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贵
妇科手术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术后由于麻醉和术中对腹膜及脏器刺激,患者疼痛,引流管及尿管、输液管等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以上因素均抑制肠蠕动,临床以腹痛、腹胀、肛门不排气等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为主.术后尽快恢复肠蠕动,使患者尽早进食,恢复到生理状态对保障手术成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十分重要.如何尽早恢复胃肠功能,减轻肠胀气,预防肠粘连,促进早日康复,是医护人员一直探讨的课题.本科室护理人员采用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来促进妇科术后患者肛门排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雅静;纪彩卿;孙梅花;彭秀晴;张振果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干扰素(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0例进行IFN素治疗,通过观察及护理收到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0例,其中男222例,女98例;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5±4)岁.入选患者均为大三阳,病毒定量高于正常,谷丙转氨酶在50-105 mol/L之间,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均经B型超声(B超)下行肝脏穿刺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应用干扰素.
作者:孙梅花;张振果;李雅静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肺损伤是当前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诊治十分棘手,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选择我院2000至2007年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肺损伤的12例患者进行连续胸部CR和(或)胸部CT动态检查.报告如下.
作者:贾俐聪;赵杰;谢莉娜;孟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输血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控制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输血治疗的风险仍然存在[1].输血后患者出现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抗体阳性,为了区分患者所患疾病是输血传播或院内感染,还是患者入院前就已感染,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手术及输血前对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本文对清河县人民医院2 560例患者术前及输血前4种传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旨在为本县受血者感染状况提供数据基础.
作者:黄双美;邱万臣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体温下降,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物理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对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李俊凤;王纯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伤后半年进行评定,死亡23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7例,中残6例,良好8例,病死率47.9%.结论 正确认识重型颅脑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给予及时正确处理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杨医通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仍是血管内治疗的一大难题,随着一系列专用颅内支架(LEO支架、Neuroform支架)研制成功,拓展了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其安全性及疗效大大提高.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2例,效果满意.全文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郭孟贵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中药制剂以其药性平和、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大的优点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来源于天然产物,又具有良好的疗效,因而口服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临床上关于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亦较少.然而,药物的两重性决定了中药既能起预防治疗作用,同时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功能紊乱.随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探讨口服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朱东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小骨窗颞极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8例,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江林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外阴白斑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特殊部位的特殊病变致使外阴病变轻、临床疗效较好的外阴白斑患者亦面临焦虑、恐惧并出现负罪、病耻感等负性情绪.1资料与方法
作者:徐国蓉;董继雪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左右.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脊柱结核可引起骨质破坏,脊柱畸形,甚至截瘫.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10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1],本文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肖玉兰;郝志芳;耿藏缺;张仁环;赵连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28例幽闭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理疏导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8例均经2位临床医师诊断为幽闭恐怖症.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采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型MRI机.扫描机架中心扫描孔成桶形,直径70 cm,孔长170 cm,内设通风扇、照明灯,头颈扫描线圈架上放置棱镜.
作者:吴焕阁;康立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1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结肠溶胶囊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63例.结肠溶胶囊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中药肠炎清片和柳氮磺胺吡啶片联合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结肠溶胶囊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联合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柳氮磺吡啶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戴光耀;王海;陈稳;陈硕;王涛;李会晨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气胸(SP)简单有效的而且适宜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的方法.方法 103例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采用自制简易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及肋间小切口方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大口径胸引流管及肋间常规切口方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组分别观察治愈率、置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疼痛、患侧肩背部疼痛及肺脏层胸膜受刺激所致牵扯不适感、切口感染、皮下气肿、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治愈率84.6%),对照组总有效率96.1%(治愈率90.2%).2组间比较治愈率、有效率、置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出现较对照组少,尤其在切口疼痛、患侧肩背部疼痛及肺脏层胸膜受刺激所致牵扯不适感和切口感染等方面(P<0.05).结论 利用一次性输液管自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及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SP,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装置制作简便,取材方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宜基层医院救治患者使用,值得推广.
作者:黄峻岭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外科手术尤其腹部手术后,因为麻醉药物作用、手术刺激、伤口刺激、术中牵拉脏器、腹腔开放热量散发等多种因素,使胃肠运动功能受到抑制[1],从而出现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延迟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我们总结出针对此类患者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煦;潘分乔;张书霞;赵翠芬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颈椎外伤常导致颈脊髓损伤,但X线片检查并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情况,临床称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2].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4例,笔者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差别以及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孙邦建;何磊;段泽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改良根治性乳腺癌切除术创面大,术后常发生皮下积液、积血、皮瓣坏死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综合治疗措施.积极开展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乳腺癌患者31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发生皮下积液21例,上肢水肿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皮瓣坏死7例,患者围手术期通过有效的护理,配合化疗,均好转出院,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琴;王海梅;李润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中老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埋头工作,工作紧张且压力大,容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神经衰弱等.本文对这一群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察分析.1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丽华;王梅;贾京绵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TIA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的人群患病率约为每年180/10万,男女比率3∶1[2].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1].据统计,TIA后90 d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大约10%,其中半数发生在头2 d内,若TIA是由颈内动脉狭窄引起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甚至更大[3].因此,TIA是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信号,及时识别TIA的病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大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药物,是临床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键.
作者:周国亮;檀国军;蔺辉前;张建娥;张会朵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6年开始采用示指背与环指指动脉顺行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状皮肤缺损共计23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3.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18例,电锯伤手指离断再植术后坏死3例,电刨伤2例.损伤范围:左手10例,右手13例.损伤程度:单纯皮肤缺损13例,合并骨折、肌腱、血管或神经损伤10例.应用皮瓣:23例拇指套状皮肤缺损均采用示指背与环指指动脉顺行皮瓣瓦合修复,共计应用46块手部微型皮瓣.皮瓣大小:3.0 cm×1.7 cm - 5.5 cm×3.6 cm,平均5.0 cm×2.5 cm.
作者:龚志鑫;高彦华;张桂生;张晓敏;张冰;胡春鹤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