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三;李晓辉;史丽;张方毅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是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世医家在防病治病方面树立了楷模.
作者:谢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安胎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补肾安胎饮及黄体酮治疗,对照组单用黄体酮治疗,观察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血清P值及HCG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1.6%,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补肾安胎饮有补肾固冲、益气安胎作用,是治疗先兆流产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雨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医普遍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中医十大类方》按方证又将体质分为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大黄体质、阳热体质、阴寒体质,了解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患病特点以及不同体质分类方法之间的异同,将有助于临床中准确切中病机,从而迅速取效.
作者:姚洁琼;李宜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手太阴肺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咽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推手太阴肺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疗效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推手太阴肺经治疗慢性咽炎具有疗效较好、操作简便、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李红卫;吴名德;李金生;唐翠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宗气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此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其理论对于临床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随着当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逐渐增多,熟悉并掌握宗气理论在临床治疗相关疾病中的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试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阐述,进一步辨明宗气相关理论,辨析宗气与心肺的生理、病理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作者:崔小希;高沁诗;潘秋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肾病病情持续进展和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是湿热郁滞,湿热证是肾病常见的证型.笔者临床发现,在多种肾脏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等疾病中,常见到湿热证候表现.临床上对于各种肾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同时配合其他综合疗法,常能收到满意疗效.现结合临床,对从湿热论治肾病略述管见.
作者:赵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方中石膏清里热,此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认为这有悖经文原意,兹略陈管见于后,就正于同道.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38条,原文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该条在记述中提出治禁,并在方后注中又专门说明药后反应及应对措施,这在《伤寒论》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条之所以这样描述,说明阳郁之盛,非一般发汗之剂所能救,而不得不用发表重剂.
作者:曹生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引起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1],可见于现代医学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及神经官能症等.赵青春主任医师对心悸病的诊治有独到经验,本人有幸跟随赵老师学习,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获益颇多.现将其临床辨治心悸的的经验整理如下.
作者:惠玲;蔡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久病入络”学说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提及多,在“泄泻”便闭”“便血”中亦有提及.笔者长期从事脾胃病的临床工作,发现脾胃系统慢性疾病多与黏膜的微循环障碍相关,可根据“久病入络”学说应用化瘀通络之法治之.
作者:景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刘鸿恩,清代河南尉氏县人,系蓬池刘氏大族后裔.他早年习儒,系文人学士,近五十岁时弃官研医,著《医门八法》四卷,倡导“八法”,尤重“虚实”.其论治之精当多不为域外人知.今例举“鼻衄”一论赏析之.
作者:李瑞成;马鸿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温针灸结合自制芙蓉贴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寒湿型膝骨关节炎30例,予以温针灸后加用自制芙蓉贴贴敷治疗,初次就诊时及10次治疗后运用WOMAC评分统计疗效.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均获显效,无1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温针灸结合自制芙蓉贴贴敷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作者:苏秋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通过对相关古籍中针灸治疗胁痛的内容进行总结,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角度,探析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胁痛的思路,归纳总结出胁痛的治疗原则、取穴规律及治疗方法.
作者:梁凡;刘晓玲;赖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APACHEⅡ评分及与中医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0d的APACHEⅡ评分分值与中医症状记分分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0d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0d的中医症状记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脓毒性心肌病患者APACHEⅡ评分与中医症状记分呈正相关.结论:扶正解毒化瘀颗粒能降低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作者:刘聪;阚建英;刘娜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穴位注射佐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肾俞,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Scr、BUN降低,Ccr提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Scr明显降低(P<0.05),而在降低BUN、Ccr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Scr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穴位注射对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
作者:王斌;米杰;郑雅峰;铁李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女性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是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临床高发、多见、难治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失调、不孕、胰岛素抵抗以及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多毛、痤疮、肥胖、黑棘皮症等,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可高达6 %~10%[1],发病率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成为育龄期妇女不孕的疾病之一.PCOS还会带来远期并发症,如Ⅱ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目前中医妇科临床应用补肾调周法治疗PCOS,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新临床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作者:郭佩;汤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汤剂、颗粒剂、胶囊剂3种不同剂型的益肾降浊方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5/6肾切除建立大鼠CRF模型,磺柳酸法测24 h尿蛋白量,血细胞分析仪测血常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Scr、BUN,光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3种剂型均能明显提高RBC、Hb及明显降低CRF大鼠Scr、BUN、24 h尿蛋白量,且与颗粒剂、胶囊剂相比,汤剂的作用更显著;光镜结果显示尿毒清颗粒与益肾降浊方均能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化.结论:3种剂型的益肾降浊方均能有效治疗CRF大鼠,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且汤剂对CRF大鼠的疗效优于颗粒剂、胶囊剂.
作者:张喜奎;许云龙;郭远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甘麦大枣汤是临床常用经方,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查阅近年来有关甘麦大枣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综述如下,以期在临床上得以更好地应用.
作者:李晓斌;赵宏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虚劳一病,古今医家多从正气亏损、精气血阴阳不足立论,而《伤寒杂病论》一书,却是外感与内伤杂病合论,且非常重视外感“风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世更有“伤风不醒便成劳”的说法,进一步阐发了外感对于虚劳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密切关系,这对于虚劳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文章认为,伤风不醒便成劳,虚劳日久风气袭,《金匮要略》所言虚劳病与外感病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临床表现上可互相兼夹,治疗方面需权衡兼顾.
作者:库喜龙;张林林;张保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本文意在探讨疏肝理气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常用方剂,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成学飞;刘阳;张蕴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挖掘和分析当代名老中医辨治高血压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剂,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4.1软件,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其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出46位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剂88首,核心药物22味,药对配伍规则19条,药组配伍规则15条,其中钩藤、牛膝、天麻、菊花、夏枯草等为常用核心药物,天麻—钩藤、牛膝—桑寄生、茯苓—白术、墨旱莲—女贞子等为常用药对,龙骨—牡蛎—牛膝、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等为常用药组.结论:当代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以平肝潜阳为治标之法,天麻钩藤饮为核心处方,以滋阴补肾为固本之法,兼以健脾化湿祛瘀.
作者:赵静;崔德芝;鞠建庆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