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丰杰;刘宁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肠组织TGF-β1/Smads信号蛋白含量,探讨其肺损害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3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构建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正常组大鼠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肠.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首次造模后第8、29、50天取肺、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肠组织TGF-β1/Smads信号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肠组织均出现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第8、29天结肠组织TGF-β1、Smad3表达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第29、50天肺组织TGF-β1、Smad3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出现肺部损伤,其损伤程度随结肠病变进展而加重,TGF-β1/Smads信号蛋白可能通过对结肠和肺的损伤修复作用介导“肠病及肺”的病理传变过程.
作者:王宝家;杨宇;唐洪屈;郑秀丽;周仕杰;陈禹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高血压血栓前状态(PTS)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在“发而未传”之时就“料在机先,阻截传变”,减少损害.另外PTS与高血压病痰瘀证有一定联系.两中药对于高血压PT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一定进展.现就高血压PTS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中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段练;熊兴江;王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疾病风邪犯肺和非风邪犯肺证患者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4项指标的分析,探求外风是否为导致4项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注册登记式研究,分析数据库中204例肺部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的方法,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疾病风邪犯肺和非风邪犯肺证患者IL-1β、IL-4、IL-6、IL-8 4项血液样本检测指标的分析,探求外风是否为导致4项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结果:控制了混杂因素之后,风邪犯肺较非风邪犯肺对IL-1β、IL-6两项指标的影响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风是影响IL-1β、IL-6的本质因素,还需实验室基础研究及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易璐莹;谢雁鸣;王连心;常艳鹏;尤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证型中肝不藏魂型与肾不藏志型两证型多导睡眠图(PSG)相关参数的特征性变化,以期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住院诊断为失眠症,按照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分属肝不藏魂型和肾不藏志型的患者各40例,另设正常组20例作为对照,对其进行PSG监测并采集各组PSG相关参数,分析比较3组PSG相关参数是否存在特征性变化.结果: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中肝不藏魂型与肾不藏志型在睡眠进程参数与睡眠结构参数方面存在特征性变化.结论:PSG睡眠进程参数和睡眠结构参数可以作为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肝不藏魂型与肾不藏志型相鉴别的量化指标.
作者:梁政亭;朱奇;张星平;伊其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温阳解毒通络中药外敷治疗癌痛阴证的效果.方法:将66例中重度癌痛且中医证候辨为阴证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单纯口服吗啡,治疗组(33例)口服吗啡基础上,联合温阳解毒通络中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护理.观察患者止痛疗效、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副作用.结果:用药疗程5d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0.9%,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66.7%,治疗组疼痛缓解率较对照组高(P<0.05).丁香止痛膏外敷起效时间短0.6h,长3.0h,平均(1.63士0.55)h;每剂中药有效持续时间短3.89h,长19.13h,平均(9.16±4.23)h.结论:温阳通络止痛法外敷治疗癌痛阴证疗效可靠,直达病所,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书红;朱晓丹;安超;李泉旺;陈宏;胡凯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薰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慢性湿疹诊断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终纳入统计79例;试验组41例,采用中药薰药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外用药膏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CORA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CORA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2,P=0.032<0.05),试验组有效率为63.41%,对照组有效率为47.37%,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9,P=0.027<0.05).结论:中药熏药配合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治疗安全、有效,值得研究与推广.
作者:吉燕;欧韵;郭菲;张成会;刘朝霞;刘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与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抽取血液标本,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其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与血瘀证候相关联,分析得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结果: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血瘀证患者血浆和非血瘀证患者血浆相比,血浆2-DE凝胶图片中共发现了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有5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分别是结合珠蛋白、SP40/40、血管Rab-GAP/TBC-containing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γ-肌动蛋白;1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TROVE域家族,成员2.结论:蛋白组学异常是出现相应中医证侯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中得出的差异表达蛋白,希望可以为今后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物学信息提供线索.
作者:李水芹;王飞;李平;赵和平;张文生;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针刺大鼠心经神门与少海两穴,观察其对补阳还五汤成分抗脑缺血作用及代谢影响,验证“穴药”法能研究中药归经及经络脏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栓线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针刺大鼠心经的神门与少海;观察补阳还五汤的药效指标及代谢指纹图谱的变化.采用高效液湘法建立血液指纹图谱并用相似度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药物组与药物组的谷氨酸(GLU)、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γ-氨基丁酸(γ-GABA)、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热休克蛋白70(HSP70)、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产生显著性的变化,其中VEGF、TGF-β 1上调,IL-6、LDH、GLU、γ-GABA、HSP-70、NO、TNF-α下调,说明针刺药物组及药物组能使缺血性脑组织血管新生、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神经损害、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等降低,神经功能改善,其中针刺药物组更为明显;针刺药物组内、药物组内、对照组内、针刺药物与药物组间、针刺药物与对照间组、药物与对照组间的补阳还五汤指纹图谱或血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1711-0.6041,各组间、组内差异显著(P<0.01),针刺能明显改变补阳还五汤代谢,促进其向对照组方向代谢.结论:针刺经络腧穴能调整脏腑功能,改变药物对其作用与代谢规律, “腧穴针刺作用-经络脏腑功能-药物作用与代谢”存在一定的印迹规律,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与经络脏象研究的“穴药”法.
作者:邓凯文;邓俊林;孙青辉;贺福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的影响.方法: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外敷中药,测量每日髌骨上周径,比较术后第7天及第14天周径及活动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7天关节周径实验组较对照组小(P<0.05),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术后第14天关节周径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关节镜术后早期应用中药外敷能够帮助关节肿胀消退,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王韬;周运峰;袁冬;孟东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参黄贴敷神阙穴治疗促术后胃肠功能不全早期康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实验设计方案,400例腹部术后存在胃肠功能不全患者,按中央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参黄贴剂组(200例)及安慰剂组(200例),术后开始敷神阙穴治疗5d,观察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中医症状评分,血清胃动素、生长抑素等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参黄贴剂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中医症状显著改善(P<0.05),术后第5天血清胃动素参黄贴剂组高与宽慰补组(P<0.05),而生长抑素参黄贴剂组低于安慰剂组(P<0.05),基线各指标比较及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参黄贴可使腹部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促术后胃肠功能早期康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耐受性良好.
作者:魏星;裘华森;张琪;李德川;孙元水;李刚;陈德兴;张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刘景源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胃脘痛方面经验丰富,疗效卓著.文章从“治法纲要,首重建中固本”、“平调寒热,升清降浊并用”、“疏肝和胃,创新治酸药对”、“遵循生理,佐以消导行气”、“谨守病机,随证灵活加减”5个方面总结刘景源教授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举例.
作者:郑丰杰;刘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邵朝弟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颇多效验.慢性尿酸性肾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邵朝弟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故临床辨证时首当辨明虚实、标本之主次,本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证,标实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寒湿痹阻及痰浊内阻证,尤其注意祛湿浊与化瘀血相结合,中西结合治疗.
作者:郭向东;邵朝弟;王小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免疫球蛋白A (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微观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多中心收集IgA肾病患者354例中医四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资料,应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依据因子综合得分判别患者证候归属,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宏观微观信息构成.结果:宏观信息出现频率高的为肢倦乏力,占86.16%;实验室检测结果异常信息出现频率高者为尿潜血≥3+,占53.39%,其次为尿蛋白1.0-3.5g/d;病理信息出现频率高的为系膜细胞增生(M1),占66.95%,其次为节段肾小球硬化/粘连(Sl)与细胞和细胞纤维新月体.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5个,气阴两虚湿热证比例高(29.7%)、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瘀血证、脾气虚痰湿证及肺气虚风热证(P<0.01).微观信息在5类中医证候类型中的构成分布各有侧重.结论: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证候分布与微观信息具有一定相关性,证候的微观信息构成对IgA肾病中医微观辨证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万廷信;戴恩来;王文革;刘天喜;李银霞;路新强;徐成亮;陈明;杨百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明确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证型与体温、皮疹数量、主要实验室检查相关性.方法:收集498例患儿中医四诊资料,建立证候信息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邪犯肺脾证(195例)以皮肤疱疹、食量减少、咽痛、咳嗽、流涕、便秘、精神差等为主;湿热毒盛证(303例)以皮肤疱疹、发热(中等度热、高热为主)、食量减少、咽痛、发热(低热为主)、精神差、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肢体抖动、乏力等为主.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的升高在湿热毒盛证中表现更明显.结论:通过临床病例调查,明确了手足口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
作者:崔明明;李燕宁;马洪波;杨朝晖;孙明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文章旨在总结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古籍经典及近十年的中医文献,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总结探讨了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领域运用的进展.结果发现运用循经辨证理论诊治风湿病,古已有之,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疗效,但很多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循经辨证理论在指导风湿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
作者:陈鹏凯;阎小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前循环心功能不全(CD)性分水岭脑梗死(CWI)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13年1月经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证实存在前循环CWI及临床存在CD的住院患者63例随机分为参附(SF)组32例和丹参(DS)组31例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入院及出院时患者的心、脑功能,经颅多普勒及血清学参数,分析SF的疗效.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各参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入院时两组间各临床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DS组相比较,SF组临床CD评分、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及血清B型钠尿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红细胞比容明显下降(P<0.05,P<0.01),而心脏射血分数,大脑中、大脑前及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痊愈率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CD并缓解前循环CWI症状.
作者:田作军;张志敏;陈长兵;李少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体(TP)外对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的抑制作用,基于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探讨TP抗肿瘤药效及其机制,为其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MTT法检测TP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FITC-Annexin V/PI法检测TP诱导4T1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T1细中胞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α、p-ERα、ER β、p-ER β、ERK、p-ERK、MEK1/2、p-MEK1/2、p38-MAPK、p-p38 MAPK、SAPK/JNK、p-SAPK/JNK的表达.结果:TP浓度为100、10、1、0.1μmol/L时对4T1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其中10、1、0.1μmol/L时能诱导4T1细胞凋亡,并能降低MEK1/2、p-MEK1/2、ERα、p-ER α、ERβ、p-ER β的表达,但对ERK、p-ERK、p38 MAPK、p-p38 MAPK、SAPK/JNK、p-SAPK/JNK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TP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其能诱导4T1细胞凋亡,可能与下调ERα、ERβ、MEKl/2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有关.
作者:潘国凤;张奇;高建莉;冯兴中;陈素红;吕圭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藜不同的药用部位、不同的采收期的抑菌效果及抑菌物质的性质.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低抑菌浓度法(MIC)研究了藜不同采收期茎、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并采用颜色反应和紫外光谱法初步分析了抑菌物质的性质.结果:6-9月份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7月份的抑菌作用强.颜色反应和紫外光谱分析推断藜抑菌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7月份藜叶总黄酮含量达0.016%.结论:藜药用部位为叶,采收期为7月份,其抑菌物质初步判断为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敖冬梅;张雪丹;马俊华;刘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法对骨质疏松症(OP)小鼠骨骼及骨骼肌Na+-K+-ATP酶含量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OP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和福善美组.灌胃8周,取股骨及骨骼肌,采用ELISA方法测定Na+-K+-ATP酶的含量.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骨骼肌中Nd-K+-ATP酶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福善美组小鼠骨骼肌Na+-K+-ATP酶升高(P<0.01);健脾组和活血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骨Na+-K+-ATP酶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福善美组小鼠骨Na+-K+-ATP酶升高(P<0.01);健脾组和活血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的形成可能与骨及骨骼肌中Na+-K+-ATP酶含量异常有关;补肾法通过调控OP小鼠的骨及骨骼肌中Na+-K+-ATP酶含量,对OP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孙鑫;杨芳;邓洋洋;郑洪新;林庶如;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消痈生肌方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血清白细胞介素(IL-2)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毒热证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溃得康组、汤药组、胶囊组、奥美组,每组7只,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IL-2含量,来评价各组药物促进大鼠胃溃疡愈合的作用.结果:汤药组中IL-1β,IL-2含量分别为(260.95±7.55)、(331.19± 11.73)pg/mL,与正常组为接近,能够有效降低IL-1β,并促进IL-2的释放.结论:消痈生肌方是通过降低和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2含量,来缓解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炎性反应、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作者:周天羽;宫照东;才丽平;林庶如;周学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