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机研究

陈雪玉;成桂芳;朱晓燕;黄文蕊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留置尿管, 舒适度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间的舒适度,探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留置尿管的佳时间.方法:对潮州医院近四年来收治的85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将85例患者按手术日期分为两组:麻醉前置管组和麻醉后置管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时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置管的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时的血压无差别(P>0.05),麻醉前置管组在置管时的舒适度小于麻醉后置管组(P<0.05),麻醉前置管组在置管12h时舒适度大于麻醉后置管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间应该在麻醉前10min左右.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针二点法锁骨上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区域麻醉的主要方法,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锁骨上臂丛由于此处神经丛较为密集,此处阻滞可获得整个手臂(包括手部)的良好麻醉效果[1].但传统一针阻滞法仍时有部分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我们从2003年开始探索应用一针二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以传统的一针阻滞法比较,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黎卫华;张婵娟;李西;徐贵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苯中毒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苯中毒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0例慢性苯中毒患者进行研究,以淋巴细胞CD4+CD25+为标志,研究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苯中毒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慢性苯中毒患者血液CD4+CD25+阳性表达和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D25-表达和细胞数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对慢性苯中毒免疫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慢性苯中毒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血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有关.

    作者:邓立华;陈志军;张健杰;易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病案管理中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医院的病历档案是记述和反映病人在医院看病活动中,医生对病人医治过程情况的真实记载,它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当今是法制社会,医院为了免于在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的诉讼中败诉,就得规范病案的管理,强化整个病案管理过程和内容的准确性.

    作者:张芙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级护理.结果:观察组抢救有效率为90.4%(7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65/83)(P<0.05);观察组安全问题发生率7.2%、并发症发生率6.0%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8.9%,18.1%);观察组满意度为94.0%(7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66/83).结论:分级护理针对性强,能有效消除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安全隐患,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美颖;林飞英;王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上海市程家桥社区老年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分析

    目的:通过对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疾病老年人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从而为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在老年人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支持.方法:根据中华中医医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占调查总数29.65%,8种偏颇体质占70.35%.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体质类型,分布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程家桥社区老年人口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客观分析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体质特征,揭示了老年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把握老年人体质特点,对调整体质偏颇,提高老年人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徐凤励;赵凡平;郁斌;李超;邓晓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ERCP对胆总管疾病的诊疗价值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疾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胆总管疾病行胆胰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行超声波、MRCP检查,52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ERCP术能较好的显示胆总管及其病变,且能对胆总管结石、慢性炎症狭窄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结论:ERCP对胆总管病变的检查优于CT、MRCP,特别对十二指肠壁壶腹区的占位病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诊疗价值.

    作者:杨勇;李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对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高血压病人115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在服药前和服药后4周、12个月测血压,服药前和服药后12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服药4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替米沙坦组稍优于贝那普利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药对心率均无影响.治疗12个月后两组LVEF、FS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LVD、IVST、LVPW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P<0.01),E/A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贝那普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明显减轻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章美华;孙召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2h血糖的价值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餐后2h血糖(2hPBG)的价值,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糖尿病组,测定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较正常血糖组,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重,预后差,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餐后2h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晓玲;梁友云;刘宏伟;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妊娠妇女血清瘦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间就诊的伴有妊娠期高血压(HDCP)及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患者共210例,其中前者110例,后者100例;另外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妇女210例用以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结果:HDCP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且其水平随HDCP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GDM组患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血清瘦素水平增高可见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周俊;田聪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中的作用,旨在为CHB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20例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慢性肝炎轻度30例,慢性肝炎中度43例,慢性肝炎重度47例,采用ELISA法测定120例慢性乙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慢性乙肝组VEGF、TBIL、AL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组PT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患者血清VEGF、TBIL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呈上升趋势,PTA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呈下降趋势,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LT水平在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患者的VEGF水平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r = 0.831,P<0.01),与PTA呈显著负相关(r = -0.620,P<0.01),而与ALT无明显相关性(r = 0.169,P>0.05).结论:VEGF参与了慢性乙肝的发病,并且是慢性乙肝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郭晓东;李小溪;李筱涵;梁丽;熊璐;唐彦;郝晓刚;田如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信必可都保对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信必可都保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信必可都保(160/4.5ug)吸入治疗,每次1格,每日2次,每3个月复诊1次,共1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PaO2、PaCO2、SaO2、PEF等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FEV1及FEV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信必可都保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

    作者:罗红辉;张华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近3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176株临床分离的标本分布和科室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25株,占71.0%,MRSA对青霉素G100%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100%敏感,对氯霉素耐药率为18.4%,复方新诺明为12.8%,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大(77.6-94.4%),且存在多重耐药,MRSA耐药率显著高于MSSA.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显示多重耐药,特别对于MRSA应有针对性加强监测与控制,根据药敏试验合理换用相应抗菌药物以减缓VISA、VRSA的出现.

    作者:朱秀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脾损伤保留性脾手术方法的选择

    我院自1990年3月至今对72例脾破裂患者行保脾手术,现将手术方法的选择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2例中,男68例、女4例,年龄11-55岁.致伤原因:刀刺伤24例、棍棒击伤13例、坠落伤23例、挤压伤12例.就诊时间早者伤后2h,晚24h,均为即时性脾破裂,无合并器官损伤.腹腔积血平均1500mL,手术时间50-70min,6-8d拆线,刀口Ⅰ期愈合,平均住院9d,72例脾损伤程度及相应手术方法选择,结果见表1.

    作者:毕永生;陈荣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TOR及其抑制剂抗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1 mTOR的结构与功能mTOR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为289kDa,由2459个氨基酸分子组成,如图1所示,mTOR蛋白激酶域位于分子的C端.蛋白激酶域的上游是FRB域(FKBP-rapamycin-binding domain),FKBP12 ( FK506 - bingding p rotein, FKBP)-雷帕霉素复合物通过该结构域与mTOR相结合.FRB下游大约500个氨基酸残基处为FAT域( the focal adhesion targeting domain) ,能与mTOR分子末端的FATC域( the focal adhesion targeting domain of C-terminal)相结合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从而暴露mTOR分子的催化域.mTOR分子羧基末端有FATC域和NRD域,其中NRD 域位于FATC和CD域之间,是mTOR的负性调节域.FATC域对mTOR的活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结构的改变会使mTOR丧失催化能力[1].

    作者:孙亚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ICU患者并发症中作用.方法:将80例ICU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医院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和气管导管堵塞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医院感染、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论:循证护理可以减少ICU患者院内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和气管导管堵塞等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锦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感染病例监测,对呼吸科患者发生下呼吸道的224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376例痰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51株,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论是革兰阴性杆菌还是革兰阳性球菌均表现出了极高的多药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未出现耐药现象.真菌占20.3%.结论:下呼吸道分离病原菌耐药现象普遍存在,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开展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浩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继续妊娠76例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先兆流产经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6例妊娠12周以前的先兆流产孕妇,经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保胎组),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无早期先兆流产孕妇76例作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结果:先兆流产经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者,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剖宫产率与正常妊娠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健康情况与正常妊娠组新生儿健康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早期(12周前)先兆流产者,无遗传基因缺陷及无合并严重细菌病毒感染的孕妇,经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对母婴健康无影响.

    作者:马秀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AFU与AFP联合检测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U)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29例PHC患者、28例肝硬化患者、103例其他肝损伤疾病患者的AFU及AFP含量.结果:AFU与AFP在PHC中的诊断率分别为86.2%和72.3%,在AFP阴性的PHC患者中,AFU的阳性率为84%,两者联检的总阳性率为93.1%.结论:AFU与AFP联合检测对提高PHC的诊断率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远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重组人IL-12对体外培养的绒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IL-12)作用不同时间对绒毛膜癌JEG-3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人绒毛膜癌JEG-3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分别给予不同作用时间的5 ng/mL IL-12进行诱导,四甲基氮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绒癌JEG-3细胞对IL-12的诱导作用表现为良好的时间效应.5 ng/mL IL-12作用与绒癌JEG-3细胞24h后,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相对增加,并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结论:外源性IL-12能够抑制绒毛膜癌JEG-3细胞的活性,具有良好的时间效应.

    作者:张卓;李玉红;许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舌骨下肌皮瓣应用于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部位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的临床效果,探讨舌骨下肌皮瓣的临床疗效与合适手术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6月年至2010年2月进行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作为试验照组,23例应用其他部位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7例,腹直肌肌皮瓣4例,前臂肌皮瓣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20例完整成活,2例移植失败,1例皮肤部分坏死,肌瓣存活,通过换药护理后转向愈合.对照组18例完全成活,4例移植失败,1例胸大肌肌皮瓣、2例前臂肌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换药转向愈合.结论: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确切可靠;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倾向于顺行法修补;皮瓣对肌皮成活不可或缺,肌瓣对肌皮成活有辅助意义.

    作者:马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