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宁;陈伟力;徐红蓉;汪红;李志善;诸骏仁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人群中5-羟色胺转运蛋白(5-HTT)基因多态性与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抗抑郁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多态性分析技术对132例抑郁症患者和100名健康者进行基因型分析;HPLC-ECD法分析血浆中5-HT浓度;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抗抑郁药的疗效.结果:抑郁症5-HTT基因基因型频率(LL 24.2%,LS 44.7%,SS 31.1%)、等位基因频率(L 46.59%,S 53.41%);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LL 29.0%,LS 47.0%,SS 24.0%)、等位基因频率(L 52.5%,S 47.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HAMD总分有显著差异,F=6.48,P=0.002 1;经4 wk 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后,HAMD总分均显著下降,减分值有显著差异,F=3.38,P=0.037;治疗前不同基因型患者5-HT浓度有显著差异,F=5.38,P=0.005 7;4 wk治疗后,血浆中5-HT浓度均升高,不同基因型的增高值有明显差异,F=23.55,P<0.01.结论:南京地区人群中5-HTT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病不存在相关性,但与抑郁症疾病严重程度和SSRIs治疗效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区域的基因型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肖红;姚辉;郭苏婉;李箕君;吴如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托吡酯,商品名妥泰(TPM),是一种具有多种抗机制的新型抗癫药.其优点是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作为附加用药对难治性的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及Lennox-Gastaut综合征均有明显疗效,作为单药治疗对控制各种类型癫的发作也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同时还被用于三叉神经痛及周围神经痛的治疗.
作者:张春红;张秀华;郑荣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为临床清虚热的首选药物.自1971年首先发现其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显著的抗疟作用,次年命名该有效单体为青蒿素(artemisinie),198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至今,研究发现青蒿素除具有抗疟作用外,尚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作者:杨耀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托瑞米芬(Tor)体内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以吲哚美辛为内标,蛋白沉淀法进行预处理,用HPLC紫外检测,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 mol*L-1乙酸铵(65∶35,V/V),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7 nm.结果:Tor保留时间为9.1 min,低定量限为0.5 μg*mL-1,线性范围0.5~10 μg*mL-1,r=0.999 7,处理后血浆样品稳定性良好,平均批内、批间RSD均<4%.结论:该方法符合相应要求,适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和Tor人体血药浓度检测.
作者:周海峰;施孝金;Amegbegnvie K Agbessi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本院近年支气管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流行趋势和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查阅2001年1月至12月呼吸内科支气管感染住院病历,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和药敏试验的总体耐药率,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药物利用研究单位.以用药总人次数(DDDs)为药物使用频度,归纳各数据,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选用频率高,总体耐药率分别为22.5%,29.2%,25.6%和23.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制剂总体耐药率为15.3%,明显低于哌拉西林制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总体耐药率低,为5.6%.环丙沙星、克林霉素总体耐药率分别达到76.5%和100.0%.结论: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治疗支气管感染的优先选择品种,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应取得药敏试验结果后,按其敏感性合理选用,不宜作为优选药物应用.
作者:吴宏卫;蔡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一种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亚砜类、吡咯酮类、醇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及其酯等16大类[1].由于它能增加药物透皮吸收,因此常用于激素、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高血压药及中药等局部透皮制剂中.其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变角质层的微结构;增加脂质流动性;作用于一种或数种脂质成分和改变蛋白质构象等几个方面[2].本文就近几年PE研究的新进展,包括促进经皮吸收的新方法、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与其他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联合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刘毅;周冠怀;陈红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国产多沙唑嗪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降压作用,为确定Ⅱ期临床试验的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开放、随机的试验设计,将入选16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4名,分别单次口服递增剂量1,2,4,6 mg的国产多沙唑嗪片,观察给药后的生命体征、ECG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单次给予多沙唑嗪片1,2,4 mg的12名健康受试者,其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和行为均无异常变化,虽4 mg组有2例出现轻度的头晕、鼻塞等症状,但受试者均能耐受.3名服用6 mg受试者,给药后0.5~3.0 h出现较严重的头晕、鼻塞、嗜睡、恶心、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且难以耐受,研究者确认与研究药物有相关性.单次口服不同剂量的多沙唑嗪片后受试者卧、立位SBP和DBP变化:1和2 mg剂量组均<10%,幅度均<10 mmHg,无体位性低血压发生;4 mg剂量组为15%~30%,幅度均<25 mmHg,与临床上观察到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间基本一致;6 mg剂量组为15%~32%,大幅度为17 mmHg.在1~6 mg范围内所有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结论:考虑到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程度,临床口服国产多沙唑嗪片的剂量以1~4 mg为宜.
作者:许剑安;步路标;陈伟力;徐红蓉;诸骏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例]女,45 a.因右上腹疼痛不适1 mo,加重2 d入院.B超示:胆囊炎.查体:t 37.5 ℃,P 80 beats*min-1,R 20 beats*min-1,BP 113/68 mmHg (1 mmHg=0.133 kPa).
作者:夏敏;王慧丽;王新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模拟临床常用静滴浓度,研究头孢呋辛钠与NS,GS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分别配制浓度为5,30 mg*mL-1的头孢呋辛钠NS,GS注射液,室温及4~8 ℃储存,不同时间取样,用HPLC法测定头孢呋辛钠浓度,同时考察pH值、澄明度、颜色变化.结果:室温下放置6 h,其浓度、pH值、澄明度、颜色及色谱图均无明显变化;4~8 ℃下放置,头孢呋辛钠浓度随溶液颜色加深渐渐下降,并于存放后d 7超出低限量(90%),pH值和澄明度在12 d内无明显变化.结论:头孢呋辛钠以5 mg*mL-1或30 mg*mL-1的浓度与NS,GS配伍,室温下6 h内稳定,4~8 ℃下5 d内稳定.
作者:王斌;李仲苇;施孝金;郁韫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改进头孢他啶微量聚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按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的聚合物测定方法,但将控制流速的恒流泵更换为Waters 501泵,改变测定流速.结果:采用测定流速0.5 mL*min-1,可检出头孢他啶中的微量(<0.1%)聚合物.结论:该方法简单、迅速、准确,适用于头孢他啶微量聚合物(<0.1%)的测定.
作者:贾向群;陈奋;潘在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脏营养素-1(CT-1)及其受体亚基gp13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β(LIFR-β)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选用11组Swiss小鼠,每组10只,切断其右侧胫神经,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用Northern blot法测定肌肉中CT-1和LIFR-β,gp130的mRNA含量,探讨三者的表达规律.结果:正常肌肉组织中CT-1的表达量较高,而2个受体亚基只有低水平表达;随着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肌肉细胞中CT-1的表达进行性下降;LIFR-β和gp130均为先增高后降低,但前者的表达高峰出现在失神经支配后24 h ,而后者则在神经切断后1 wk表达高.结论:骨骼肌细胞内源性CT-1表达不足,对肌肉的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失神经肌肉早期萎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受体gp130/LIFR-β的表达增高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外源性CT-1来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马学晓;张高孟;朱丹;顾建新;顾玉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构建一个医院临床药学信息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系统.方法:依靠医院现有的局域网络,通过Oracle 7.3建立标准和实用的药学信息资料关系数据库,应用PowerBuider 6.5为开发工具,设计出包括信息编辑和信息咨询2个子系统的网络化软件.结果:系统具备处置和查询药品资料、库存分布、管理信息、药学知识宣教、新药检索、网上问答等功能,不仅为医院药学部门提供了收集、整理和分类药学资料的工具,也为临床医师、护士和药师等提供了实时、快速的咨询和相互交流医院药学信息手段.结论:系统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具有快速、准确、自适应、可扩充、实用和交互的特点,适用于医院临床药学开展药学信息服务,并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樟卫;胡晋红;王卓;徐慧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2年3月至9月门诊西药房处方17 064张,以抗菌药物(包括抗细菌、真菌、病毒)处方为依据,调查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各科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比率,抗菌药物类别及使用频数,抗菌药联用情况和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抽查的17 064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总数为6 246张,占36.6%,其中大内科占37.9%,大外科占9.1%,儿科占11.6%,皮肤科占18.5%,妇科占6.7%,耳鼻喉科占6.1%,口腔科占11.6%,眼科占3.1%,其他占3.8%;各科抗菌药物处方占各科总处方数的比率分别为:大内科38.4%,大外科25.4%,儿科44.8%,皮肤科37.5%,妇科40.4%,耳鼻喉科42.8%,口腔科46.1%,眼科38.8%,其他21.5%;抗菌药物应以单联为主;不合理用药为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当和给药次数不当.结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基本合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石桂梅;杨传荣;于志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utson法豚鼠模型,治疗组致敏豚鼠隔日诱喘后用中药敷贴30 min,对照组隔日诱喘后采用9 g*L-1 NS溶液浸润纱布敷贴,2 wk后处死豚鼠,取肺组织;哮喘患者30例,发作期16例,缓解期14例,治疗前后取外周血,用放射配基竞争结合法比较豚鼠肺组织及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表达状态.结果:中药透皮治疗能上调哮喘豚鼠肺组织及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含量.结论:上调β受体含量可能是中药循经敷贴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沈惠风;李鹤;闵亮;秦亮甫;卢锦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富马酸奎硫平(QTP)浓度的HPLC法.方法:以DiamonsilTMC18柱(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超纯水(85∶15,V/V),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结果:QTP 80.00,16.67,1.67 μg*mL-1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0%,101.44%,98.21%.日内、日间RSD均<5%(n=5).分析方法的小检测限为0.08 μg*mL-1(rSN=2).线性范围为0.17~100.00 μg*mL-1,线性回归方程为Y=8.78×10-2X-3.37×10-2,r=0.999 9(n=11).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作者:温预关;陈伟家;陆润基;陆欣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单剂量口服国产和进口伊贝沙坦片的人体药动学特性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交叉的试验设计,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口服单剂量的国产和进口伊贝沙坦片150 mg,采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受试者血浆中的伊贝沙坦浓度.cmax,tmax采用实测值,梯形法计算AUC,双单侧t检验及置信区间法进行生物等效性检验.结果:国产和进口伊贝沙坦片的AUC0→t分别为(6 534.69±1 448.77),(6 430.47±1 384.13) ng*h*mL-1;cmax为(1 284.16±420.68),(1 294.50±466.71) ng*mL-1;tmax分别为(1.60±0.35),(1.53±0.47) h;T1/2为(13.62±1.19),(13.33±1.26) h.经统计学处理,上述各项主要药动学参数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国产伊贝沙坦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98±5.32)%,生物等效性检验表明伊贝沙坦国产品与进口品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国产和进口伊贝沙坦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李雪宁;陈伟力;徐红蓉;汪红;李志善;诸骏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患者87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4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组(n=4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结果:疗程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减速时间,P均<0.05,药物不良反应(咳嗽、皮疹、低血压、头晕)发生率2组比较,P>0.05.结论:依那普利与伊贝沙坦联合治疗CHF较单用依那普利疗效好,且安全.
作者:项延郡;周达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的长期或反复作用,造成弥漫性肝脏损害,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及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隔形成,终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肝硬化失代偿期会出现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症的各种临床表现,晚期常出现严重并发症.因该类患者本身肝脏受损,又极易发生功能性肾衰竭,药物的选择与调整尤为重要,我们尝试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实施药学保健.
作者:叶芳;林爱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米诺环素与红霉素治疗无合并症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无合并症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87例随机分成2组,A组予米诺环素0.1 g,bid;B组予红霉素片0.5 g,qid,疗程均为14 d.疗程结束时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愈率A组为86.4%,B组为83.7%,P>0.05;有效率A组为95.4%,B组为90.7%,P>0.05;2组均有10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米诺环素治疗无合并症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与红霉素相当.
作者:孔繁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在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药动学.方法:8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予氧化苦参碱注射液400 mg,im,用HPLC分析法测定人血浆中的氧化苦参碱浓度.结果:肌注氧化苦参碱后其体内过程符合药动学二室模型,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Ka)(7.2±4.0),(4.6±2.0) min;T1/2(α)(24.9±13.3),(29.8±13.8) min;T1/2(β)(141.8±22.5),(133.3±19.1) min;tmax(23.8±12.2),(19.0±5.4) min;cmax(6.80±1.48),(7.09±0.88) mg*L-1;V/F(c)(41.96±11.00),(43.64±12.40) L;AUC (847.18±137.89),(934.49±159.06) mg*L-1*min;CL(s)(0.48±0.07),(0.44±0.07) L*min-1.经统计学处理,2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在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毅;孟根达莱;郑文艳;武怀书;刘栓娣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