐述。

    作者:吕更宽;范洪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药活性成分复方对AD转基因模型小鼠海马Aβ的影响

    目的::观察淫羊藿、黄芪、葛根有效组分复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APPswe/PS1ΔE9双转基因小鼠模型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的影响。方法:6月龄雄性APPswe/PS1ΔE9双转基小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复方组,6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用药三个月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组A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淫羊藿、黄芪、葛根有效组分复方可以降低AD模型小鼠海马Aβ的表达,从而缓解AD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

    作者:贺小平;董贤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保守治疗CS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1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首次治疗均采取药物治疗后清宫的保守治疗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41例采用氨甲蝶呤(MTX)全身用药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成功125例,成功率为88.65%。其中98例患者用药7d后,血β-HCG浓度显著降低,滋养细胞活性降低,行B超监视下清宫术,术中出血量少,进行顺利;27例患者用药7d后,血β-HCG浓度下降缓慢,继续用药7d后行B超监视下清宫术,术中出血量少,进行顺利。保守治疗失败的16例患者,1例用药7d后,血β-HCG浓度显著降低,滋养细胞活性降低,行B超监视下清宫术,阴道大量出血,中转开腹手术清除妊娠病灶;15例用药1周后血β-HCG下降缓慢,妊娠部位血流丰富,中转开腹清除妊娠病灶。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采用保守方法治疗CSP成功率高,能保留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必要时可中转治疗,安全性好。

    作者:唐莉;郑敏华;李泰康;隗伏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会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学校层面普及,通过课程设置、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等方式实现。但现实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的教育活动,不应只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干预性、补救性的过程[1-2]。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更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延伸的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模式是一项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项目,这一项目在我校被称为“班级周周谈”。本文分析探讨了我校“班级周周谈”活动的模式和实践效果。

    作者:庄文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临床药师干预对我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液体的灭菌粉末,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剂量准确,便于临床使用,尤其对危重病症的治疗有利,近年来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目前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我院临床药师为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制定了相应干预措施,并进行了持续干预,现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代晓;崔亚男;吕英超;朱孝芹;辛春兰;肖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医学生“考试月”期间焦虑现象分析及对策

    考试焦虑是指考生对考试担忧和紧张的情绪状态,是一种过度担心、恐惧和紧张的复合情绪[1]。一般说来,考试焦虑表现为三种不同程度,低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高度焦虑,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同,焦虑程度与考试效果之间呈现“倒转的U型”曲线关系[2]。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制通常为五年,所学课程门类繁多,学业任务重,加之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也明显高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是长达一个月的考试,医学生的复习状态和学习强度与高中时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段时间被医学生形象地称为“考试月”。大三是医学生处于专业课程学习逐渐深入且学习压力为艰巨的阶段,学生在考试月期间的表现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调查大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考试月期间的焦虑现象,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求能够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

    作者:李海莉;徐朋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1例

    患者女,52岁,于2015年3月23日因“双眼渐进性视力下降20年余”就诊于我院,不伴其它眼部不适。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不能矫正,光定位明确;左眼视力:0.02,不能矫正,光定位明确。裂隙灯检查见双眼角膜上皮粗糙,全基质层雾状混浊、增厚,角膜中央瞳孔区浅层斑块状灰白色混浊,并累及角膜缘。眼压:R 12mmHg,L 14mmHg。根据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双眼斑状角膜营养不良。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点双眼,4次/日,嘱患者尽快行双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患者于2015年8月20日在外省行右眼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现角膜植片透明,视力恢复可。

    作者:李璇;李梦琪;唐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桡动脉采血应用不同持针方式的效果观察

    动脉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对指导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动脉采血是临床护士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操作,临床动脉采血常采取的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其中桡动脉采血为方便[1]。但桡动脉比较细,容易滑动,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比较低,尤其对于桡动脉搏动比较弱的患者,明显增加了穿刺难度[2]。为提高桡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本研究对桡动脉采血的两种持针方式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王贺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培养基组和实验组,培养基组和实验组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神经的断端。术后6W和12W采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结果:术后6 W、12W,实验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高于培养基组(P<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实验组术后12W时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高于术后6W(P<0.05)。结论:ADSCs可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促进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付秀美;王荣良;杨海艳;杨振江;付文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稳定期家庭氧疗依从性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以气道阻塞为主要特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且多呈进行性加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家庭氧疗可以明显缓解COPD的临床症状,是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2]。2011年9月-2013年8月,我院对144例COPD稳定期家庭氧疗患者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氧疗依从性及氧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个性化护理在直肠癌患者术后放疗中的应用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消化道癌的第2位。直肠癌常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单纯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因此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往往采取局部放射疗法继续治疗[1]。直肠癌患者术后放疗可有效降低直肠癌复发率,但术后放疗也会产生较多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较多身体不适,因此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放疗至关重要[2]。我院对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学贤;温雅;李尹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孕产妇盆底功能重建的自我管理教育现状及应用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许多孕产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知不足,对盆底功能重建的需求较低,保持孕期盆底健康行为的能力较差。目前,尚缺少为孕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重建提供系统化、延续性服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管理手段。回顾文献发现,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可提高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降低相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1]。

    作者:杨亚宁;廖碧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承德医学院学报杂志

承德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承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