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红;武英杰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分别为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后护理,试验组给予过渡期护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试验组Harris评分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除社会功能( SF)外,试验组在躯体健康( PF)、躯体角色功能( RP )、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情绪角色功熊(RE)、精力(VT)、总体健康(GH)及生存质量总分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过渡期护理有助于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孙立男;张东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剂对老年骨质疏松引发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骨代谢、动脉氧合的影响,探讨该方剂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入选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11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4)例,所有患者均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对照组口服阿法骨化醇减缓骨质疏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方剂,1剂/d,疗程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后电解质、动脉氧分压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骨代谢指标呈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ALP 水平(62.2±7.9)U/L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58.4±7.1)(u=2.693p=0.008);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形成指标ALP、BGP 分别为(65.9±7.5)U/L vs.(60.7±7.8)U/L、(9.55±2.76)U/Lvs.(8.57±2.47)U/L,骨吸收指标U-TRAP、U-Ca2+/Cr、U-HYP/Cr分别为(3.62±0.75)U/Lvs.(3.90±0.66)U/L、(0.35±0.10)vs.(0.40±0.13)、(1.78±0.59)vs.(2.03±0.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PaO2、SaO2、Hb均高于对照组水平,PaO2(90.2±4.7)mmHg vs.(88.1±4.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53 p=0.016)。结论:补肾活血方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椎体成形术后患者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并能提高血液载氧量,这可能是增强骨密度,缓解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作者:柴仪;李倩;田伟明;温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同一患者末梢血与静脉血紫外速率法检测G-6-PD活性的结果差异,评估末梢血标本直接速率法测定G-6-PD的可行性。方法:静脉血标本使用EDTA-K2抗凝,离心沉淀吸取红细胞溶血后速率法检测。末梢血标本混匀溶血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速率法检测,同时测定其血常规,得其压积,测得的结果除以其压积。结果:两种标本检测结果比对显示,末梢血标本结果比静脉血标结果均偏高(24±4)%。末梢血标本结果乘以0.76较正后,两组结果高度的一致,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直接速率法测定G-6-PD过筛实验中,末梢血样本也可以直接测定G-6-PD,通过如下计算得结果:G-6-PD活性浓度=末梢血结果/红细胞压积×0.76。该方法适合在标本不便采集或患者不想抽血时使用,更适合于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常采手指血(末梢血)的医院使用。
作者:梁乔慧;黄玉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母婴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确诊的76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治疗情况分为研究A、B两组,并选择同期于本院做产检的33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研究A组患者未给予任何规范治疗,研究B组患者给予规范系统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β2-M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妊娠结局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A、B组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β2-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P<0.01);而研究A、B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与研究B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研究A组低,且妊娠结局均优于研究A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B组预后情况优于研究A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给母婴带来危害性影响,早期发现并及时予以恰当治疗,会降低对母婴机体危害度,改善母婴结局及预后情况。
作者:唐枝;马坤淼;耿慧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昏迷患者合并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昏迷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体温、血象恢复正常时间、肺部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昏迷合并重症肺部感染可提高临床疗效,并使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唐纪文;陈国胜;钟耀忠;陈柏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李某,女性,47岁.因面部浮肿,血压增高半月,呼吸困难1d,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入院。患者于八年前,每于劳累后稍有头痛,乏力就自行口服去痛片1~2片,服药后自觉症状暂时缓解,因无大碍也未曾到医院诊疗。这种情况间断出现8年.入院前1d劳动后出现劳累,乏力,情绪不好,突然出现头晕,视物不清,恶心,食欲低下,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压190/100mmHg。给予硝苯地平片1片口服,2次/d,血压降至145/90mmHg。但病情缓解不明显,且尿量减少,浮肿加重。出现咳嗽咳痰,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今日转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8.5℃,血压145/95mmHg,心率102次/min,贫血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心界增大,心音低钝,遥远。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肝大肋下2横指,脾脏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69g/L,血清钾6.1mmoL/L,血钙2.1mmoL/L, HCO ~313.3mmoL/L。血浆白蛋白29g。尿蛋白(++),尿比重1.010,BUN14mmoL/L, Scr346μmoL/L。肾脏超声检查:双肾明显缩小,左肾7.6cm×4.0cm×4.1cm,右肾6.8cm ×3.9cm×4.3cm。诊断为药物性肾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住院后给予降压,控制感染,强心利尿,保护肾功能,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纠正贫血等治疗,症状得到缓解,病情趋于稳定,但肾功能未能得到完全恢复。
作者:冷红梅;万紫旭;李建;卢思英;马军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 FHR)与DHS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FHR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DHS组行动力髋螺钉术,每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差异,FHR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DHS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HR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汤学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并研究CT影像诊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从而确定CT影像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实际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128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CT影像特征和病理学结果,腹膜穿刺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率。结果: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急性水肿型96例,占实验总例数的75.00%;出血坏死型32例,占实验总例数的25.00%。对手术患者的病理分析结果和行保守治疗患者的腹膜穿刺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经临床确诊的急性水肿型患者总数为96例,出血坏死型为32例,与 CT 影像检查结果一致, CT 影像诊断率高达100%。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影响检查能够对多种类型的急性胰腺炎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地依据,且为临床提供了可靠地决策信息,患者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李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肛管直肠硫酸损伤患者治疗康复的作用。方法:通过2012年3月26我院肛肠科收治的1例误用浓硫酸致肛管直肠化学性烧伤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护理干预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对肛管直肠化学性损伤患者治疗十分重要,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韩贵俊;李连泰;董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及护理干预。方法:将86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均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正常组43例予以急救及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救治,而实验组43例则予以急救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急救及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显效率、满意率、配合度、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正常组( 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科学的急救及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对于患者的救治及预后极具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秦艳红;武英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早”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自然分娩初产妇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在分娩后立即进行母婴裸体皮肤接触,同时吸吮乳头,迟不超过1h,次日进行乳房穴位按摩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喂奶体位和含接姿势;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即湿热敷乳房)进行护理,依据产妇意愿进行吸吮、开奶,时间在4~36h不等。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三早”及乳房穴位按摩的实施提高了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例数显著增加。
作者:毕景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术前焦虑对行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疼痛造成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行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并伴有术前焦虑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前强化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术前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对术后疼痛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护理强度及方式对术前焦虑的改善作用。结果:研究表明,高焦虑患者在术后6、24h的VAS评分显著高于低焦虑患者( P<0.01),而在术后48h,两组患者评分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得分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得分下降更加显著( P<0.01)。结论:对行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并伴有术前焦虑的患者进行术前强化护理干预,即心理干预、活动干预以及饮食干预,并配合家属的鼓励与支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减轻术后疼痛,对术后康复有极大的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作者:贾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 DXM)对老年全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于诱导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0μg/mL)或及等量生理盐水静脉微泵输注,持续输注15min;随后依序静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丙泊酚实施全身麻醉,术中持续吸入0.5~1.5%七氟醚和静脉微泵丙泊酚2~5mg? kg-1? h-1),并适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深度。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手术开始时、术中、术后及离开手术室时生命体征指标,并观察麻醉前1d、术后4h、1d、3d、7d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检查( MMSE)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SBP、DBP和HR比较无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麻醉后5min时SBP、DBP 和HR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 P<0.05),但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手术开始时两组SBP、DBP 和HR均显著升高( P<0.05);但对照组波动幅度较大;观察组术后4h、1d时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DXM可稳定全麻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孙明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取于2011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工作的40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按是否经过专业护理培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出现不良护理行为的人数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析并总结普外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应采取的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护士护理操作不规范2例,护理态度不佳1例,护患沟通不良1例,护理记录不详细2例;对照组护士护理操作不规范16例,护理态度不佳8例,护患沟通不良8例,护理记录不规范10例,排班不合理6例。观察组各项护理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应加强专业护理培训,提高普外科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加强护患沟通,合理排班,努力减少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艾建华;蔺秀红;尹秀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宽城满族自治县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统计软件对宽城满族自治县2014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全县2014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75.83/10万,与2013年报告发病率相比属增报病种,麻疹发病年龄组主要以0~1岁和20~50岁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45.08%和43.0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农民发病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3.89%和38.34%。发病高峰期为4~5月,占总病例数的74.09%。结论:2014年宽城满族自治县麻疹发病以未免疫人群和未免疫成功人群为主。今后应重点加强麻疹类疫苗预防接种和麻疹防治知识宣传等防控工作。
作者:玄立印;张丽娟;张艳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P P AR-γ及GLUT-4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2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A组(10只)与B组(10只),同时选择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成C组。给予A组大鼠阿托伐他汀按照50mg? kg-1?d-1的水准灌胃喂养,同时给予B组、C组大鼠以同量的蒸馏水灌胃。每隔1周测量三组大鼠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值,测量5次,直到第10周;同时检测三组大鼠10周平均的血脂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水平,比较三组大鼠血脂水平差异性;采用免疫组化法及PT-PCR法检测三组大鼠的PPAR-γ及GLUT-4表达水平。结果:A组与B组大鼠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较C组大鼠均较高,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A组与B组大鼠的血压值水平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P>0.05);A组与B组大鼠的TC、TG、HDL-C以及LDL-C等血脂水平较C组大鼠均较低,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A组与B组比较血脂水平无差异性(P>0.05)。三组大鼠的LVM1水平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大鼠的LVM1水平高,其次是A组,C组大鼠水平低;干预前,A组与B组大鼠PPAR-γ及GLUT-4表达水平均较C组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性不大( P>0.05);干预后,A组大鼠P P AR-γ及GLUT-4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与C组大鼠比较差异性不大,但与B组大鼠比较,具有较大差异性(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喂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能够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水平,但对血压、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这可能与上调P P AR-γ及GLUT-4表达水平有关,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蒲丽君;罗勇;赵珂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影响手指全型再造患者的心理因素,并进行心理护理,以及时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手外科手指全形再造病人40例(共41指)做为研究对象,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的不良因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统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STA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调查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由于担心影响美观和肢体功能占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的首位,占100.00%,其次是害怕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渴望得到同情、温暖,担心手术治疗费用,对事故的愤怒、带有敌意和对接诊医护人员不信任。年龄越小、从事手工劳动者和女性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增高,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每个统计项目中术后当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波动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心理护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逐渐减小,术后1周、术后2周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指全型再造患者心理负担重,除了利用外科手术进行功能恢复外,护理人员要针对其特殊心理变化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心理负担,有利于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黄晓瑜;谢爱丽;胡利;路芳;詹勇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I)和心肌酶谱的早期检测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重度患儿组(40例)与普通患儿组(52例)。同时以同期的9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s-CRP、cTnI与心肌酶谱的水平。结果:观察组hs-CRP水平为(12.45±3.98)mg/mL,cTnI为(0.86±0.08)μg/mL,较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同时观察组中重症组患儿心肌酶谱与hs-CRP及cTnI水平均高于普通组患儿,经治疗后两组患儿各指标均有显著降低,且普通组心肌酶谱与hs-CRP 及cTnI水平均低于重症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重症组心肌损害率为45.00%,普通组为5.7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与心肌酶不仅能灵敏监测患儿炎症反应与心肌损害程度,而且对于患儿病情的及早判断、早期干预与预后评估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研究其在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AIS组)和正常健康人( CON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比较其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血清降钙素原的差异,对比降钙素原正常和升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中位生存期的差异。结果:AIS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 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病灶部位和分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降钙素原正常患者脑疝、肺部感染、褥疮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降钙素原升高患者(均P<0.05),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降钙素原升高患者(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显著升高,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作者:谢艳;刘志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疾病谱对行心肺复苏术的急救患者的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急诊手术室因发生心脏骤停实施CPR 复苏成功患者100例和复苏失败患者10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直接病因。结果:复苏成功组大多为20~40岁患者(51例/100例,51%),复苏失败组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0岁以上(45例/100例,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心肺复苏起始时间(100例/100例,100%;17例/100例,17%)、是否气管插管(91例/100例,91%;32例/100例,32%)和心电监护(79例/100例,79%;56例/100例,5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9,P=0.000;χ2=10.025,P=0.000;χ2=4.982,P=0.000);直接病因主要为脑出血和梗死(44例/200例,22%)、冠心病(33例/200例,16.5%)、呼吸衰竭(40例/200例,20%)和急性心肌梗死(47例/200例,23.5%),且两组患者间原发性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与患者年龄、原发性病、是否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和复苏起始时间有关。
作者:曲雷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