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呼吸道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临床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本文介绍呼吸道支架的种类、性能、适应征、植入技术、并发症及研究进展。1 支架的种类及性能1.1 硅酮支架:1968年Montgomery[1]研制并应用硅酮T型管支架治疗气管狭窄。1983年Westaby[2]改进制成硅酮Y型管支架治疗支气管狭窄。1987年Dumon[3]对硅酮支架进一步改进,在支架外表增加了规则的螺帽状突起,以防支架移位,取得较好疗效,但硅酮支架存在明显缺陷:支架质硬不能变形,需在全身麻醉下经气管切开才能植入,且改进后的支架仍未解决与气道的嵌贴问题,支架植入后仍有较高的脱落、移位率。
作者:张耀亭;钟翠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为反复发作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虽然有不同的致病诱因,但却遵循共同的免疫发病机制。其中细胞因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炎症前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IBD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1~3],成为近十年来IBD研究的热点[4、5]。 细胞因子是由许多细胞产生的小分子量的可溶性多肽,参与机体广泛性的生物活动,如免疫、炎症、造血、愈合、损伤反应等。根据细胞因子的大体作用,细胞因子可分为三类,炎症前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炎症前细胞因子包括IL-1、IL-2、IL-6、IL-8、IL-12、TNF-α、TNF-β、IFN等,其中多数因子由单核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产生,参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抗炎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10、IL-13等,主要由T细胞产生,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生长因子包括增殖刺激因子、转移生长因子(TGF)、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对不同的细胞具有生长调节和增殖作用。
作者:张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无论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都可有某种程度的口腔症状,如牙龈肿大、出血和口腔粘膜的表浅溃疡及疼痛等表现,不但影响患者口腔正常功能,也可引起其它器官和全身感染,直接影响治疗的成败。因此,维持口腔正常功能,保持口腔粘膜的完整,做好口腔护理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十分重要,现将对白血病病人口腔疼痛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我院多年来共收治白血病患者53例,其中急性37例、慢性16例。这些病人中伴有口腔出血41例,口腔溃疡30例,咽喉炎17例,占白血病患者总人数的85%。我们认为口腔护理对白血病人的的治疗和症状缓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红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手术后伤口一旦发生感染,脂肪液化,皮下出血等,往往愈合不良,不但病人很痛苦,也增加了临床工作量,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费用,严重则导致医疗纠纷,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医院的声誉。因此,我们对在本院三年来的345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就其治疗方法与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8年至2000年三年来妇产科手术病人3456例,切口愈合不良81例,其发生率2.34%,究其原因分析为:有菌手术及无菌手术两类,具体见表1:
作者:潘美玲;张长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血管病致残率很高,严重影响疾病后的生活质量。近三年来,我院神经内科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能早期得到康复指导和锻练,收到了较好效果,使许多患者保存了生命,减少了后遗症,重返社会。1 临床资料 1998年1月至2000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脑血管病病人429人,均由CT证实,其中缺血性174人,出血性255人,偏瘫197人,年龄大者83岁,小者22岁。197例偏瘫患者入院时肢体肌张力情况见表1。本组脑血管病患者的治愈好转率为83.45%。
作者:王亚莲;虞秀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崩漏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自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乌草崩漏冲剂治疗本病,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被确诊的418例崩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5例,年龄小者为15岁,大者为47岁,平均年龄为36.2岁;未婚35例,已婚270例,青春期功血30例,更年期功血25例,产后出血50例,人流出血20例,药流出血30例,带环出血30例,炎症出血50例,肌瘤出血30例。对照组113例,年龄小者为15岁,大者为46岁,平均年龄35.4岁;未婚13例,已婚100例,青春期功血10例,更年期功血10例,产后出血41例,人流出血10例,药流出血12例,带环出血15例,肌瘤出血15例。两组在年龄、病情、病种等方面均具可比性(P>0.05)。
作者:张锁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避孕工具,在我国约有半数需节育的妇女采用IUD,近几年来,产后42d,自然产、剖宫产即时上环较为普及,本人在2000年2月22日至2000年3月31日于全镇及各系统厂矿、企事业单位12000名育龄妇女B超“查孕、查环、查病”中对3000名不同时期上环对象术后B超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2000年2月22日至2000年3月31日全镇及各系统厂矿、企事业单位B超“查孕、查环、查病”中,随机抽取年龄在23~43周岁之间,分别在产后42d,自然产时,剖宫产时上环术后3月~10年的育龄妇女各1000例。
作者:赵祝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先天性尺桡骨连接手术方式较多,但效果多不确定,我院自1985年开始对7例病者施行尺骨切除,桡骨旋转截骨手术,随访6个月~3年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0~18岁,平均12岁,均为1型,右侧5例,前臂固定于旋前位10~40,平均20,左侧2例,前臂均固定于旋后30位。1.2 手术方式:麻醉后于前臂尺侧切口显露尺骨,在靠近骨性连接处切除远段尺骨,修整残端;前臂中段桡侧切口显露桡骨,线锯截断,桡骨远段旋转左侧置旋后30位,右侧置旋前15位,钢板固定,取尺骨小头植骨。
作者:钱普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降纤酶溶栓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UAP分为A、B两组。A组(19例)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加小剂量降纤酶溶栓疗法;B组(17例)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结果:A组72h内临床疗效显效率66.67%明显高丁B组2.5%(P<0.025);A组72h内急性心肌梗塞(AMl)发生率5.56%明显低于B组37.50%(P<0.025);随访一年间A组心脏猝死及AMI例数也明显低于B组。结论:该疗法高效、安全、能改善UAP患者近期预后。
作者:周建;王洪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院儿科应用头孢噻肟钠联用妥布霉素治疗小儿中毒型细菌性痢疾32例,并以30例氧哌嗪青霉素合用妥布霉素作为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与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49页乙类传染病“中毒型痢疾”的诊断标准。1.2 临床资料: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在2~12岁,年龄小15个月,大为12岁,其中幼儿4例,学龄前儿童20例,学龄儿童8例;农村24例,城市8例;脑型27例,休克型3例,混合型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小17个月,大11岁,其中幼儿7例,学龄前儿童17例,学龄儿童6例;农村19例,城市11例;脑型27例,休克型1例,混合型2例。两组治疗前病程、体温、大便次数、临床类型、大便培养阳性率、用药情况等资料均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黄桂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Dimethl Sulphoxide,DMSO)和珍黄注射液(Zhenhuang injection,ZHI)联合用药对小鼠宫颈癌的抗癌作用,为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DMSO(50mg/kg)、ZHI(20mg/kg)、DMSO+ZHI(DMSO 50mg/kg,ZHI 20mg/kg)分别对小鼠宫颈癌U14腹水瘤模型和实体瘤模型进行治疗,以生命延长率和抑瘤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在腹水瘤治疗实验,DMSO组、ZHI组、DMSO+ZHI组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1.37%~25.86%、41.38%~43.59%、65.81%~69.83%,经统计学分析,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用药组(DMSO+ZHI组)与单药组(DMSO组或ZHI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体瘤治疗实验,DMSO组、ZHI组、DMSO+ZHI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2.50%~25.83%、37.50%~41.67%、60.83%~68.33%,经统计学分析,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ZHI对小鼠宫颈癌U14有一定的抗癌作用,DMSO和ZHI联合用药能起增效作用。
作者:罗丽莉;许锦阶;徐虹;徐小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于1995年至1999年10月以丁胺、多巴酚、多巴胺、酚妥拉明小剂量联用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重度心力衰竭,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38例患者系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2~84岁,平均68岁。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心悸、呼吸困难、少尿、唇周发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闻干湿罗音,肝大、下肢浮肿,其中4例合并不同程度胸、腹水。全部病例符合1988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均为Ⅳ级(NYHA分级)。38例患者除选用有效抗生素、积极解痉平喘、祛痰、吸氧外,均使用过利尿剂、转换酶抑制与洋地黄制剂,但疗效不满意或出现洋地黄中毒。
作者:易锦发;林惠巧;朱炉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35岁,矿工。因右下腹部砸伤后腹股沟疼痛性肿物10h入院。患者伤后在当地医院试行嵌顿疝手法复位约2h,失败后来诊。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查体:T:38℃、P:88次/分、R:24次/分、BP:16/8kPa,神志清楚,查体不合作。下腹壁多处皮肤青紫色;腹平坦,右下腹压痛(十十),反跳痛(十),肌紧张(十);下腹壁广泛皮下波动感及握雪感;右腹股沟区可触及一长约10厘米,宽4~5厘米条状包块,中等硬,压痛(十),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阴囊血肿,会阴部肿胀,压痛(十),耻骨区压痛(十),骨盆分离实验(十)。化验:WBC11.7×109/L N 0.82 Hb120g/L;腹部X光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骨盆平片示:右例坐耻骨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①外伤性右腹股沟斜疝嵌顿②骨盆粉碎性骨折③下腹壁广泛挫伤。急诊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嵌顿疝复位术。术中见:下腹部皮下组织与皮肤分离,内为血肿充填;腹股沟韧带撕裂;切开疝囊见约20cm小肠嵌顿,黑色;疝囊颈较紧,在接近疝囊颈处,肠管近完全断裂,有大量肠内容物溢出。腹腔内有较多肠内容物,吸尽,切除破裂及坏死肠管,行回肠端端吻合术;疝囊行高位结扎,修补腹股沟管后壁。术后抗感染治疗,7d后痊愈出院。出院诊断:①外伤性嵌顿疝并肠破裂②骨盆粉碎性骨折③下腹壁广泛挫伤。
作者:曹义鑫;翟学宁;王洪伟;赫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硒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起着关键性作用。1953年Schwartz发现硒能使大鼠免遭膳食性的肝坏死,并提出硒是机体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我国科学工作者于1973年首先提出了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硒的不足常常引起人类的多种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心肌坏死等[1]。WHO于1973年确认硒为人体必须的第一类(包括碘、锌、铜、钼、铬、钴、铁)微量元素。现将硒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刘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分析我院自1984年2月至1997年2月间收治208例新生儿肺炎发病原因分析与围产期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便针对性地促进围产期保健工作。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死亡率高,多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特点,生后10d发病多,约占53.84%,与围产期诸因素密切相关,如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过期产、难产产程延长、宫内窘迫、窒息、吸入污染羊水或阴道分泌物、早产、母体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均可致病。
作者:于新英;袁文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严重阶段,可伴多种危险的并发症。大量资料证明,子痫除药物治疗外,适时剖宫产是抢救子痫的一种有效手段[1]。现将我院近5年来对62例子痫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子痫剖宫产指证、时机、麻醉等问题。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剖宫产率:1995年1月至2000年9月,我院住院分娩总数7086例,其中行剖宫产1375例,剖宫产率为19.4%。产前子痫剖宫产62例,占剖宫产的4.5%。
作者:汪丽云;陈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创伤。整复时一般需2~3个医生操作,且人手牵引费力,牵引力不均衡,维持时间不持久,术者体力容易疲倦。曾有人设计了手指牵引器,但整复桡骨远端骨折时难以重点牵引大鱼际处而使用不满意,且多数医院医生无此手指牵引器。为了更有效、更容易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本人设计了胶布粘贴手指悬吊牵引,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及其它上肢骨折的牵引复位。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性39人,女性81人,年龄24~95岁,伤者多为老年人。受伤时间10min至10d。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了胶布粘贴手指悬吊牵引整复。
作者:李豫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及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行手术探查,手术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抗感染后6~12h实施。手术时机因术前保守治疗效果而异,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减压、松动胰床彻底清除坏死胰腺组织和胰周的坏死组织,腔内充分引流。10例合并胆囊、胆道结石及胆管炎的病例加做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引流。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应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综合治疗体系”。
作者:杨振淮;李均乐;李关宁;袁小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青霉素过敏反应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大批护理人员发生过敏反应报告尚少。而我院普外科从1996年9月至1999年5月间,相继有7名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就其相关因素及对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们科共14名护士,其中7名护士对青霉素相继发生过敏反应,占50%,此7人原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但曾使用青霉素无不适,他们年龄大36岁,小22岁,平均年龄27岁,在普外科上班均4年以上。2例较重,每次配青霉素溶液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荨麻疹,以面部、颈部较多。并伴有胸闷、憋喘、头痛、头晕、困倦乏力、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烦躁易冲动;其中1例出现过敏反应后,发现血压较以前基础血压低,舌麻木,双手出现过敏性皮炎,后被调至辅助科室后,以上症状逐渐消失。另5例临床症状轻微,能坚持正常工作,其中3例青霉素皮试阳性,2例青霉素皮试虽然阴性,但静滴青霉素溶液后,均出现全身荨麻疹,皮肤搔痒不适,胸闷。上述病例经给予50%葡萄糖20ml加10%葡萄糖酸 10ml,氟美松5mg缓慢静推抗过敏处理后,症状均缓解。
作者:杨思凤;靳凤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向经验医学(Opinion Based Practice)挑战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趋势,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EBM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EBM的基本概念及沿革 循证医学亦称“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由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ne Cochrane于1979年首先提出的[1]。其核心为: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包括医学对病人的诊治,专家们制定治疗指南,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2,3]。英国牛津大学John及Radclife医院,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由于EBM的提出,得到了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EBM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日益普遍的应用。产生了诸如循证医疗、循证诊断、循证决策、循证医疗卫生服务购买等。应用于临床各科则有循证内、外、妇、儿科及循证护理以及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等[4],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EBM知识的涉及对医学生、住院医师的再教育等都至关重要[5]。我国从1996年开始由华西医科大学李幼平、张鸣明、刘鸣等教授先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在传播和更新EBM知识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97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筹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1999年3月31日被国际Cochrane协作网指导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6],标志着我国EBM研究已进入新阶段,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已明显缩小,到目前为止,我国EBM的研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了不少EBM学习班,培训了一大批EBM研究人员,研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取得了可喜成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五个中心,亚洲第一个Cochrane中心的国家。
作者:周祖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