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息肉108例经宫腔镜手术治疗的诊治体会

申素峰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
摘要:目的:总结108例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中医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08例经宫腔镜检查加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宫腔镜手术摘除。结果108例中异常子宫出血70例(64.81%),合并不孕30例(27.27%),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20例(18.52%),提示子宫内膜不均质占位65例(60.18%)。手术时间(17.56±7.23)min,术中出血(15.30±5.10)ml,术后月经异常者恢复正常,术后妊娠18例。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是宫腔内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手段。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A125、CA199、CEA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糖类抗原CA125、CA199和胚胎类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单独及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空腹静脉采血,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组妇女、27例卵巢癌患者和42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A125、CA199及CEA水平。结果37例卵巢癌患者空腹血清CA125、CA199及CEA值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血清CA125单项意义明显大于CA199和CEA;CEA和CA199水平在健康体检组和卵巢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准确性比单独检测明显提高,对临床诊断较有意义。结论 CA125、CA199及CEA联合检测对卵巢癌与卵巢良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疾病的转归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管状胃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对73例食管癌患者施行了微创食管癌切除术。食管癌位于胸上段8例,中段52例,下段13例。73例分成胸胃组( n=38)和管状胃组( n=35),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胃酸反流、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腔胃组( P﹤0.05),而吻合口瘘发生率与胸腔胃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管状胃是微创食管切除术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康宁宁;张仁泉;万军;于在诚;刘晓;潘华光;车云;葛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单用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0.1663±0.0523)μg/L和(0.2129±0.0055)μg/L,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后IL-12和TNF-α分别为(0.1233±0.0497)μg/L和(0.1885±0.0063)μg/L,较治疗前降低,两组化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效果显著,降低化疗方案所致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131 I治疗10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1%(49/55),对照组为74%(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T3、TT4、FT3、FT4、TSH、FPG、2hPG、HbAlc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治疗后9、12、2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复发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结论131 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康杰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对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寻找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郏县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10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肿瘤长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对甲状腺瘤的切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孙伟;张俊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妥片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阿托伐他汀和脂必妥片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通许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和脂必妥片,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降脂效果、心功能、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改善情况优于脂必妥片组(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心射血分数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脂必妥片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脂必妥片组( 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脂必妥片都具有良好的降脂和改善心功能效果,而阿托伐他汀的效果更好,且药物安全性高。

    作者:陈春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比索洛尔与通心络胶囊联合分时段给药治疗单纯不完全心肌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通心络胶囊联合分时段给药治疗不完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将42例不完全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取联合分时段口服比索洛尔、通心络胶囊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美托洛尔、通心络胶囊联合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通心络胶囊分时段给药治疗冠状动脉不完全心肌桥较美托洛尔、通心络胶囊联合给药的治疗方法显效率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好,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前景。

    作者:杜秀娟;李旭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 mg/kg行胃镜检查;B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7 mg/kg行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内镜医师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完全满意17例,基本满意3例;B组完全满意18例,基本满意2例;A组内镜医师完全满意18例,基本满意2例;B组完全满意17例,基本满意3例,两组患者检查结束后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内镜医师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40例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丙泊酚1.0 mg/kg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具有安全性、实用性及经济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及开展。

    作者:刘景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 TCI)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于鄢陵县中心医院行LC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均为ASAⅠ~Ⅱ级。按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TCI组( A组)和恒速输注组( B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插管时( T2)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值(T1),B组低于A组(P﹤0.05);A组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总用量均少于B组(P均﹤0.05);A组初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较B组提前(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呼吸抑制及术中知晓。结论对老年LC术患者使用TCI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安全有效,有利于指导合理用药,提高麻醉安全性。

    作者:李爱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汤阴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结构性鼻炎患者,其中鼻中隔轻度偏曲65例次,筛大泡34例次,中鼻甲气化22例次,中鼻甲曲线反常19例次,下鼻甲内伸18例次,钩突骨质增生或者向内偏曲14例次,下鼻甲肥厚伴随骨质增生14例次,中鼻甲骨质增生11例次。分别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经过6~18个月的随访,治愈例数为67例(81.71%),有效例数为12例(14.63%),无效例数为3例(3.66%);无效的3例患者均为下鼻甲肥厚伴随骨质增生者,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愈。82例患者中的4例患者出现鼻内结构粘连,及时分离换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治疗结构性鼻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针对各种结构性鼻炎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范述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 NIHSS)评分为(10.10±2.01)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分别为(4.48±0.46)mPa/s、(8.02±0.87)mPa/s、(1.47±0.17)mPa/s和(42.68±3.24)%,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0.05)。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健;李淑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锁骨钩及锁骨锁定钢板和张力带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并脱位

    目的:观察锁骨钩及锁骨锁定钢板和张力带用于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并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锁骨远端骨折均为neerⅡ~Ⅲ型并脱位的患者,28例行锁骨钩治疗,34例行锁定钢板治疗,10例用张力带固定。结果经6~24个月随访,锁骨钩及锁定钢板治疗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连,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伤口感染病例。张力带固定者出现2例异物反应及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拆线瘢痕愈合。有3例12周出现退针钢丝断裂。72例中,优48例,良21例,差3例,优良率为95.8%。结论锁骨钩钢板和锁定钢板稳定性优于张力带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且并发症少。

    作者:冯松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一种修复方法。方法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32例,皮瓣供区取全厚游离植皮。结果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2年,皮瓣及植皮区外观良好,两点分辨率20~30 mm,长距离行走无皮瓣破损及骨外露现象。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作者:杨树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动脉瘤80枚),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37例(37枚)和介入组43例(43枚)。开颅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开颅夹闭组总完成栓塞及夹闭率为91.9%,介入组为9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GDC及动脉瘤夹使用枚数明显少于介入组(P﹤0.05);开颅夹闭组H-H分级Ⅲ级以下完全转归率为94.1%,介入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介入栓塞可治疗各种形态的动脉瘤及开颅夹闭术无法抵达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必将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领域的主流方法。

    作者:岳四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支气管扩张剂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剂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286例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用复方异丙托溴胺溶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照组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和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改善体征、住院天数、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能快速缓解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用药方案。

    作者:廖景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伴发疾病及临床治疗,总结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博爱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发病诱因、首发临床症状、伴发疾病及治疗情况等。结果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发病诱因为感染,76.6%的老年患者同时有2种及以上的诱发因素;老年患者多以呼吸困难和咳嗽、咳痰为主要的首发临床症状;发病时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内科疾病,85.1%的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疾病,以冠心病为主,但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有多个诱发因素和多个伴发疾病,而症状不典型,非特异性症状繁琐复杂;临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联合用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适当休息与锻炼,正确的指导饮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仝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耳内镜自体脂肪组织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自体脂肪组织在外伤性鼓膜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来宿州市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进行治疗的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49例,共计52患耳,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内镜下自体脂肪组织进行修补治疗。结果49例患者52患耳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小穿孔患者治愈率﹥中等穿孔患者治愈率﹥大穿孔患者治愈率,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耳内镜下自体脂肪组织鼓膜修补术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适用于鼓膜穿孔直径较小、中央型穿孔患者的治疗。

    作者:郝中平;肖嵩;王杏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1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实验组7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均能够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LVEF),但实验组降低和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79%)明显高于对照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可显著改善其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指标。

    作者:韩其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32例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总结发病率,观察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占住院婴儿的构成比为1.3%,年龄中位数为5.52个月,初发或伴发病27例,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呕吐、惊战,无神经系统症状8例。发病相关因素:病毒感染27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91%,皮质激素减量1例。预后均良好。结论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不特异且多变,可能存在高发年龄,相关因素多样,感染和缺铁性贫血有很高伴发率,部分颅内高压反复发生,一般预后良好。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更多的、确切的相关因素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张庆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镇平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96例昏迷患者,进行仔细诊断并合理抢救,分析其昏迷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导致昏迷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占32.7%、中毒占27.6%、糖尿病占20.4%、心血管疾病占14.3%、其他占5.1%。入院抢救后5级12例、3~4级180例、1级4例。结论引发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因素包括脑血管疾病、中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及时予以诊断治疗,能够确保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减少患者病死率。

    作者:郭丛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