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C-MS/MS法测定萱草花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

郝丽静;葛永莉;王国惠

关键词:萱草花, 芦丁, 血药浓度, 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
摘要:目的:研究萱草花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方法:大鼠经口灌胃给药0.5g.kg-1.5mL-1,给药前后乙醚麻醉状态下,眼窝静脉窦采血120μL,分别在0、5、15、30、60、120、240、480和720min时间点采血,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芦丁含量.结果:大鼠灌胃给药萱草花提取物后,芦丁在30min达到大血药浓度(Cmax)(13.50±6.38)ng/mL,其半衰期为(5.09±2.33)h.结论:芦丁可被迅速吸收,且相对于单体芦丁,萱草花提取物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健脾、活血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及骨骼肌中Na+-K+-ATP酶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法对骨质疏松症(OP)小鼠骨骼及骨骼肌Na+-K+-ATP酶含量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OP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和福善美组.灌胃8周,取股骨及骨骼肌,采用ELISA方法测定Na+-K+-ATP酶的含量.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骨骼肌中Nd-K+-ATP酶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福善美组小鼠骨骼肌Na+-K+-ATP酶升高(P<0.01);健脾组和活血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骨Na+-K+-ATP酶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福善美组小鼠骨Na+-K+-ATP酶升高(P<0.01);健脾组和活血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的形成可能与骨及骨骼肌中Na+-K+-ATP酶含量异常有关;补肾法通过调控OP小鼠的骨及骨骼肌中Na+-K+-ATP酶含量,对OP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孙鑫;杨芳;邓洋洋;郑洪新;林庶如;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呼吸疾病理论

    晁恩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呼吸内科专家,对呼吸系统的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提出了独特的“从风论治”的理论,认为肺道实为鼻道之延续,治鼻治肺侧重点不同,但同有治风之理,常用苍耳子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认为阵咳、顿咳、呛咳为风咳,治当“辛平解之”,创立苏黄止咳胶囊;认为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祛风解痉是治疗哮喘发作的重要方法,创立了祛风解痉平喘汤,调补肺肾以抗风邪是缓解期的治法,创立了调补肺肾方.

    作者:杨玉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与肱动脉内皮功能指标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13例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加脑心通胶囊,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3个月结束后两个时间点进行中医气虚血瘀证候评价量表、NIHSS卒中量表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测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学评分较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测评结果略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差值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变化,两者成正相关,但无显著相关性;NIHSS评分差值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变化,两者成正相关,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能够对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病理本质进行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婧;杨惠民;杨正;李品慧;叶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GF、BDNF及NT-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用不同剂量的糖痹康灌胃,并将甲钴胺作为阳性对照药,16周后取一侧坐骨神经,用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中NGF、BDNF和N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NGF、BDNF和N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糖痹康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升高NGF蛋白表达(P<0.05);糖痹康低、中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升高BDNF和NT-3蛋白表达(P<0.01).结论:中药复方糖痹康能够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NGF、BDNF和NT-3蛋白的表达.

    作者:吕翠岩;张胜容;蔡朕;郑桂敏;毛颖秋;李秋明;王晖;刘铜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脾虚湿困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

    脾乃中医脏象学说的核心,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的功能物质基础,中医学所论述之脾不仅涵盖解剖学的概念,更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学高度总结,其功能涉及到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内分泌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功能关系密切,脾虚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因病机,也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型.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的主要生理功能,而菌群紊乱是脾虚湿困的重要病理因素,加强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组成和结构多样性的研究对于阐明脾虚湿困证本质,解释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邵铁娟;李海昌;谢志军;牛晓曼;温成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黑木耳多糖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黑木耳多糖对梗阻性黄疸(0J)大鼠模型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抽取12只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用胆总管结扎横断法制作大鼠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将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及黑木耳多糖低、高剂量组(各12只),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浓度黑木耳多糖灌胃干预7d.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下腔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胆红素、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醇(ALT)、谷草转氨酶(AST)]、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取肝、小肠标本做病理分析.结果:应用黑木耳多糖干预后,大鼠的一般状态好于模型组,血清中胆红素、ALT、AST、ET、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肝、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黑木耳多糖通过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保护肠黏膜屏障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湛;姚雪萍;于文燕;马琪;马小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高血压血栓前状态(PTS)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在“发而未传”之时就“料在机先,阻截传变”,减少损害.另外PTS与高血压病痰瘀证有一定联系.两中药对于高血压PT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一定进展.现就高血压PTS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中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段练;熊兴江;王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国内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穴特点

    目的:分析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针刺治疗FC的现代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刺治疗FC的经穴特点和规律.结果:共获254篇文献,涉及148个腧穴,共1 872频次,其中十四经穴109个,1 816频次;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使用频繁;足阳明胃经穴使用频次高,足太阳膀胱经选穴个数多;胸腹部腧穴使用频次和个数领先;特定穴个数和频次占绝对优势,以五输穴、交会穴、腹募和背俞穴多.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内现代针刺治疗FC文献分析发现,重视胸腹局部和循经取穴是现代针刺治疗FC的重要原则,特定穴的运用是针刺处方的主要部分.

    作者:苏志维;李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健脾活血补肾汤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破骨细胞形成及其骨吸收的影响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补肾汤对骨髓源性破骨细胞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55只S 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1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弗式完全佐剂(FCA)建立佐剂型关节炎(AA)模型.造模第3天起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高、中、低浓度健脾活血补肾汤,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30d后,获取各组大鼠骨髓巨噬细胞(BMM).接种入含或不含牛骨片的24孔板中,利用核转录因子κ 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同诱导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进行破骨细胞分化鉴定并计数,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面积.结果:健脾活血补肾汤各组破骨细胞数量及陷窝吸收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补肾汤可以抑制AA大鼠体外细胞因子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

    作者:徐卫东;郑江霞;范薇;喻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之对应性原则初探

    对应性原则表现为中医药名词术语在中英双语之间的词义、体例、结构及逻辑之对应性,其有别于著名翻译家奈达之“动态对等”.“对应性”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首要定名原则,当与其它原则难以兼顾时,应该优先考虑对应性原则.至于术语翻译过程之语义缺省,则可采用文外补偿、文内补偿、归化补偿、仿译补偿等方法加以修正.

    作者:刘成;王小芳;洪梅;朱建平;林明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TGF-β1/Smads信号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损害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肠组织TGF-β1/Smads信号蛋白含量,探讨其肺损害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3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构建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正常组大鼠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肠.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首次造模后第8、29、50天取肺、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肠组织TGF-β1/Smads信号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肠组织均出现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第8、29天结肠组织TGF-β1、Smad3表达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第29、50天肺组织TGF-β1、Smad3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出现肺部损伤,其损伤程度随结肠病变进展而加重,TGF-β1/Smads信号蛋白可能通过对结肠和肺的损伤修复作用介导“肠病及肺”的病理传变过程.

    作者:王宝家;杨宇;唐洪屈;郑秀丽;周仕杰;陈禹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甘露消毒丹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月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病毒模型组以0.9%氯化钠溶液灌胃,达菲对照组和甘露消毒丹组以各自水溶液灌胃.除正常对照组外,余3组以FMl-6-E2滴鼻造模.每组于造模后3、6、9d分别取肺和血液制备肺匀浆和血清,采用ABC-ELISA法测定各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各组与同期病毒模型组比较,除正常对照组第3天血清中IFN-γ、第9天血清中IFN-γ和IL-2,达菲对照组第3天肺和血清中IL-6、第9天血清中IFN-γ,甘露消毒丹组第3天肺中IL-2、血清中TNF-α、IL-2、IL-6外,余各组各时段细胞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可有效增强IrN-γ、IL-2和抑制TNF-α、IL-6的异常表达,可一定程度上正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毕岩;岳冬辉;高玉伟;王承宇;王化磊;于志君;岳秀芳;金宏丽;卓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蛋白质组学在脾虚大鼠阴阳辨证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求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回肠组织蛋白的差异性表达.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阳虚证模型组和脾阴虚证模型组.采用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与药物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后分离回肠组织,后采用双向电泳法分离差异表达的蛋白,凝胶银染后经选点、酶切和质谱分析,用MASCOT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搜索肽质量指纹谱数据并确定蛋白质.结果:脾阳虚证模型组回肠组织蛋白质图谱中有12个蛋白点表达异常(P<0.05),脾阴虚证模型组回肠组织蛋白质图谱中有7个蛋白点表达异常(P<0.05).结论:脾阳虚证模型组与脾阴虚证模型组存在差异蛋白质组表达,脾阳虚证或与细胞骨架损伤和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更为密切,脾阴虚证或与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吕凌;贾连群;马巍;宋雪娇;崔永霞;于漫;王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消痈生肌方干预乙酸型胃溃疡大鼠IL-1β、IL-2的效应研究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消痈生肌方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血清白细胞介素(IL-2)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毒热证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溃得康组、汤药组、胶囊组、奥美组,每组7只,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IL-2含量,来评价各组药物促进大鼠胃溃疡愈合的作用.结果:汤药组中IL-1β,IL-2含量分别为(260.95±7.55)、(331.19± 11.73)pg/mL,与正常组为接近,能够有效降低IL-1β,并促进IL-2的释放.结论:消痈生肌方是通过降低和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2含量,来缓解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炎性反应、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作者:周天羽;宫照东;才丽平;林庶如;周学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与热休克蛋白(HSPs)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冷-束缚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后次日起电针组每天电针足三里20min,连续3d;模型组只进行与电针组一样的固定处理;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Guth法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胃组织HSP60、HSP70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明显溃疡灶,UI显著升高(P<0.01),HSP60、HSP70 mRNA表达均降低,其中HSP70 mRNA降低尤为明显(P<0.05);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胃黏膜UI显著降低(P<0.05),HSP60、HSP70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上调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60、HSP70 mRNA表达,促进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胃组织HSP60、HSP70 mRNA的表达增强可能是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朱小香;郑淑霞;萨喆燕;董亚琴;修春英;许金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归丸联合激素替代治疗卵巢早衰肾虚证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右归丸联合西药激素替代(HRT)治疗卵巢早衰(POF)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OF肾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右归丸联合HRT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HRT疗法.两组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血清激素水平(FSH、LH、E2)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清激素水平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中医证侯积分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归丸联合HRT疗法对改善POF肾虚证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和主要临床症状均有较显著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丁青;张青;尹艳华;费洋;陈苗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文本挖掘的中风病中医现代流派分析

    目的: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风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l900年-2014年间有关中风病的中医药文献资料,运用正则表达式提取作者信息,根据普赖斯定律筛选高产作者,采用UCInet软件聚类分析,采用Netdraw软件对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脉络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和总结核心人物中风病学术思想,从而得出中风病的现代研究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结果:共有5 568位研究者发表了关于中风病的中医药论文3 405篇,确立了74名高产作者、12个候选研究团队和7个中医流派.结论: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社区网络分析中风病的现代研究流派,较为客观地展示了中风病现代研究的主要力量,为流派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史丽伟;谢雁呜;王志飞;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辑要

    慢性肾炎临床较为常见,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特色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辨证为主,分层次,多靶点及因人治宜.李顺民教授擅长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各种慢性肾炎,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及IgA肾病等.尤其对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及增效减毒方案的探索有丰富的经验.

    作者:祁爱蓉;李顺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薰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薰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慢性湿疹诊断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终纳入统计79例;试验组41例,采用中药薰药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外用药膏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CORA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CORA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2,P=0.032<0.05),试验组有效率为63.41%,对照组有效率为47.37%,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9,P=0.027<0.05).结论:中药熏药配合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治疗安全、有效,值得研究与推广.

    作者:吉燕;欧韵;郭菲;张成会;刘朝霞;刘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LC-MS/MS法测定萱草花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

    目的:研究萱草花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方法:大鼠经口灌胃给药0.5g.kg-1.5mL-1,给药前后乙醚麻醉状态下,眼窝静脉窦采血120μL,分别在0、5、15、30、60、120、240、480和720min时间点采血,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芦丁含量.结果:大鼠灌胃给药萱草花提取物后,芦丁在30min达到大血药浓度(Cmax)(13.50±6.38)ng/mL,其半衰期为(5.09±2.33)h.结论:芦丁可被迅速吸收,且相对于单体芦丁,萱草花提取物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作者:郝丽静;葛永莉;王国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