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璠;赵永辰;魏云英;李德需;张新文;朱彦华
目的: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影响清开灵硬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对清开灵硬胶囊HPLC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对其批次间稳定性进行评价;采用偏小二乘法(PLS)寻找影响硬胶囊批次间相似度的标志物.结果:系统聚类分析及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的硬胶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剔除黄芩苷后经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所得评价结果接近;PLS分析显示,该硬胶囊中存在2个化学成分对产品批次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将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中成药生产中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是可行的.
作者:孙如煜;李鹏跃;杜守颖;陆洋;田志浩;白洁;陈笑南;滕会会;徐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复制酵母型发热实验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香芩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利用酵母混悬液制作大鼠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2次(间隔4h),造模4h后第3次给药,监测造模后1、4、6、8、10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10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6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6h后所有给药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及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以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下丘脑PGE2、cAMP与布洛芬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内生致热原及下丘脑PGE2、cAMP水平有关.
作者:聂坚;胡文敏;李刚;柯瑾;熊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文章介绍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疗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证新验.赖教授创用通元疗法,倡导针药合用,针以扣机督脉、调神安病为法,药以祛风活血、五脏皆调为重,随证立法、随症用药,其疗效显著.
作者:王玉妹;赖新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运用测评量表对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症状进行研究,探索其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Anderson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淋巴瘤一章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证类对生活的干扰程度.结果: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频率显著的3个症状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强度显著的3个症状分别是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淋巴瘤患者辨证常出现两证(37.5%)或三证(25.0%)相兼的情况;在证型频次中,虚实夹杂证出现多,占45.0%,其次为虚证,占42.5%,实证较少,仅占12.5%;虚实夹杂证类患者对一般活动、情绪、生活乐趣方面影响程度大于单纯实证类及虚证类.结论:淋巴瘤患者的症状及证型特点较为复杂,临床大夫在根据患者当前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药的同时,可参照淋巴瘤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及ECOG下不同症状的发生情况,为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或康复指导.
作者:郑佳彬;刘杰;李冰雪;关靓;林洪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多部教材专著认为保健灸古称“逆灸”,提倡无病先灸.然据笔者考证,“逆灸”既有未病先迎更兼错乱妄灸之义,所涉病证仅限新生儿痉病和霍乱两者,然古代医家从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考量,皆强调须“戒”之.以逆灸为例探讨现代灸法养生的适用性,以期对其规范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马芳芳;潘诗霞;林殷;奚茜;张聪;张玉苹;廖艳;王晶;李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风药止泻,应用得当,效果显著,甚至有医家言“风药固肠”.文章从解表、升阳、胜湿、健脾、调肝的角度探讨风药固肠止泻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风药单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释风药止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溯源相关典籍,简单总结风药临床应用要点,以求对风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明坤;吴春雁;房玉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文章基于朱丹溪原著的研读,探讨其从痰诊治结核、瘰疬、骨疽、乳痈、肠痈等后世所称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经验与特色.朱丹溪强调指出,饮食因素与上述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其病机多属痰热相兼和痰瘀互结,并且总结论述了从痰治疗的学术经验.其诊治特色对中医外科疾病诊治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张奇;潘桂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医药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中蕴藏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华,但在循证医学的背景下难以提供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的数据.在全球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中医药临床的数据挖掘工作逐步开展,让数据发声,让证据说话,使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获得完善.新的数据挖掘方法不仅能将中医古籍和现代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还可综合症状和证型,为中医药的临床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常见的数据挖掘工具有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中的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Bron-Kerbosch algorithm算法、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贝叶斯网络结构、决策树等.这些数据挖掘工具在中医临床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作者:任建业;许鸣;陆嘉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文章以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中医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工作为背景,介绍医院的机构伦理委员会(IRB)和项目的数据与安全监察委员会(DSMB)的组成和职能;阐述本项目的伦理审批方式;推行动态伦理,在不同时期对项目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审查,初期审查侧重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着眼于研究方案等材料内容的制定,中期审查关注研究进度与研究质量,审核研究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的优化,结题审查侧重项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聚焦试验的活产率及严重不良事件,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监控.鉴于多分中心伦理审批工作的低效性和复杂性,建议采取以项目承办单位审批为主,其余分中心施行快速审查的方式,以减少时间成本,提高中医临床试验效率.
作者:李芊;高敬书;马红丽;王桂媛;杜绍敏;周忠明;杨正望;孙云;李伟莉;吴效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现代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基因遗传特异相关,肾虚为先天遗传性疾病的关键病机,补肾是先天遗传性疾病关键而独特的防治手段.目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基于“肾为先天之本”探索CADASIL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合理、可行,对保障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少君;尤劲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医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SLE的中医诊治思路,主张中西医合理配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强调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本病以阴虚血热为本,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毒、瘀、虚3个主要方面,治疗当分病情急缓而有所偏重,滋阴、清热、解毒、祛瘀诸法贯穿始终.在本病的不同时期指导中药如何同西药配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论述了中药在狼疮性肾炎、激素撤减、防治并发症、合并妊娠中的作用和治疗思路.
作者:韩曼;姜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伤寒论崇正编》是岭南医学中伤寒学派的代表著作.通过对《伤寒论崇正编》的整理、发掘,探寻岭南伤寒名家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黎庇留跨越各伤寒学派,不自限于一系一派,兼收并蓄,注重从实际临证中阐释张仲景心法.开岭南《伤寒论》实践研究之风,其“览百家,评诸注得失,抉其微,撷其华”“以书勘证,以证勘书”的写作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在岭南大胆使用经方的精神,暗合岭南医学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归纳、由博返约的实用特色,为岭南医学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作者:周登威;徐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作者:刘青;李赛美;徐笋晶;刘超男;林勇凯;谢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在已知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初步探究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方法:对8例符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纳入标准的AR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对比前后脑功能区,找出效应区域.结果:AR患者埋线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增强、以及与AR发作期相应的脑区.结论: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存在中枢效应机制路线.
作者:钟娟;张勤修;刘姝芩;李昕蓉;刘洋;刘颖;康浩然;谢春;曾斌;王盼盼;袁书贤;向南;杨莎莎;刘代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新扶正除疫颗粒的血清药物化学.方法:通过SD大鼠灌胃给予新扶正除疫颗粒后,采用高效液相色清-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其含药血样色谱图,通过与空白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对比分析,探讨新扶正除疫颗粒的体内移行成分.结果:新扶正除疫血清HPLC色谱图中可检出14个移行成分,其中9个为原型成分入血,5个为代谢产物,通过对照品比对法(比较保留时间),确认了9个原型成分中4个成分分别为红景天苷、酪醇、虎杖苷、白藜芦醇.结论:含药血清的色谱峰明显多于空白样品,该方法为阐明新扶正除疫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洋;吴程彦;邵帅;刘玉婷;弓佩含;严铭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代表方保元汤联合桃红四物汤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肺泡水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术后4周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随机将动物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并另设假手术组.用药4周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肺/体重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脏AQ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间质破坏严重,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肺间质破坏显著减轻,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减轻慢性心力衰竭肺间质损害,调控肺组织AQP1表达改善肺泡水转运,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韩安邦;路迎冬;张丹丹;张冰冰;赵明镜;赵一舟;崔向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神经心理学指标相关性.方法:采集VD患者95例,依据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候出现率,对证候积分与MMSE和ADL-R评分、与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VD患者证候出现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火热内盛证>肝阳上亢证.VD患者的各证候积分与MMSE和ADL-R评分均未见显著相关性(R<0.3,P>0.05),肾精亏虚、气血亏虚证与记忆力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VD的证候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常见,并且肾精亏虚越重,记忆力就越差,提示在临床中应重视补肾、活血、化痰治法的运用,尤其补肾填精对改善记忆力尤为重要.
作者:马小顺;于文涛;靳贺超;刘晓;申晓日;王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五脏俞是背腰部与五脏经气相通应的临床常用穴.五脏俞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经文多篇多次提到五脏俞的相关内容.文章通过整理、归纳《黄帝内经》中对五脏俞的记载,从五脏俞的命名定位、与标本气街的关系、刺灸法、疾病诊疗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
作者:王萌萌;胡怀珍;袁冉冉;王旭;袁青宝;常振燕;杨佃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作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的乳腺癌如今已严重威胁到妇女的生命健康.随着乳腺癌研究治疗的深入,在基础研究中动物模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乳腺癌的中医动物模型大致上可以分为3类:中医疾病动物模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如今,随着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方面应用的深入,乳腺癌的中医动物模型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文章就其相关报道进行综述.
作者:林巾雄;朱瑞;田莎莎;赵华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医早期综合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方法:293名中医偏颇体质的正常高值血压者随机分为3组,A组99人接受中医早期综合干预,B组96人接受中医整体健康指导,C组98人无干预,1年后观察偏颇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结果:首位偏颇体质改善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P<0.01),B组与C组无明显差别;降压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1),B组明显优于C组(P<0.01).结论:中医整体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正常高值血压,中医综合干预可明显改善偏颇体质和降低血压.中医整体健康指导效果和中医综合经络调理有明显疗效,两者联合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佳,可作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适宜技术,有效安全,易推广实施.
作者:袁尚华;富斌;陈斐斐;张先慧;张宏;吴雅静;曹凤娇;李丽萍;陶琳;吴梦玮;吴志松;宋雪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