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民;刘莉;徐艳明;张立敏;王金芳;李松燃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维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60例ET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用药上加用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维持治疗半年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停留维持有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4.51±0.49vs1.87±0.15,13.94±2.45vs6.54±1.03),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血栓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33%vs23.33%,3.33%vs2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LT水平均发生下降(P<0.05),但观察组结果低于对照组(287.94±74.12vs574.12±103.12,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vs76.67%,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33%vs13.33%,P>0.05).结论:在ET患者中应用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维持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出血、血栓栓塞发生率,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廖彩翔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对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干耳率等疗效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5例(112只耳)SO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术)51例(56耳)及对照组(鼓室常规灌洗术)54例(56耳).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近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耳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8.21%,较对照组的76.79%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12个月的干耳率分别为94.64%、96.43%及96.43%,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5.00%、80.36%及8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耳鸣、耳聋、听力下降及耳闷塞感的比例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耳鸣、听力下降及耳闷塞感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术治疗SOM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且可明显提升患者的干耳率,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王玲;罗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L1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4例L1椎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管容积减少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同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远、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组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及术后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和Cobb角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11.90%(5/42)vs 30.95%(13/42)],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近远期疗效均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冯阳阳;武政;刘向栋;常宝生;周煜虎;赵程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 年12月间,对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5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临床资料.结果: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情绪调控,注重健康教育,76例患者痊愈34例(44.74%)、显效19例(25.0%)、有效18例(23.68 %)、无效5例(6.58%),总有效率达93.42%,满意度达92.4%,治疗依从性93.42%,明显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中,责任制整体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积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学红;梁小微;王鸿梅;毕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1次/d,阿德福韦酯组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mg,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胰岛素控制血糖及保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8周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PCⅢ、Ⅳ-C、LN、HA)及糖代谢指标(FBG和HbA1c).结果:治疗后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糖代谢指标,恩替卡韦组均比阿德福韦酯组有改善(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指标和糖代谢指标,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
作者:杨军;魏敏;李艳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额颞部良性肿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试验组患者术后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总量≤10U),并外用硅凝胶制剂干预,对照组仅予以硅凝胶制剂等常规防治措施.术后评定两组瘢痕增生防治效果和瘢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患者的外观满意度,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防治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术后6个月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6个月瘢痕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试验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瘢痕宽度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瘢痕宽度明显较术后3个月增大(P<0.05).试验组患者瘢痕增生防治效果满意度的各项目(瘢痕增生、恢复进度、不适感、瘀斑、心理影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15.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A型肉毒毒素导致灼热、轻度水肿症状多在3d内自行消退.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防治作用显著,可有效改善术后瘢痕色泽、质地、宽度等,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汪阳;张颖;田婧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局麻药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剖宫产术后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的9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妊娠期糖尿病,将产妇分为糖尿病组(n=45)和非糖尿病组(n=45),分析局麻药对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神经毒性的情况、神经阻滞成功率以及阻滞的持续时间,并分析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神经毒性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86.67%,高于非糖尿病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68.89%(P<0.05);糖尿病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95.55%与非糖尿病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82.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糖尿病组的阻滞持续时间与非糖尿病组的相比延长(P<0.05);局麻药的种类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神经毒性较小的为罗哌卡因,相对优于布比卡因及利多卡因(P<0.05);而神经毒性较小的罗哌卡因剂量越高神经毒性越大(P<0.05),浓度越高神经毒性越大(P<0.05),作用的时间越长对神经毒性越大(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局麻药神经毒性较大,局麻药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神经阻滞效果较好,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的不同对神经毒性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应引起关注.有必要深入研究,以减少局麻药带来的神经毒性问题,为局麻药的合理应用开拓前景.
作者:江继端;罗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子分诊系统(electronictriage system,ETS)联合降阶梯思维模式(de-escalation thinking mode,DETM)在急性非创伤性腹痛(non-traumatic acute abdominalgias,NTAB)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NTAB患者200例,按电子分诊号分别入观察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观察组(108例)启用DETM,对照组(92例)启用传统思维方式(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TTM),回顾性分析两组分诊所需时间、分诊准确率、危重疾患分诊时间、危重疾患漏诊率及死亡率、医生对分诊护士满意度、患者对分诊护士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分诊所用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3.50±1.12min vs3.71±1.2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诊准确率比较(98.62% vs 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危重症患者分诊时间比较(3.05±1.32min vs 3.99±1.19min),漏诊率比较(1.85%vs6.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0.93%vs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对分诊人员的满意度比较(95.37%vs86.96%),患者对分诊人员的满意度比较(98.15%vs8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NTAB的患者应用ETS联合DETM进行分诊,可减短分诊时间,提高准确率,降低危重疾患漏诊率、死亡率,提高医患满意度,ETS联合DETM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显著优越性的急诊诊治模式.
作者:王淼;王华荣;张召;张颖;于健;陈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出血性胃炎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Hp根除疗法,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Hp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主要以粪隐血试验阳性、轻度出血为主,而对照组主要以黑便、中度出血为主,治疗组黑便、中度出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阳性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且可能在改善再出血方式及其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燕红;徐宝琪;陈毅斌;李敏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显性因素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2例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患者,按照患者肺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肺栓塞组(60例)和无肺栓塞组(12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COPD严重程度、检查结果,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COPD分级和临床症状,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栓塞组25.0%患者持续卧床超过1周,28.33%患者出现血二氧化碳分压小于等于基线值(36mmHg),36.67%患者出现双下肢周径差值大于等于1cm,98.33%患者出现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μg/L以及38.3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与无肺栓塞组相比,无肺栓塞组患者相关指标均优于肺栓塞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回归分析发现,卧床时间超过1周、深静脉血栓和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以上三个因素是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住院老年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卧床时间超过1周、深静脉血栓和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临床上应重视肺栓塞的可能,避免发生漏诊.
作者:李军华;张仕国;陈志勇;刘春燕;喻小菊;牟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而探讨妊娠各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疾病的患病率情况.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孕前体检及住院分娩的不同妊娠期孕妇753例和114例正常体检者进行研究,应用发光检测有孕妇和体检者血清样本中FT3、FT4和TSH水平.根据检测水平和相应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判断.结果:孕妇妊娠期间,随着妊娠周期的延长FT4水平逐渐下降,且正常体检者、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9.534,P<0.05);女性FT3水平对照组高,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4.968,P<0.05);孕妇妊娠期间,TSH水平逐渐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12.398,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体检者(P<0.05);妊娠早期、中期孕妇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孕妇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晚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高于甲状腺功能亢进(27.74%vs3.2% P<0.05).结论: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②妊娠中晚期发生率高于妊娠早期,③妊娠中晚期甲状腺减低的发生率高于见状现功能亢进.因此,临床上应该在孕检项目中增加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尽早诊断甲状腺功能紊乱,并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崔风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孕期6~20周且空腹血糖≥5.3mmoL/L的孕妇97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孕妇均给予常规孕期健康教育,观察组49例患者在此基础上于孕12周进行饮食及动运干预(干预从孕12周开始干预,纳入时怀孕已超12周的孕妇,则立即开始干预).于孕24周到28周对比两组妊娠期糖尿病的的发病率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18.4%,显著低于对照组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血糖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感染和妊高症的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新生儿发生早产、巨大儿、畸形、窒息和死胎的比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能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围产期和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秋菊;苏丽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就治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实验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开腹手术;而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m、CD3+和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Lym、CD3+和CD4+水平;另外,在CD8+水平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同时,观察组患者Ang-Ⅱ、Ang-Ⅲ、AL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IL-6、PCT、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明显,具有伤口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朱宇飞;吴涛;徐健;姚豪杰;吴国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摩罗丹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临床疗效及对胃镜组织学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荆花胃康胶丸和摩罗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根除率,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积分,其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积分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积分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摩罗丹能有效治疗Hp感染,抑制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变化,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匹多莫德,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及炎性因子(IL-10、IL-6、TNF-α)水平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IL-10、IL-6、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5.731,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4+、CD4+/CD8+水平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5.538,P<0.05),CD8+则较对照组降低(t=5.6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匹多莫德治疗支原体肺炎可改善患儿机体炎性状态及免疫功能.
作者:陈彦伶;吴善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皮下注射干扰素α,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方法:选择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干扰素皮下注射组30只,分别给予低、中、高三个梯度剂量干扰素α.对干扰素α皮下注射中剂量组,分别在用药第4周、8周和12周和24周进行行为学测试.正常对照组10只,皮下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CUMS模型组10只,交替给予各种不可预测的低强度刺激(CUMS)12周.通过体重测量、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以及新环境抑制进食时间等手段进行行为学测试,鉴定皮下注射干扰素α导致大鼠抑郁症的可行性以及适宜时间和剂量.结果:干扰素α治疗组8周时体重测量、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以及新环境抑制进食时间等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在行为学实验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与CUMS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皮下注射干扰素4周、8周、12周和24周各不同时间点比较第12周抑郁明显,与24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糖水偏爱性、旷场实验评分和新环境抑制进食时间等指标在低剂量干扰素皮下注射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等剂量干扰素皮下注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UMS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干扰素皮下注射与中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皮下注射干扰素能够诱发抑郁症,在12周即可出现明显抑郁行为,且抑郁症发生存在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增加,抑郁症状加重.
作者:刘金霞;苗光新;李建团;高杨;郭亚春;刘立新;王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PA)联合紫杉醇对肺癌A549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肺癌细胞血管新生及对其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丙戊酸钠组、紫杉醇与丙戊酸钠的联合用药组,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各组A549细胞VEGF、Ang-2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VPA组、紫杉醇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下调VEGF、Ang-2 mRNA及蛋白表达,其中联合用药组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可能通过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作用协同紫杉醇调节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阻碍肺癌的血管新生,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其凋亡,阻碍肺癌的进展.
作者:朱翠敏;高菲菲;梁云微;连相尧;胡潺潺;李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肠内喷洒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口服柳氮磺吡碇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肠内喷洒溃结灵干预.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肠镜下溃疡、糜烂及出血点改善情况,行血清免疫、炎症因子指标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T细胞亚群CD4+、CD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结果:两组治疗前肠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镜下溃疡、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均降低(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肠镜下溃疡、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4.44%、11.11%、8.88%低于对照组17.78%、28.89%、24.44%(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CD4+、CD8+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IgG、IgM、IgA、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4+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喷洒溃结灵可显著增强临床UC治疗效果,改善肠镜下溃疡、糜烂状况,增强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及调控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徐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监测承德地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探讨相关治疗方案.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确认HP感染的1036例患者胃黏膜标本行HP培养,获得临床分离株448株,行9种常用抗菌药物药敏实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承德地区HP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敏感性较高,耐药率较低.结论: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可继续作为承德地区根除HP的首选药物.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可作为二线用药及补救治疗或再次治疗方案.
作者:郝欣;李建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癌骨转移患者体内血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放疗对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就诊的36例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肺癌骨转移组(肺癌骨转移组),同时选取40例未发生转移患者作为肺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体内血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另外检测肺癌骨转移组患者放疗前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结果:肺癌骨转移组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无效者放疗前血清PINP水平(87.08±69.71)ng/mL高于放疗后(32.19±13.58)ng/mL,且有统计学差异(t=5.233,P<0.05),放疗前血清β-CTX水平(0.56±0.41)ng/mL略高于放疗后(0.41±0.13)ng/mL,无统计学差异(t=1.266,P>0.05).放疗前血清PINP水平和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放疗后,差异均有有统计学差异(t=6.029,P<0.05;t=4.609,P<0.05).放疗前肺癌骨转移患者PINP水平(102.47±78.75)ng/mL,明显高于放疗后(43.29±18.28)ng/mL,且有统计学差异(t=7.023,P<0.05);放疗后肺癌骨转移患者β-CTX水平(0.52±0.34)ng/mL明显高于放疗后(0.34±0.18)ng/mL,具有统计学差异(t=4.601,P<0.05).36例肺癌骨转移化疗患者中有11例NR,12例PR,13例CR,有效率为69.44%.结论:患者体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肺癌骨转移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血清PINP和β-CTX有助于判断骨转移的病情进展,肺癌骨转移放疗效评估中这两者也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对延长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作者:朱礼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