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郭晓东;李小溪;李筱涵;梁丽;熊璐;唐彦;郝晓刚;田如意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表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中的作用,旨在为CHB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20例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慢性肝炎轻度30例,慢性肝炎中度43例,慢性肝炎重度47例,采用ELISA法测定120例慢性乙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慢性乙肝组VEGF、TBIL、AL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组PT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患者血清VEGF、TBIL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呈上升趋势,PTA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呈下降趋势,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LT水平在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患者的VEGF水平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r = 0.831,P<0.01),与PTA呈显著负相关(r = -0.620,P<0.01),而与ALT无明显相关性(r = 0.169,P>0.05).结论:VEGF参与了慢性乙肝的发病,并且是慢性乙肝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黄疸型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思美泰(SAMe)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黄疸型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9例黄疸型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思美泰组静脉滴注1000mg,1次/d;优思弗组口服优思弗50 mg,3次/d;联合组同时使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记录治疗前、第1、2周的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胆汁酸(TBA)以及症状、体征的变化,使用X2检验及t 检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三组患者治疗1周后仅ALT下降显著,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周后,ALT、AST、TBil、DBil、TBA均明显下降,66.7%的患者黄疸症状消退,32.3%的肝肿大不能触及,思美泰组与优思弗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则较以上两组更能改善肝功能及黄疸情况(P<0.05).结论:联合使用思美泰及优思弗治疗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思美泰或优思弗,而单独使用思美泰或优思弗差异不大.

    作者:陈锋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机研究

    目的:为了提高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间的舒适度,探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留置尿管的佳时间.方法:对潮州医院近四年来收治的85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将85例患者按手术日期分为两组:麻醉前置管组和麻醉后置管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时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置管的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时的血压无差别(P>0.05),麻醉前置管组在置管时的舒适度小于麻醉后置管组(P<0.05),麻醉前置管组在置管12h时舒适度大于麻醉后置管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间应该在麻醉前10min左右.

    作者:陈雪玉;成桂芳;朱晓燕;黄文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R 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不同时期的CR、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的42例髋关节不同时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R、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统计.结果:42例缺血坏死股骨头中,CR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CT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8例;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2例.结论:CR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对临床和影像学中、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可明确诊断;CT能较好的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准确地进行影像学分期,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着重要参考意义,是目前基层医院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理想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张伯生;贾福艳;骈文婷;宋伟兴;郭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立止血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应用预防再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立止血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应用预防再出血的临床可行性及效果.方法:120例住院需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立止血1.0ku静脉推注,1.0ku肌肉注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插管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过程中再静脉注射立止血2.0ku,术毕当日至第3天,每日静脉注射立止血两次,每次1.0ku.对照组:术前术后常规给予止血敏、止血芳酸治疗,连用3d,其他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间手术后再出血率,两组间手术止血时间以及不同手术止血时间与再出血率的关系.结果:手术止血时间超过3h者术后再出血率明显增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再出血率下降,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立止血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应用能明显缩短手术中止血时间,明显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成功率.

    作者:庄强;徐娉;马振芝;宋怀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临床路径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8096例在我院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全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人流术,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达100%.结论:CP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能提高医疗安全,规范护理行为,缩短候诊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均切实可行.

    作者:卓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参芪健心汤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参芪健心汤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4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气虚血瘀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冠心病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加用参芪健心汤,日服一剂,共随访12周,观察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血脂、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可明显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减轻心绞痛程度,改善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HDL、LDL调节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二级预防的基础上长期服用参芪健心汤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病案管理中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医院的病历档案是记述和反映病人在医院看病活动中,医生对病人医治过程情况的真实记载,它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当今是法制社会,医院为了免于在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的诉讼中败诉,就得规范病案的管理,强化整个病案管理过程和内容的准确性.

    作者:张芙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苯中毒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苯中毒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0例慢性苯中毒患者进行研究,以淋巴细胞CD4+CD25+为标志,研究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苯中毒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慢性苯中毒患者血液CD4+CD25+阳性表达和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D25-表达和细胞数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对慢性苯中毒免疫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慢性苯中毒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血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有关.

    作者:邓立华;陈志军;张健杰;易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21例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121例护理投诉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预防措施.方法:调查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我院受理的121例投诉的原因、影响因素等.结果:护理投诉的主要原因为沟通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及责任心不强,占发生总数的41.3%、21.49%、21.49%;被投诉科室中门诊为第一位,占发生总数的55%;护士与护师被投诉率显著高于主管护师,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与30-40岁被投诉率显著高于40-50岁,有统计学意义(P<0.05);编制外投诉率30.04%,显著高于编制内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服务态度、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稳定护理队伍等可有效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林梅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DeBakeyI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DeBakeyI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急诊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急诊收入的52例DeBakeyI型A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52例DeBakeyI型AD患者突发胸骨后撕裂样剧痛为92.31%,有高血压史为59.62%,吸烟占28.85%,马凡综合症为13.46%;年龄分析年轻人多,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析工人和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占73.08%;多于冬春季发病(76.92%).发病24h内来诊患者D二聚体(D-dimmer,DD)水平高于24h后就诊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为81%.结论:DeBakeyI型AD患者,发病症状、年龄、职业及危险因素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计达;贾立静;陈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一针二点法锁骨上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区域麻醉的主要方法,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锁骨上臂丛由于此处神经丛较为密集,此处阻滞可获得整个手臂(包括手部)的良好麻醉效果[1].但传统一针阻滞法仍时有部分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我们从2003年开始探索应用一针二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以传统的一针阻滞法比较,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黎卫华;张婵娟;李西;徐贵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对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高血压病人115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在服药前和服药后4周、12个月测血压,服药前和服药后12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服药4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替米沙坦组稍优于贝那普利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药对心率均无影响.治疗12个月后两组LVEF、FS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LVD、IVST、LVPW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P<0.01),E/A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贝那普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明显减轻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章美华;孙召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舌骨下肌皮瓣应用于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部位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的临床效果,探讨舌骨下肌皮瓣的临床疗效与合适手术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6月年至2010年2月进行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作为试验照组,23例应用其他部位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7例,腹直肌肌皮瓣4例,前臂肌皮瓣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20例完整成活,2例移植失败,1例皮肤部分坏死,肌瓣存活,通过换药护理后转向愈合.对照组18例完全成活,4例移植失败,1例胸大肌肌皮瓣、2例前臂肌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换药转向愈合.结论: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确切可靠;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倾向于顺行法修补;皮瓣对肌皮成活不可或缺,肌瓣对肌皮成活有辅助意义.

    作者:马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资料,对手术治疗结果和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手术时间(205.5±26.4) min,出血量(180±20.6) mL,有1例术中出现死亡.术后并发症12例,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统计分析得,两者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结论:术前准确快速的诊断,术中积极的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肠道外营养支持等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占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上海市程家桥社区老年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分析

    目的:通过对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疾病老年人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从而为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在老年人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支持.方法:根据中华中医医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占调查总数29.65%,8种偏颇体质占70.35%.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体质类型,分布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程家桥社区老年人口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客观分析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体质特征,揭示了老年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把握老年人体质特点,对调整体质偏颇,提高老年人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徐凤励;赵凡平;郁斌;李超;邓晓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感染病例监测,对呼吸科患者发生下呼吸道的224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376例痰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51株,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论是革兰阴性杆菌还是革兰阳性球菌均表现出了极高的多药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未出现耐药现象.真菌占20.3%.结论:下呼吸道分离病原菌耐药现象普遍存在,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开展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浩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ICU患者并发症中作用.方法:将80例ICU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医院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和气管导管堵塞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医院感染、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论:循证护理可以减少ICU患者院内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和气管导管堵塞等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锦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TOR及其抑制剂抗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1 mTOR的结构与功能mTOR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为289kDa,由2459个氨基酸分子组成,如图1所示,mTOR蛋白激酶域位于分子的C端.蛋白激酶域的上游是FRB域(FKBP-rapamycin-binding domain),FKBP12 ( FK506 - bingding p rotein, FKBP)-雷帕霉素复合物通过该结构域与mTOR相结合.FRB下游大约500个氨基酸残基处为FAT域( the focal adhesion targeting domain) ,能与mTOR分子末端的FATC域( the focal adhesion targeting domain of C-terminal)相结合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从而暴露mTOR分子的催化域.mTOR分子羧基末端有FATC域和NRD域,其中NRD 域位于FATC和CD域之间,是mTOR的负性调节域.FATC域对mTOR的活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结构的改变会使mTOR丧失催化能力[1].

    作者:孙亚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2h血糖的价值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餐后2h血糖(2hPBG)的价值,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糖尿病组,测定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较正常血糖组,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重,预后差,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餐后2h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晓玲;梁友云;刘宏伟;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信必可都保对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信必可都保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信必可都保(160/4.5ug)吸入治疗,每次1格,每日2次,每3个月复诊1次,共1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PaO2、PaCO2、SaO2、PEF等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FEV1及FEV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信必可都保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

    作者:罗红辉;张华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