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维支气管镜在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黄照略;边革元;潘险峰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脊髓损伤, 高位截瘫,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因颈胸椎骨折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住院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患者需长期(>14d)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患者颈、胸椎骨折术后3d内脱离呼吸机,但需要吸氧.结果 64例患者中,气道大量分泌物或肺不张53例(其中31例需定期反复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气道充血、水肿,局部糜烂8例,痰痂阻塞气管导管2例,气道轻微渗血1例.5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吸出气道分泌物后,肺部听诊及肺不张较检查前明显改善,呼吸状态明显好转;其余11例也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本研究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顺利完成痰液标本采集64例,未发生缺氧、心律失常和出血等操作并发症,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通气和氧合明显改善.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应用于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在维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指导抗生素的选用、辅助诊断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行上肢手术的患儿5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对照组患儿在常规定位下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中为了维持患儿麻醉深度给予不同剂量的七氟醚.对两组患儿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以及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好、七氟醚用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中对麻醉的需要,起效快、效果好、相关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新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单独甲氨蝶呤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独甲氨蝶呤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住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过程期间患者和医生双盲.对照组30例,采取单独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甲氨蝶呤三联疗法,即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sB7-H3、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水平及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SB7-H3、INF-γ、IL-2、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少,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氨蝶呤三联疗法能够降低患者血清中ESR、CRP、RF及sB7-H3、INF-γ、IL-2水平,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伟军;李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TCRE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目的 探究异常子宫出血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子宫异常出血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TCRE治疗.分析手术过程中操作的改善情况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术后回访,分析术后患者的月经恢复情况.结果 8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较传统治疗方法明显减少,仅为(48.97±14.82)min;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减少,仅为(67.34±21.85)ml.无明显术中并发症出现,仅有3例患者出现颅内低压现象.术后回访显示,80例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月经恢复率高达95.24%;4例患者月经量增多,并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后,其月经量也得以恢复.结论 宫腔镜下行TCRE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具有安全性良好、治愈率高等特点,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手术疗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明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因颈胸椎骨折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住院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患者需长期(>14d)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患者颈、胸椎骨折术后3d内脱离呼吸机,但需要吸氧.结果 64例患者中,气道大量分泌物或肺不张53例(其中31例需定期反复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气道充血、水肿,局部糜烂8例,痰痂阻塞气管导管2例,气道轻微渗血1例.5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吸出气道分泌物后,肺部听诊及肺不张较检查前明显改善,呼吸状态明显好转;其余11例也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本研究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顺利完成痰液标本采集64例,未发生缺氧、心律失常和出血等操作并发症,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通气和氧合明显改善.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应用于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在维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指导抗生素的选用、辅助诊断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作者:黄照略;边革元;潘险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体内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AITD患者80例,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为HT组)与Graves病(GD,为GD组)患者各40例,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对照组),检测三组人群的Tfh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T组及GD组的Tfh/CD4+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5),但HT组及GD组的Tfh/CD4+细胞比例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T组Tfh/CD4+细胞与血浆Tg-Ab及TPO-Ab水平呈正相关,GD组Tfh/CD4+细胞与血浆TSHR-Ab及TPO-A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在AITD患者中可检测到Tfh细胞比例增加,且其比例与TSHR-Ab、Tg-Ab及TPO-Ab水平呈正相关,提示Tfh细胞在AITD的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黄一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生儿左半小结肠综合征的病因及诊疗研究进展

    新生儿左半小结肠综合征(neonatal small left colon syndrome,NSLCS)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功能性低位肠梗阻疾病,首次提出于1974年[1],其临床表现为生后24~72 h内不明原因出现的进行性腹胀、胆汁性呕吐及胎粪不排等消化道梗阻症状,且这种症状可随时间推移消失或经保守治疗很快治愈,此后不再发作,其典型大肠气钡双重造影特征为一狭窄的左半结肠,于脾曲有一突然移行区,可伴有横结肠、升结肠扩张.NSLCS作为一种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国内相关报道较少,难免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且其临床表现与某些疾病初期症状极为相似,如长段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胎粪栓塞综合征、新生儿肠套叠等,容易误诊、漏诊,一旦出现结肠穿孔,病情危重,此时如处理不当,往往会伴随较高病残率和死亡率[2-4],因此行外科手术干预是极为必要的,而手术方式的选择极为关键,目前结肠穿孔的治疗方法较多,很难抉择.目前NSLCS的病因尚不明确,由于疾病不仅会加重家庭一些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会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若能从病因学方面认识并预防该病的发生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对病历的询问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发现孕期疾病、基因因素等可能与 NSLCS的发病有关.本文现就 NSLCS病因及诊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琴;张大;杨合英;杨林;王家祥;张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尿道肾镜下膀胱结石碎石取出术的手术配合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肾镜下碎石取出术治疗膀胱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组给予经尿道肾镜下碎石取出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开放性结石取出术治疗,记录两组膀胱结石患者治疗情况、预后效果.结果 两组膀胱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膀胱结石患者实施经尿道肾镜下膀胱结石碎石取出术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及预后效果,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作者:刘培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误诊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一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以减少误诊.方法 对1例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缓解等较为典型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表现,上腹部增强CT提示腹主动脉各主要分支结构正常,肠系膜上动脉及腹主动脉间夹角较小,约26°左右,考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腹部MRI提示考虑小肠肿瘤伴肠系膜扭转或腹内疝.精做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环下方环腔黏膜见深凹溃疡,病检提示腺癌.结论 提高对PDC的警惕性,积累与其他消化道疾病鉴别的经验,避免PDC的误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黄更珍;杜宗汉;周晓晴;陈福敏;张耀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的临床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的临床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通过分析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患者共48例(80.00%),有31例(64.58%)患者发生心肌酶学改变,心脏的异常改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合并心脏改变的患者病死率更高.结论 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急诊治疗的同时,应注重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这样才能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何川;谭兴实;林晓鸿;汪永强;李永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米非司酮作为妇产科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抗孕激素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中主要用于避孕和早、中期终止妊娠等.米非司酮是目前临床中广泛用于早、中期终止妊娠的药物,是一种抗孕酮的甾体药物,属于受体水平抗孕激素,其效果可替代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对于米非司酮应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失调性功血等多种妇产科疾病时也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对目前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董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内环境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外周血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效果评价与安全,以及采用本方法对机体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32例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检测换血术前与术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糖、电解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换血前比较,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钾降低,血糖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换血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轻微下降,血钙、血钠水平及凝血功能没有明显变化,换血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换血疗法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效果显著,但短时间内可引起新生儿血液内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变化,术后应密切观察内环境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作者:杨敏;都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56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地塞米松40 mg/d,连续4 d;美罗华剂量为100 mg/周,连续4周.对照组口服地塞米松40 mg/d,连续治疗4 d后停药1周,再重复治疗4 d.结果 治疗组总反应率为82.1%,完全反应率为53.6%;对照组总反应率为35.7%,完全反应率为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孟景晔;龙潺;骆子义;朱惠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与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与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符合研究选取标准的7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经输尿管镜碎石术,研究组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统计两组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结石清除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8%),并发症发生率(8.10%)明显低于对照组(3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石奇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7(CXCR7)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颈癌患者59例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86例为CIN组,并选择同期其他病因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颈组织20例为对照组,分析三组标本的CXCR7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CXCR7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88.1%)高于CIN组(45.3%)及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高于对照组(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CXCR7阳性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r=0.421,P<0.05).结论 CXCR7在子宫颈癌中呈高表达,且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邓鹏飞;黎华文;伍伟芬;左艳;任大宏;黄建宏;张丽帆;李丽华;刘琪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0例HICH患者的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血肿量及NIHSS与ADL评分.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5 d血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孟忠;李康成;吉康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折临床对比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手术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76例高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传统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4个月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术前、术后24 h 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个月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高龄胸腰段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口服曲美他嗪,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为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左心射血分数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曲美他嗪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霍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和生存质量观察

    目的 观察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异位妊娠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异位妊娠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 h、12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及36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异位妊娠患者治疗时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优化治疗方案中曲美他嗪的作用

    目的 评价曲美他嗪在非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优化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但未行血运重建的患者115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给予规范治疗,曲美他嗪治疗组加服曲美他嗪.检查两组患者入选时及治疗后6个月的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彩超的心功能指标,随访统计两组心绞痛发作、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例数.结果 随访6个月或至死亡终点,与对照组比较,曲美他嗪治疗组24 h的TIB显著降低(P<0.05),左室容积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提高(P<0.05),再发心绞痛发作例数及MACE发生例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常规优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有进一步减少缺血事件、改善左心功能、减少MACE的作用.

    作者:申文祥;党瑜华;李琚平;牛锁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电图Lambda波样改变致心脏猝死的临床分析

    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由各种心脏性原因所引起,该类患者在猝死前主要表现为一种急性症状,开始1h之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对于心脏性疾病患者来说,猝死发生时间、方式都是不可预料的,并且呈现一种快速状态,造成心脏性疾病患者临床猝死的主要起因就是自然的病理生理,并非人为造成.

    作者:肖洁莹;张翠霞;吴丽华;李葵香;王石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