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刘景源教授辨治胃脘痛经验述要

郑丰杰;刘宁

关键词:胃脘痛, 诊疗经验, 刘景源
摘要:刘景源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胃脘痛方面经验丰富,疗效卓著.文章从“治法纲要,首重建中固本”、“平调寒热,升清降浊并用”、“疏肝和胃,创新治酸药对”、“遵循生理,佐以消导行气”、“谨守病机,随证灵活加减”5个方面总结刘景源教授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举例.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国内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穴特点

    目的:分析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针刺治疗FC的现代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刺治疗FC的经穴特点和规律.结果:共获254篇文献,涉及148个腧穴,共1 872频次,其中十四经穴109个,1 816频次;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使用频繁;足阳明胃经穴使用频次高,足太阳膀胱经选穴个数多;胸腹部腧穴使用频次和个数领先;特定穴个数和频次占绝对优势,以五输穴、交会穴、腹募和背俞穴多.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内现代针刺治疗FC文献分析发现,重视胸腹局部和循经取穴是现代针刺治疗FC的重要原则,特定穴的运用是针刺处方的主要部分.

    作者:苏志维;李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手足口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证型与体温、皮疹数量、主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

    目的:明确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证型与体温、皮疹数量、主要实验室检查相关性.方法:收集498例患儿中医四诊资料,建立证候信息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邪犯肺脾证(195例)以皮肤疱疹、食量减少、咽痛、咳嗽、流涕、便秘、精神差等为主;湿热毒盛证(303例)以皮肤疱疹、发热(中等度热、高热为主)、食量减少、咽痛、发热(低热为主)、精神差、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肢体抖动、乏力等为主.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的升高在湿热毒盛证中表现更明显.结论:通过临床病例调查,明确了手足口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

    作者:崔明明;李燕宁;马洪波;杨朝晖;孙明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解毒三根汤对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VEGF、IL-6的影响及对Caspase信号通路的探讨

    目的:探讨解毒三根汤(虎杖根、水杨梅根、藤梨根)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对Caspase信号通路的探讨.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CT-26结肠癌细胞(1.2×106mL);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解毒三根汤组,ELISA检测3组CAFs上清液中VEGF、IL-6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CAFs中Caspase-3、Caspase-8的mRNA表达量.结果:24h及48h解毒三根汤组刺激的CAFs上清液中VEGF、IL-6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解毒三根汤组Caspase-3、Caspase-8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解毒三根汤降低CAFs上清液中VEGF、IL-6的表达量,提高CAFs中Caspase-3、Caspase-8 mRNA的表达量,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的机制.

    作者:阮善明;沈敏鹤;郑丽萍;林红;张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浅探《外科正宗》对肛痈的认识

    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在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肛肠疾病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肛肠病的早期治疗能使外疡内消,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患者的痛苦.该书对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内外治法方面做出了详细、全面的阐述,反映出了明代以前中医对肛肠疾病的治疗水平.文章就《外科正宗》有关肛痈的理论及治疗进行初步探讨,希望陈实功的外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有益于现在临床医学.

    作者:刘明欣;邓洋洋;石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阙穴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广大医学工作者从临床与实验的角度,对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神阙穴对衰老的常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通过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调整性激素比例等方面延缓衰老的进程.文章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神阙穴延缓衰老的文献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作者:赵彩娇;谭敏;叶艺;王曙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蛋白质组学在脾虚大鼠阴阳辨证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求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回肠组织蛋白的差异性表达.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阳虚证模型组和脾阴虚证模型组.采用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与药物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后分离回肠组织,后采用双向电泳法分离差异表达的蛋白,凝胶银染后经选点、酶切和质谱分析,用MASCOT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搜索肽质量指纹谱数据并确定蛋白质.结果:脾阳虚证模型组回肠组织蛋白质图谱中有12个蛋白点表达异常(P<0.05),脾阴虚证模型组回肠组织蛋白质图谱中有7个蛋白点表达异常(P<0.05).结论:脾阳虚证模型组与脾阴虚证模型组存在差异蛋白质组表达,脾阳虚证或与细胞骨架损伤和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更为密切,脾阴虚证或与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吕凌;贾连群;马巍;宋雪娇;崔永霞;于漫;王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

    文章旨在总结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古籍经典及近十年的中医文献,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总结探讨了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领域运用的进展.结果发现运用循经辨证理论诊治风湿病,古已有之,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疗效,但很多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循经辨证理论在指导风湿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

    作者:陈鹏凯;阎小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孟河医学流派名家膏方评析

    孟河医学流派起源于明末清初,因学术精熟、疗效卓著而闻名于世.其中马培之因擅治疑难杂证,临床善用膏方调治疾病而名誉四方.马氏传艺于贺季衡,贺氏因其精业,治病疗效显著,每能使危重者每能化险为夷而声名远播.再传于颜亦鲁.亦鲁公遣方用药不论经方、时方、单方,兼收广蓄,尤擅内外合治而解救疾苦,并开创“颜氏内科”.其第二代传人国医大师颜德馨,在学术上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第三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颜乾麟,长期从事中医内、儿、妇科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以膏方调治疾病尤有心得.今特遴选上述五位中医名家之膏方医案,加以评析,以飨读者.

    作者:曹振东;胡琪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论玉屏风散制方调体本意与应用拓展方略

    文章在调研玉屏风散适应范围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将肺卫气虚证与气虚体质概念等同、过敏体质与气虚体质两者混同等现象,从玉屏风散原为气虚体质“腠理不密,易于感冒”而设、专为补气调体“托里固表”而制,阐明其制方调体之本意,倡议对于反复发作性疾病的诊治理念应从肺卫气虚证或表虚回归到从气虚体质调理、对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也应从过敏体质兼夹气虚体质加以认识.同时强调临证应根据兼夹之体质、复杂之病情、多样之剂型、四时之季节,遵循因人、因病、因时“三因制宜”原则,发挥中医多样化的剂型特色,并从兼夹体质综合调体、辨体辨病结合调治、因人因病因时制宜3个方面提出玉屏风散的应用拓展思路及几点思考.

    作者:张蕙;倪诚;张荣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外敷治疗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的影响.方法: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外敷中药,测量每日髌骨上周径,比较术后第7天及第14天周径及活动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7天关节周径实验组较对照组小(P<0.05),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术后第14天关节周径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关节镜术后早期应用中药外敷能够帮助关节肿胀消退,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王韬;周运峰;袁冬;孟东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前循环心功能不全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前循环心功能不全(CD)性分水岭脑梗死(CWI)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13年1月经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证实存在前循环CWI及临床存在CD的住院患者63例随机分为参附(SF)组32例和丹参(DS)组31例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入院及出院时患者的心、脑功能,经颅多普勒及血清学参数,分析SF的疗效.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各参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入院时两组间各临床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DS组相比较,SF组临床CD评分、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及血清B型钠尿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红细胞比容明显下降(P<0.05,P<0.01),而心脏射血分数,大脑中、大脑前及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痊愈率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CD并缓解前循环CWI症状.

    作者:田作军;张志敏;陈长兵;李少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TLR2、TLR4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TLRs)的影响,探讨大黄对SAP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治疗组.测定3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末端回肠组织病理评分;RT-PCR法检测回肠组织TLR2、TL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肠黏膜TLR2、TLR4 mRNA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大黄治疗组肠黏膜TLR2、TLR4 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大黄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TLR2、TLR4 mRNA的表达并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并减轻胰腺损伤.

    作者:崔旻;吴浩;姚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温阳解毒通络中药外敷缓解癌痛阴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温阳解毒通络中药外敷治疗癌痛阴证的效果.方法:将66例中重度癌痛且中医证候辨为阴证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单纯口服吗啡,治疗组(33例)口服吗啡基础上,联合温阳解毒通络中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护理.观察患者止痛疗效、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副作用.结果:用药疗程5d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0.9%,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66.7%,治疗组疼痛缓解率较对照组高(P<0.05).丁香止痛膏外敷起效时间短0.6h,长3.0h,平均(1.63士0.55)h;每剂中药有效持续时间短3.89h,长19.13h,平均(9.16±4.23)h.结论:温阳通络止痛法外敷治疗癌痛阴证疗效可靠,直达病所,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书红;朱晓丹;安超;李泉旺;陈宏;胡凯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消痈生肌方干预乙酸型胃溃疡大鼠IL-1β、IL-2的效应研究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消痈生肌方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血清白细胞介素(IL-2)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毒热证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溃得康组、汤药组、胶囊组、奥美组,每组7只,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IL-2含量,来评价各组药物促进大鼠胃溃疡愈合的作用.结果:汤药组中IL-1β,IL-2含量分别为(260.95±7.55)、(331.19± 11.73)pg/mL,与正常组为接近,能够有效降低IL-1β,并促进IL-2的释放.结论:消痈生肌方是通过降低和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2含量,来缓解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炎性反应、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作者:周天羽;宫照东;才丽平;林庶如;周学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八珍汤化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拾萃

    金保方教授临床运用古方八珍汤化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疗效甚佳.文章介绍了其辨治女性排卵功能障碍、子宫内膜过薄、输卵管积液、子宫腺肌症所导致不孕症,以及男性少弱精子症和免疫性不育症的经验各举1例,并加以分析,以飨同道;充分体现其整体论治的理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作者:李廷付;金保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裘昌林教授辨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经验撷萃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属中医之“大气下陷”“喘脱”“脱证、阴阳离决”等.文章结合典型病案分析,浅析跟师裘昌林教授辨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证经验.裘昌林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肾气衰、脾气败、肺气竭、心气虚,培补命门真元之气为治法之根本,同时予温补脾胃,调畅气机,升阳举陷.并指出对于已经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的患者,需要始终警惕和预防危象的发生,防范于未然.

    作者:裘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之对应性原则初探

    对应性原则表现为中医药名词术语在中英双语之间的词义、体例、结构及逻辑之对应性,其有别于著名翻译家奈达之“动态对等”.“对应性”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首要定名原则,当与其它原则难以兼顾时,应该优先考虑对应性原则.至于术语翻译过程之语义缺省,则可采用文外补偿、文内补偿、归化补偿、仿译补偿等方法加以修正.

    作者:刘成;王小芳;洪梅;朱建平;林明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吴荣祖教授运用附子临证验案举隅

    云南省名中医吴荣祖教授从事临床工作45年,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佩衡先生之嫡孙,中医火神派学术重要继承人,他擅长运用阴阳辨证,在临证中善用附子、广用附子、重用附子治疗了大量难治不愈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从4个临证治验个案中总结、分析、探讨阴阳辨证及重用附子的经验,其中阳虚咳嗽案辨证属阳虚风寒伏肺,予麻辛附二陈汤加减,扶阳温肺散寒,宣肺止咳;肺胀案辨证属心肾阳虚,肾不纳气,予大回阳饮加味,温补心肾,纳气平喘;月经不调案辨证属冲任不调,相火不潜,予吴萸当归四逆汤,温通冲任,引火归元;厥阴头痛案辨证属肝寒气滞,脾虚湿滞,予吴萸当归四逆汤,温阳通络,散寒止痛.

    作者:姜莉云;吴文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高血压血栓前状态(PTS)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在“发而未传”之时就“料在机先,阻截传变”,减少损害.另外PTS与高血压病痰瘀证有一定联系.两中药对于高血压PT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一定进展.现就高血压PTS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中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段练;熊兴江;王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清毒栓对HeLa细胞MHC-Ⅰ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清毒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以HPV18阳性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为细胞模型,清毒栓水提醇沉液、β-榄香烯、干扰素α-2b进行干预;分别采用Western blot 及Real-time PCR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 (MHC-Ⅰ)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TAP1、TAP2、LMP2、LMP7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清毒栓及β-榄香烯均可显著上调HeLa细胞内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TAP1、TAP2、LMP2、LMP7的蛋白表达(P<0.05),清毒栓可上调4种分子的基因表达(P<0.05),β-榄香烯仅能可上调TAP2的基因表达(P<0.05),干扰素q-2b对该4种分子的基因表达无影响.结论:中药清毒栓可通过调节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起到促进抗原呈递的作用,这可能是该方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曹颖;金哲;楼姣英;杜晨光;徐丁洁;董玉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