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作军;张志敏;陈长兵;李少明
目的:探讨藜不同的药用部位、不同的采收期的抑菌效果及抑菌物质的性质.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低抑菌浓度法(MIC)研究了藜不同采收期茎、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并采用颜色反应和紫外光谱法初步分析了抑菌物质的性质.结果:6-9月份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7月份的抑菌作用强.颜色反应和紫外光谱分析推断藜抑菌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7月份藜叶总黄酮含量达0.016%.结论:藜药用部位为叶,采收期为7月份,其抑菌物质初步判断为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敖冬梅;张雪丹;马俊华;刘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求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回肠组织蛋白的差异性表达.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阳虚证模型组和脾阴虚证模型组.采用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与药物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后分离回肠组织,后采用双向电泳法分离差异表达的蛋白,凝胶银染后经选点、酶切和质谱分析,用MASCOT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搜索肽质量指纹谱数据并确定蛋白质.结果:脾阳虚证模型组回肠组织蛋白质图谱中有12个蛋白点表达异常(P<0.05),脾阴虚证模型组回肠组织蛋白质图谱中有7个蛋白点表达异常(P<0.05).结论:脾阳虚证模型组与脾阴虚证模型组存在差异蛋白质组表达,脾阳虚证或与细胞骨架损伤和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更为密切,脾阴虚证或与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吕凌;贾连群;马巍;宋雪娇;崔永霞;于漫;王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对应性原则表现为中医药名词术语在中英双语之间的词义、体例、结构及逻辑之对应性,其有别于著名翻译家奈达之“动态对等”.“对应性”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首要定名原则,当与其它原则难以兼顾时,应该优先考虑对应性原则.至于术语翻译过程之语义缺省,则可采用文外补偿、文内补偿、归化补偿、仿译补偿等方法加以修正.
作者:刘成;王小芳;洪梅;朱建平;林明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在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肛肠疾病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肛肠病的早期治疗能使外疡内消,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患者的痛苦.该书对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内外治法方面做出了详细、全面的阐述,反映出了明代以前中医对肛肠疾病的治疗水平.文章就《外科正宗》有关肛痈的理论及治疗进行初步探讨,希望陈实功的外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有益于现在临床医学.
作者:刘明欣;邓洋洋;石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高血压血栓前状态(PTS)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在“发而未传”之时就“料在机先,阻截传变”,减少损害.另外PTS与高血压病痰瘀证有一定联系.两中药对于高血压PT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一定进展.现就高血压PTS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中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段练;熊兴江;王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证型中肝不藏魂型与肾不藏志型两证型多导睡眠图(PSG)相关参数的特征性变化,以期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住院诊断为失眠症,按照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分属肝不藏魂型和肾不藏志型的患者各40例,另设正常组20例作为对照,对其进行PSG监测并采集各组PSG相关参数,分析比较3组PSG相关参数是否存在特征性变化.结果: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中肝不藏魂型与肾不藏志型在睡眠进程参数与睡眠结构参数方面存在特征性变化.结论:PSG睡眠进程参数和睡眠结构参数可以作为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肝不藏魂型与肾不藏志型相鉴别的量化指标.
作者:梁政亭;朱奇;张星平;伊其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消痈生肌方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血清白细胞介素(IL-2)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毒热证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溃得康组、汤药组、胶囊组、奥美组,每组7只,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IL-2含量,来评价各组药物促进大鼠胃溃疡愈合的作用.结果:汤药组中IL-1β,IL-2含量分别为(260.95±7.55)、(331.19± 11.73)pg/mL,与正常组为接近,能够有效降低IL-1β,并促进IL-2的释放.结论:消痈生肌方是通过降低和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2含量,来缓解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炎性反应、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作者:周天羽;宫照东;才丽平;林庶如;周学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孟河医学流派起源于明末清初,因学术精熟、疗效卓著而闻名于世.其中马培之因擅治疑难杂证,临床善用膏方调治疾病而名誉四方.马氏传艺于贺季衡,贺氏因其精业,治病疗效显著,每能使危重者每能化险为夷而声名远播.再传于颜亦鲁.亦鲁公遣方用药不论经方、时方、单方,兼收广蓄,尤擅内外合治而解救疾苦,并开创“颜氏内科”.其第二代传人国医大师颜德馨,在学术上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第三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颜乾麟,长期从事中医内、儿、妇科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以膏方调治疾病尤有心得.今特遴选上述五位中医名家之膏方医案,加以评析,以飨读者.
作者:曹振东;胡琪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介绍郑纯教授“以平为期,调和中正”为原则的调经学术经验.认为月经失调是在多因素复杂病因基础上导致肝脾肾等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消长失调、冲任经脉失调,其治疗根据“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采取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理冲任使月经如常.
作者:丁正香;郑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文章旨在总结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古籍经典及近十年的中医文献,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总结探讨了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领域运用的进展.结果发现运用循经辨证理论诊治风湿病,古已有之,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疗效,但很多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循经辨证理论在指导风湿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
作者:陈鹏凯;阎小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补肾汤对骨髓源性破骨细胞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55只S 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1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弗式完全佐剂(FCA)建立佐剂型关节炎(AA)模型.造模第3天起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高、中、低浓度健脾活血补肾汤,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30d后,获取各组大鼠骨髓巨噬细胞(BMM).接种入含或不含牛骨片的24孔板中,利用核转录因子κ 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同诱导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进行破骨细胞分化鉴定并计数,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面积.结果:健脾活血补肾汤各组破骨细胞数量及陷窝吸收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补肾汤可以抑制AA大鼠体外细胞因子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
作者:徐卫东;郑江霞;范薇;喻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风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l900年-2014年间有关中风病的中医药文献资料,运用正则表达式提取作者信息,根据普赖斯定律筛选高产作者,采用UCInet软件聚类分析,采用Netdraw软件对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脉络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和总结核心人物中风病学术思想,从而得出中风病的现代研究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结果:共有5 568位研究者发表了关于中风病的中医药论文3 405篇,确立了74名高产作者、12个候选研究团队和7个中医流派.结论: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社区网络分析中风病的现代研究流派,较为客观地展示了中风病现代研究的主要力量,为流派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史丽伟;谢雁呜;王志飞;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与热休克蛋白(HSPs)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冷-束缚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后次日起电针组每天电针足三里20min,连续3d;模型组只进行与电针组一样的固定处理;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Guth法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胃组织HSP60、HSP70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明显溃疡灶,UI显著升高(P<0.01),HSP60、HSP70 mRNA表达均降低,其中HSP70 mRNA降低尤为明显(P<0.05);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胃黏膜UI显著降低(P<0.05),HSP60、HSP70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上调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60、HSP70 mRNA表达,促进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胃组织HSP60、HSP70 mRNA的表达增强可能是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朱小香;郑淑霞;萨喆燕;董亚琴;修春英;许金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月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病毒模型组以0.9%氯化钠溶液灌胃,达菲对照组和甘露消毒丹组以各自水溶液灌胃.除正常对照组外,余3组以FMl-6-E2滴鼻造模.每组于造模后3、6、9d分别取肺和血液制备肺匀浆和血清,采用ABC-ELISA法测定各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各组与同期病毒模型组比较,除正常对照组第3天血清中IFN-γ、第9天血清中IFN-γ和IL-2,达菲对照组第3天肺和血清中IL-6、第9天血清中IFN-γ,甘露消毒丹组第3天肺中IL-2、血清中TNF-α、IL-2、IL-6外,余各组各时段细胞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可有效增强IrN-γ、IL-2和抑制TNF-α、IL-6的异常表达,可一定程度上正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毕岩;岳冬辉;高玉伟;王承宇;王化磊;于志君;岳秀芳;金宏丽;卓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焦膜理论”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已故名誉院长姚荷生提出,认为三焦主要的功能是运行水液而为水火升降之道路,水得火之作用,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理现象.现三焦理论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疑难杂症.姚梅龄教授继承家父衣钵,较好地运用该理论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笔者有幸跟师习医,现据心得及临床实践之所得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赵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邵朝弟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颇多效验.慢性尿酸性肾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邵朝弟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故临床辨证时首当辨明虚实、标本之主次,本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证,标实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寒湿痹阻及痰浊内阻证,尤其注意祛湿浊与化瘀血相结合,中西结合治疗.
作者:郭向东;邵朝弟;王小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慢性肾炎临床较为常见,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特色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辨证为主,分层次,多靶点及因人治宜.李顺民教授擅长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各种慢性肾炎,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及IgA肾病等.尤其对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及增效减毒方案的探索有丰富的经验.
作者:祁爱蓉;李顺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的影响.方法: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外敷中药,测量每日髌骨上周径,比较术后第7天及第14天周径及活动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7天关节周径实验组较对照组小(P<0.05),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术后第14天关节周径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关节镜术后早期应用中药外敷能够帮助关节肿胀消退,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王韬;周运峰;袁冬;孟东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笔者认为“血室”不是肝脏、子宫等有形器官,而是泛指血脉聚多之处, “热入血室”作为一个病证,其病理是热邪伤及人体血脉聚多之处,临床表现是出血量极大,故称之为“下血”.“下血”与“出血”的区别在于量, “下血”是“热入血室证”的主症,可以是大量尿血、大量便血、大量阴道出血.
作者:李晓玥;李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脾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清蛋白组学进行分析,并探讨脾虚证代谢综合征的微观信息,找寻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对脾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进行串级质谱数据分析,对其血清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实验研究,共获得脾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50个差异蛋白,主要有免疫球蛋白IgG、肉碱乙酰转移酶、羧酸酯酶等,其中免疫球蛋白IgG、肉碱乙酰转移酶、羧酸酯酶等较空白对照组出现了上调,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硒结合蛋白等出现了下调.结论:脾虚证代谢综合征存在体内免疫系统,糖类、脂类代谢紊乱,血清蛋白组学分析对探讨脾虚证代谢综合征生物学理论基础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小溪;陈红瑾;冀天威;杨宇峰;石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