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溶栓剂在心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国内应用

刘风芝;胡琢树;于钊

关键词:溶栓剂, 心脑缺血性疾病, 国内, 溶栓药物, 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心肌梗死, 重组葡激酶, 腹蛇抗栓酶, 巴曲抗栓酶, 治疗方法, 应用, 溶栓治疗, 临床, 开发阶段, 组织型, 新品种, 突变体, 尿激酶, 脑梗死, 链激酶
摘要:目前,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早期应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等,近年来有各种新型的溶栓剂和抗凝剂不断推出,如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腹蛇抗栓酶,90年代以来开发出的新品种巴曲抗栓酶、降纤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尚在开发阶段的有:重组葡激酶(r-Sak)、孟替善酶和拉诺善酶(这2种都是rt-PA的突变体)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作一概述.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磷霉素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女,72 a.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7 d.于2001年2月1日收入院.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后应用注射用磷霉素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00704)4.0 g 加入5% GS 250 mL中iv gtt,滴速为30 drops*min-1.当用药约3 min时,患者突感胸闷、剧咳、喉头塞紧、被迫坐起、呼吸急促,继之神志不清、全身发绀,呼吸、心跳停止,BP测不到.诊断为注射用磷霉素钠致过敏性休克.

    作者:顾正平;宋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注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7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92例,用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加入5% GS 250 mL中,iv gtt,qd,连用10 d;对照组80例,用硝酸甘油10 mg加入5% GS 250 mL中,iv gtt,qd,连用10 d.结果:治疗组疗效和常规ECG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仅有4例出现面色潮红.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硝酸甘油,且较安全.

    作者:许大庆;袁家瑜;李燕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美洛昔康片的人体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美洛昔康片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试验品与参比品15 mg,以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试验品和参比品的AUC0→t分别为(52.85±12.18),(57.10±15.55)h*μg*mL-1;AUC0→∞分别为(57.90±14.03),(63.98±19.94)h*μg*mL-1;cmax分别为(1.493±0.338),(1.682±0.399)μg*mL-1;tmax分别为(5.65±3.17),(4.60±1.82)h;T1/2分别为(26.29±4.37),(28.03±6.75)h.2种美洛昔康片的主要动力学参数:AUC0→t,AUC0→∞,cmax,tmax和T1/2经方差分析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UC经双单侧t检验证明,试验品与参比品生物等效,试验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46±14.60)%(n = 20).结论:2种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刘骁;许长江;江志强;胡鑫;李雪宁;李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静滴胺碘酮注射液引起室颤1例

    [病例]男,72 a,入院10 h前活动自觉胸闷,呈阵发性,持续时间短,不剧烈,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缓解,后患者于睡眠中忽感胸闷、气短,伴大汗,含服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症状无缓解,随后出现恶心、呕吐,来我院就诊.查体:t 36 ℃,P 94 beats*min-1,R 20 beats*min-1,BP 127/82 mmHg(1 mmHg=0.133 kPa),重病容,大汗,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叩心界无明显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心尖搏动无弥散,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ECG Ⅱ、Ⅲ、avF、qRS、V1-6、ST-T改变,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陈旧性下壁心梗.

    作者:陈卫兵;武一平;郝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鼠静脉注射和灌胃盐酸去氢骆驼蓬碱的药物动力学

    目的:研究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大鼠予盐酸去氢骆驼蓬碱10 mg*kg-1,iv和40 mg*kg-1,ig后8 h内的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大鼠灌胃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后血浆药物浓度在0.23 h 左右达峰(2.958 g*mL-1), 消除半衰期为5.33 h,灌胃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9.65%.结论:大鼠口服吸收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迅速,但生物利用度较低.

    作者:王长虹;孙殿甲;高炜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盐酸雷尼替丁致过敏反应1例

    [病例]女,30 a.因胃部不适,胃酸过多就诊于本院,诊断为胃溃疡.单独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批号 9911071)1粒,po,bid.3 d后患者颜面部发现浮肿,继续服药,6 d后患者颜面红肿且有散在红色斑丘疹,较痒,烦躁,呼吸困难,喉头阻塞感.停服盐酸雷尼替丁,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加10% GS 20 mL,iv,3 d后颜面皮疹消失,7 d症状全部消失,无不适感.发病前未用其他药物,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从未用过此药,故考虑为盐酸雷尼替丁引起的过敏反应.

    作者:刘丽萍;王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

    牙龈增生是牙龈的一种特发性炎症反应,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病损主要累及牙间乳头和缘龈,只有少数严重病例波及附着牙;增生牙龈呈桑葚状,或有小的分叶,质地坚实,呈淡粉红色,一般不出血,不痛;病损可累及全口牙龈,但上下前牙区较重.其临床诊断主要为:牙龈纤维瘤与药物性牙龈增生.

    作者:徐晖;李中东;王大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口服萘普生胶囊引起阵发性房颤1例

    [病例]男,68 a.因四肢小关节疼痛不适10余年,再发加重1 wk于2001年4月1日入院.患者于10多年前即出现四肢小关节疼痛不适,以腕、掌指关节为主,伴晨僵现象并出现小关节肿胀畸形,近1 wk来症状加重伴活动不利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病史.入院查:t 36 ℃,BP 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情况可.腹平坦,肝脾未扪及,双手指关节肿胀,呈梭形改变.入院后行手指及腕关节X线片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阴影,关节端骨质疏松,红细胞沉降率40 mm*h-1,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罗海燕;粟泽华;杨顺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病例]女,43 a,因患血栓性静脉炎,入院治疗.查体:t 36 ℃,BP 125/80 mmHg(1 mmHg=0.133 kPa),P 90 beats*min-1,R 25 beats*min-1.给予复方制剂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每瓶 250 mL,含曲克芦丁0.4 g,氯化钠 2.25 g)250 mL,iv gtt.约15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口唇麻木肿胀,四肢无力,全身剧烈骚痒.同时伴有颜面潮红,呼吸急促,颈部、背部及四肢各处皮肤均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红斑,压之不褪色.查体:BP 75/40 mmHg,P 130 beats*min-1,R 36 beats*min-1.遂立即停药,同时使患者平卧,吸氧,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 mg,sc;葡萄糖酸钙 2.0 g,iv,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iv,并同时予马来酸氯苯那敏4.0 mg,po.经过以上过敏反应处理,5 min后上述症状基本得到控制,30 min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周肖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氨氯地平对家兔体内茶碱血药浓度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茶碱血药浓度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氨茶碱单用及与氨氯地平合用后家兔体内茶碱血清浓度.并对2组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用氨茶碱及与氨氯地平合用后的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氨氯地平对茶碱的血药浓度及药物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家兔体内氨氯地平与氨茶碱可以联合应用,无需调整氨茶碱的剂量.

    作者:梁健健;王娟;刘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溶栓剂在心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国内应用

    目前,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早期应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等,近年来有各种新型的溶栓剂和抗凝剂不断推出,如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腹蛇抗栓酶,90年代以来开发出的新品种巴曲抗栓酶、降纤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尚在开发阶段的有:重组葡激酶(r-Sak)、孟替善酶和拉诺善酶(这2种都是rt-PA的突变体)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作一概述.

    作者:刘风芝;胡琢树;于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肥胖症的药物治疗

    肥胖症是指脂肪堆积致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体重指数(BMI)>25 kg*m-2.无明显原因可寻者为单纯性肥胖;具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肥胖,如:皮质醇增多症、水钠潴留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和痛性肥胖等.单纯性肥胖是肥胖症中常见的一种.依据WHO制定的亚太标准,BMI 18.5~22.9 为正常,23~24.9 为超重,25~29.9 为肥胖,30以上是严重肥胖[1].

    作者:杨君;黄仲义;谢永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和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性,近年来大批高效、广谱、低毒的新型抗菌药不断涌现,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药品的浪费,还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定期对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很有必要.本文对我院471份出院病历中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卢健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23),予硝酸异山梨酯10 mg,tid;治疗组(n=25),予硝酸异山梨酯10 mg+蚓激酶胶囊400 mg,tid,疗程4 wk.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ECG ST-T改变、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素B2(TXB2)、5-羟色胺(5-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心绞痛发作时血浆GMP-140,TXB2和5-H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作控制后各项值显著下降;经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血浆GMP-140,TXB2,5-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下降(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GMP-140,TXB2和5-H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硝酸异山梨酯和蚓激酶联合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作者:汪昌树;顾统元;黎明;罗林佳;蔡其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草分枝杆菌疫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其免疫学效应

    目的:研究草分枝杆菌疫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及其免疫学效应.方法: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32例,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2).2组在维持原控制用药基础上,治疗组用草分枝杆菌疫苗1 mL,im,biw,共8 wk;对照组维持原来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白天和夜间哮喘发作次数减少,每天吸入沙丁胺醇量减少;1秒钟用力呼气量升高;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降低;免疫球蛋白IgE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升高;白细胞介素-4降低;干扰素-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草分枝杆菌疫苗是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能调节Th1/Th2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作者:金美玲;龚燕;蔡映云;任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减少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减少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83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n=42),术后地塞米松8 mg,iv;对照组(n=41),术后给予等量NS.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观察指标: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24 h观察,研究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16.67% vs 48.78%,P<0.001),研究组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塞米松对吗啡镇痛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地塞米松作为预防性减少硬膜外吗啡镇痛有关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明华;张宗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曲马多和芬太尼分别与氟哌利多配伍用于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曲马多和芬太尼分别与氟哌利多配伍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T组(n=35):曲马多+氟哌利多;F组(n=35):芬太尼+氟哌利多.选用韩国Accufuser泵行PCA镇痛技术,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结果:2组患者在静息和活动时的镇痛效果、舒适评分、镇静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头痛、幻觉、嗜睡等不良反应也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总体满意度中优良率F组为94%,T组为74%.结论:术后行PCA镇痛时,曲马多或芬太尼与氟哌利多配伍镇痛效果相似,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F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T组.

    作者:宋晓坤;蒋惠留;张洁;钱钧强;刘金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1例患儿奈替米星血药浓度监测与分析

    目的:比较奈替米星2种给药方案用于患儿呼吸道感染,其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我院儿科1999年5月至9月共31例使用奈替米星的病例,按不同给药方法分每日1次组与每日2次组,疗程5~7 d.比较2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谷浓度cmin、临床疗效及肾功能指标Cr与BUN.结果:每日1次组cmax=(16.53±3.84) μg*mL-1,cmin=(0.21±0.15) μg*mL-1;每日2次组cmax=(10.08±3.72) μg*mL-1,cmin=(0.29±0.22) μg*mL-1.2组间cmax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cmin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的有效率每日1次组100%,每日2次组87.5%,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用药前后的Cr与BUN均在正常值范围,且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奈替米星应用于儿童,每日1次给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方便,可推荐于临床应用,但仍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作者:司徒冰;梁智江;黄永英;吴灵;黎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甲氨蝶呤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时血液和脑脊液中浓度监测及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用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时,剂量增至4 g*m-2是否更为有效且安全.方法:对2个剂量组(3 g*m-2,4 g*m-2)各15例次进行MTX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血药浓度测定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结果:4 g*m-2剂量组静滴结束时(12 h)血药浓度显著高于3 g*m-2剂量组(P<0.05),不同个体间血药浓度及脑脊液浓度水平差异较大,2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MTX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下,要掌握好救援时间和剂量,采用4 g*m-2的剂量能够耐受.

    作者:唐薇;王雅香;张东林;江秀华;廖淑清;张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癫(疒/间)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VPA)治疗儿童癫(疒/间)血药浓度与量-效关系.方法: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81例癫(疒/间)患儿进行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有效控制癫(疒/间)发作的浓度为(60.7±13.7)μg*mL-1,其中50~100 μg*mL-1范围的占73.7%.结论:血药浓度对VPA治疗癫(疒/间)的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静;过林;刘广余;欧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