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琇
研究表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既有恶性肿瘤又有黄疸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但并非两者作用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因此其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1].据文献统计,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仍然很高[2,3],目前公认其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4].
作者:侯森林;康建省;乔占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CT设备自1973年问世以来,造影剂的使用一直是CT的常规检查方式之一.碘造影剂增强扫描可以提供平扫不可替代的诊断信息,与平扫的信息相辅相成,但造影剂反应还是难以避免,严重反应甚至死亡事故还时有发生.随着CT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多,特别是螺旋CT的出现,对造影剂的要求日益增加,本文根据收集到的文献对CT造影剂的应用作一介绍.
作者:王淑梅;魏彦丽;张久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6.5岁.主因浮肿2 d以浮肿待查收入院,2 d前因鼻出血后出现颜面浮肿,于当地就诊,予止血药(具体不详)对症处理,当地验尿:潜血(++),蛋白(+++);血常规:WBC 12.4×1012/L,N 0.86,L 0.12,RBC 2.68×1012/L.
作者:王永岭;刘长福;刘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质量.我院用自制药酒治疗各种类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226 720例,疗效满意.本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作者:于力;孙显忠;蒋仁树;丁永涛;王振忠;刘景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6个月以内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4年6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6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其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45 d~6月,平均(5.29±1.22)月;体重3~8 kg,平均(6.5±1.36)kg.室间隔缺损均为单发,膜周缺损32例,嵴下膜周融合型23例,干下缺损14例,其中2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根治术.结果术后早期(30 d)死亡2例(病死率2.90%).发生并发症21例,肺不张9例,心律失常6例,肺部感染5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2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巨大室间隔缺损、反复肺炎、顽固心衰和肺动脉高压婴儿应尽早手术根治.术前注意纠正免疫球蛋白及心肌酶异常,增加心脏储备,术后注意呼吸道管理、出入量控制、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陶曙光;王哲;王建明;谷疆蓉;陆志楷;林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可以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近,亚太地区肝病学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欧洲肝病学会等权威学术机构发表了有关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传染病分会也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的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根据国内外的新资料及循证医学的原则,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做一简介.
作者:邓卓军;赵彩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医患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作为护理战线上的一名老同志,深深体会到,要做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必须发挥南丁格尔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帮助护士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扩大充实护理工作内容,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为医院增加了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病人对医护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质量管理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拓宽管理层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伟利;辛东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维甲酸及其与氢醌协同对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维甲酸及其与氢醌协同对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和黑素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维甲酸在较高浓度(>500 μmol/L)可以下调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同时还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较高浓度的维甲酸(>500 μmol/L)与氢醌可以互相协同,增强彼此下调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的作用,而且维甲酸还可以减轻氢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维甲酸在一定浓度时可以下调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并与氢醌有协同作用,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减轻氢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邢卫斌;付国俊;张秉新;黄清霞;叶文静;刘全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和PPG(光电容积描述)检测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相对适应证.方法对116例病人118条下肢血管造影已经确定的病例,进行彩色超声和光电容积描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彩色超声与金标准血管造影的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P>0.05),光电容积描记的检查结果与彩色超声比较其检测的敏感率为94.03%,特异度为89%、准确度75%.结论光电容积描记由于其方便,易于操作可作为初步筛查、术后复查以及普查.彩色超声较为准确可作为术前的重要信息,尤其是交通静脉病变的诊断.静脉造影为终的检查手段.
作者:戴拥军;董集生;裴永彬;张晓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玫瑰糠疹(pityriasisrosea,PR)是一种急性、自愈性皮肤病,至今病因不明.根据PR典型的病情经过,春秋季多发,部分伴有前驱症状,病程一般为6~8周,很少复发,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感染有关,尤其是病毒性感染,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与患者的细胞免疫和(或)体液免疫失衡有关,近年来对本病病因的研究较多,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刘亚玲;四荣联;李玉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丙型肝炎对人类的健康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者估计有1.7亿,超过爱滋病(AIDS)感染者的4倍.近几年中,美国由HCV感染引发的肝损伤和肝癌的年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AIDS引起的年死亡人数.HCV也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作者:李晓平;王乃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肌缺血尤其是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一段时间内常伴发更严重的损伤,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是,再灌注可加速不可逆损伤心肌的坏死[1-3].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后的溶栓或介入治疗即是典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已证实,它是一个多因素的参与过程.现就血小板活性与I/R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刘悦;董振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HCV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HCV感染不仅可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普遍可见到的肝组织损害,还可诱导发生自身免疫现象.有时临床遇到慢性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很难鉴别.近年国内对AIH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裴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经电子胃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179例(209件),成功171例(198件),失败8例(11件),现将术中配合技巧报告如下.
作者:纪莉莎;王青;陈蕾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s,TdP)是1996年法国学者Dessertenne提出并命名的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类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与心肌复极异常有关.近年来,随着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TdP的检出日见增多,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临床文献报道,硫酸镁对于中止TdP非常有效,已成为第一线治疗药物,我科在1998年1月至2003年5月年间以硫酸镁为主治疗TdP 12例,取得了一些经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马军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8岁.因机器挤压伤造成右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入院.入院后在臂丛阻滞下行清创缝合急诊手术.术后青霉素过敏试验(-),给予舒巴坦钠/阿莫西林钠(来切利)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2 d后患者主诉排尿疼痛,观察尿道发现阴茎及睾丸皮肤溃烂,考虑为来切利药物引起.停用来切利,溃烂部位用0.1%新洁尔灭液每日2次擦洗.4 d后患者皮肤溃烂部痊愈排尿疼痛消失.
作者:刘明;田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肾移植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肾移植后临床诊断为红细胞增多症的15例患者给予卡托普利药物治疗,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用药后全部有效,起效时间为用药后为7~20 d;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晕1例、刺激性咳嗽1例.结论卡托普利对肾移植后的红细胞增多症有效;用药过程中应监测血、尿常规、血压和肾功能.
作者:张亚莉;王红艳;柳红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药物引起的猝死是指病人在常规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意外,而非药物中毒性死亡.因其致死时间短而使医生措手不及.引起猝死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就其近年国内报道的情况作一概述,以引起临床用药注意,大限度地防止猝死的发生.
作者:胡长鸣;杨继章;杨树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HBV在其复制过程中,容易发生核苷酸的错误配对,故经常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同一病毒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表现为HBV不同的基因型.而各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及预后等,可能也各有异同.
作者:任桂芳;王淑云;来家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邻氯苄星青霉素是邻氯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是一种半合成广谱抗生素,能有效治疗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的感染.
作者:张延峰;张伟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