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丽
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修复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美观功能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患者自觉状况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8.91±1.68)、语言功能(9.02±3.25)、固位功能(7.99±1.02)和美观功能(9.10±1.12)均高于对照组咀嚼功能(6.42±0.63)、语言功能(7.85±2.64)、固位功能(6.52±1.85)和美观功能(7.11±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牙周袋指数(2.21±0.29)mm和牙齿表面菌斑指数(0.31±0.15)均低于对照组牙周袋指数(2.89±0.67)mm和牙齿表面菌斑指数(0.75±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能够提高疗效和满意度,提高美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杨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阿瑞匹坦预防中重度致吐性方案所致化疗相关性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中重度致吐性方案化疗的肿瘤患者中选择给予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止吐后呕吐依然≥2级、需追加其它止吐药物解救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第二周期同一方案化疗期间给予阿瑞匹坦止吐,应用阿瑞匹坦前的止吐情况视为对照组,应用阿瑞匹坦后的止吐情况视为观察组;比较患者应用阿瑞匹坦前后的止吐效果和耐受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首次呕吐时间分别为(16.4±2.3)h和(32.4±5.9)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呕吐有效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均为1级。结论:阿瑞匹坦预防中重度致吐性方案所致化疗相关性呕吐的疗效和耐受性均良好,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化疗的效果。
作者:曲雁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 RF)、抗角蛋白抗体( AKA)、C反应蛋白( CRP )、抗环瓜氨酸(抗-CCP )抗体、抗核抗体( ANA)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RA)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62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RF、AKA、CRP、抗-CCP 抗体和ANA水平,比较两组5项指标的阳性比例并评价5项指标诊断RA的能力。结果:观察组的血清RF、AKA、CRP、抗-CCP 抗体、ANA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均<0.01或P<0.05);联合检测5项指标的特异度高于单独RF、CRP、ANA检测( P 均<0.05),灵敏度高于单独RF、AKA、CRP、抗-CCP 抗体、ANA检测(P 均<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F、AKA、CRP、抗-CCP 抗体、ANA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RA的诊断灵敏度,有利于早期诊断RA。
作者:任焕民;刘晓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 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9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患者在本院ICU中的终结局划分为存活组与病死组,将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常规体检的5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健康组体检时采集受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液样本,存活组与病死组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的第1d、入院后的第5d以及转出ICU时、病死组于临床死亡时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样本,分离全部抽样取得血清,检测其中PCT、WBC、CRP 的表达水平,对比健康组、存活组入院时、病死组入院时的三组数据,并进行存活组、病死组的组间平行对比,以及存活组、病死组的组内顺序时间点数据对比;以APACHEⅡ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估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水平,存活组、病死组分别进行组间对比与组内对比;以直线相关与回归法分析重症肺炎三项(PCT、WBC、CRP)与APACHEⅡ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与病死组入院时重症肺炎三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患者各时间点PCT表达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自入院时起每个时间点患者PCT表达水平均低于前一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组患者入院后1d时PCT表达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时高于入院5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入院时WBC表达水平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患者其它时间WBC表达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入院第5d起患者的WBC表达水平均低于前一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死组入院后1d时患者WBC表达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每个时间点患者WBC表达水平均高于前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CRP 的表达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自入院5d起CRP 表达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病死组患者自入院5d起CRP 表达出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APACHEⅡ得分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自入院起APACHEⅡ得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病死组患者自入院起APACHEⅡ评分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重症肺炎三项的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正相关性,0
作者:甘斌;黄业清;罗红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98例,将这些患者作为急性阑尾炎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88例慢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慢性阑尾炎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然后对两组患者术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超声测量的阑尾长度、宽度、管壁厚度及周围积液、包块等超声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者术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89.9%(178/198)高于慢性阑尾炎组68.2%(60/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宽度长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组中慢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阑尾区积液比例高于慢性阑尾炎组中慢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管壁厚度长于慢性阑尾炎组中慢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管壁层次不清、管腔扩张比例均高于慢性阑尾炎组中慢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解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对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HBeAg阳性慢性乙肝行核苷类似物医治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HBeAg阳性慢性乙肝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不同医治方案分2组,对照组行ETV序贯医治,观察组行LdT序贯医治,比较两组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HBV DNA转阴概率和肝功能的复常率对比均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医治后1、2、3年HBeAg血清学的转换概率分别为47.50%、57.50%与75.00%均较对照组15.00%、20.00%及40.00%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者无论行核苷类似物ETV或者LdT序贯医治均能够取得效果,有利于获得较高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具有强效、快速HBV DNA抑制能力,能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且行LdT序贯医治可提高HBeAg血清学的转换概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王伟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 LA )三种阑尾残端处理方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接受LA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152例,根据术中阑尾残端处理的方式分为腔镜下荷包包埋组( A 组79例)、单纯丝线双重结扎组( B组42例)、Hemolock夹毕组( C组31例),对比三个组的手术时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中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单纯双重丝线结扎阑尾根部组手术时间短于荷包缝合包埋组和 Hemolock 夹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对于Hemolock夹毕组,荷包包埋组和单纯双重丝线结扎组的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所需住院时长较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手术中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中三种阑尾根部的处理方式均是安全可靠的,手术的处理方法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操作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及患者自身身体条件如阑尾位置、阑尾根部水肿情况,腹壁的厚度、炎症粘连程度等来决定。
作者:牛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统计分析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拟输血或手术患者563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330例患者中,HBsAg阳性4894例,抗 HCV 阳性736例,抗 TP 阳性1166例,抗 HIV 阳性48例,阳性率分别为8.69%、1.31%、2.07%、0.09%,其中男性患者的HBsAg、抗HCV和抗HIV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1d至20岁、20~40岁、40~60岁、60~94岁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阳性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HBsAg、抗TP 和抗HIV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能够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对患者主要经血传播疾病感染状态的了解。
作者:刘健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作者:李园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D( VitD)在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96例随机分为VitD治疗组及非VitD治疗组,各48例;单纯支气管炎患儿40例设为单纯支气管炎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4组儿童入院后治疗前或体检时血液1,25-( OH)2-D3、ALT、免疫球蛋白水平;观察治疗后VitD治疗组及非VitD治疗组上述指标,以及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情况,随访半年,记录咳嗽或哮喘再发次数。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平均1,25-( OH)2-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单纯支气管炎组,ALP、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后2组( P<0.01)。治疗1个月后VitD治疗组1,25-(OH)2-D3、ALP、IgE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非VitD治疗组(P<0.01)。 VitD治疗组哮喘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咳嗽或哮喘再发次数均显著低于非VitD 治疗组( P<0.01)。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体内VitD缺乏。补充VitD可调节患儿免疫系统功能,改善肺功能,减少患儿咳嗽或哮喘发作次数。
作者:薛秀丽;池红井;冀楠;薛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临床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支气管结核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支气管结核患者,按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支气管镜冷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支气管结核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免疫功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海萍;沈茂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 TEP ),观察组患者腹腔静镜腹膜外修补(TAPP),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差异,但是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病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状态、环境影响、社会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高,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鸿波;王华龙;单世胜;祝凯;王宏孝;王新民;王为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全腔镜( CE)和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 EASIO)在甲状腺及旁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医治的108例甲状腺患者资料,依手术方法不同设为甲组(59例)与乙组(49例),甲组给予CE治疗,乙组给予EASIO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乙组手术时间比甲组短,引流时间与住院时间比甲组长,第1天引流量与总引流量比甲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术后满意度(3.17±0.46)分比甲组低(4.69±0.48)分,但颈前皮肤紧张感与颈部感觉减退评分(4.47±0.36)分、(4.69±0.47)分比甲组高(3.28±0.39)分、(3.16±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与EASIO治疗甲状腺均具良好效果,在治疗时需对患者自身意愿及实际病情综合考虑,选择佳手术方式达到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制弹性牵引外固定架治疗近节指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应用自制弹性牵引外固定架治疗的近节指骨粉碎性骨折3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4min;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5周;均无出现针道感染、骨折不愈合,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指总主动屈曲度( TAFS)评分:优13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自制弹性牵引外固定架治疗近节指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恩广;张建斌;张擎柱;付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对照组使用开腹手术。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修补部位瘘的发生、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情况高于实验组患者,临床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腹腔镜进行探查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能够较好的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刘方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128例因不能切除而在我院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随访记录支架置入术后30d内患者是否发生胆系感染,以此计算胆管支架置入术后胆系感染率。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胆管梗阻原因(内生或外压)、支架放置位置(是否跨十二指肠乳头)等临床特点,并通过比较这些临床特点以确定其是否为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后30d内胆系感染率为24.2%(31/128)。胆管内生性狭窄患者中术后胆系感染发生率为32.4%,高于胆管外压性狭窄患者(13.0%)。胆管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术后胆系感染发生率为31.0%,高于胆管支架未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患者(22.4%)。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后有一定的胆系感染可能,对于胆管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胆管内生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胆系感染的可能性较高。
作者:康庆民;韩贵俊;刘金龙;王海龙;孙树臣;张海生;王梦杰;蔡广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 CT 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其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脑出血早期患者69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3例。 A组采用常规CT扫描;B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C组采用血管CT成像技术检测。检测结束后,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A、B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B组相比,C组的病灶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丘脑脑叶出血检出率及脑干小脑出血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特殊病因脑出血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B组相比, C组特殊病因脑出血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其病因判断方面,血管CT成像技术能够精确的显示出病灶,准确的发现脑出血的特殊病因。
作者:魏淑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50例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早产儿、感染、新生儿窒息、各种先天缺陷。结论:早产儿为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提高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产前诊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加强危重新生儿监护、抢救措施,减少先天畸形儿的出生,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作者:池红井;韩贵俊;王晓东;王萌萌;杜建华;任宏伟;樊博;马向洁;王秀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膝关节胫侧副韧带Ⅲ度损伤后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病率;患者年龄、ISS评分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相关性;异位骨化分度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连续病例140例胫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随访126例胫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01例、女性25例。非骨化组与各度异位骨化组比较, ISS评分( P 值<0.05)存在显著差异。非骨化组与各度异位骨化组比较伤后6周VAS评分结果( P 值<0.05),存在著差异;Ⅲ度异位骨化组与其它各组伤后6个月VAS评分相互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Ⅲ度异位骨化组与其他各组比较伤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屈曲角度评分,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ⅠⅡ度异位骨化影响患者膝关节早期疼痛症状,但对伤后6个月以上后期功能无影响;Ⅲ度以上异位骨化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ISS评分大于12分患者,Ⅲ度以上异位骨化发生率明显增高。
作者:王青松;徐文硕;于力;金宝城;孙彦豹;王荣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核酸检测法对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 HBV)的检测价值。方法:采集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标本16214份,同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和核酸检测法,以筛查HBV感染情况,并分析两组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ELISA、核酸检测HBV 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核酸检测法的特异性、敏感度明显高于 ELISA 检测法,而漏诊率及窗口期明显低于ELISA检测;A组的HBV-DNA阳性率、含量均高于B 组、C 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核酸检测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与 ELISA 检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有效地减少漏诊率,缩短窗口期,且HBV-DNA的含量能反映HBV的传染性,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志宏;李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