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述孝
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流阻断在家兔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取家兔为实验对象,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对其进行Pringle法、半肝阻断法、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阻断肝脏血流及空白对照(仅开腹,但不做其他处理),分别测量阻断前、后的中心静脉压,肝脏部分切除后的出血量(切除相同部位的肝脏,尽量保证其大小及肝脏断面的面积相等),阻断20 min后恢复肝脏血流30 min,分别测量阻断前后转氨酶的数值。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解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对家兔的影响,另取家兔15只,全麻后开腹结扎其肝下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上),关腹后清醒麻醉,观察其存活情况及术后第7天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①除半肝阻断法外,其余方法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②三种阻断方法的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出血量少。③三种阻断方法均对肝功能有损害,Pringle法损害大,其余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单纯结扎肝下下腔静脉对家兔无明显影响(麻醉清醒后可正常进食及活动),术前、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下下腔静脉联合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压,减轻术中出血,同时不增加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
作者:蒲辉;姚敦武;龚连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剂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286例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用复方异丙托溴胺溶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照组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和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改善体征、住院天数、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能快速缓解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用药方案。
作者:廖景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组23例,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消心痛、美托洛尔、地尔硫卓艹、坎地沙坦等治疗;曲美他嗪治疗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曲美他嗪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值及超敏C-反应蛋白下降值等指标上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尚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患者真菌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及效果。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6例老年重症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31例,好转17例,死亡18例。结论对老年重症患者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以减少医院真菌感染。
作者:白桂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102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X线或CT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儿中发热100例,咳嗽99例,胸痛19例;发病短2 d,长10 d;病原学检查提示支原体血清IgM阳性45例,白细胞计数﹥10×109/L 49例,C-反应蛋白﹥40 mg/L 26例,混合感染61例,肝及心肌损害82例(心肌损害73例,肝损害19例)。经系统性治疗后治愈89例,好转11例,转上级医院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持续发热≥3 d,伴咳嗽或持续高热原因不明的年长儿应早期影像学检查及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及时诊断,针对性用药、抗生素足量、联合、疗程应用,密切接触者可能会传染,合并胸膜炎、胸腔积液及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可予激素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黑淑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预防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H型高血压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发生率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地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脑卒中发生率。
作者:慕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手握绷带卷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手指近节指骨骨折患者42例行手握绷带卷外固定治疗,早中期口服自制中药方剂接骨散,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后当即复查X-ray示解剖复位,5 d后复查X-ray较前无改变。优秀41例,良好1例。结论手握绷带卷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安全简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及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标准化治疗,干预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两组均在入院时和治疗后12 d检测血清CD62P分子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急诊入院时血清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8,P﹥0.05),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3,P﹥0.05);治疗后12 d,两组血清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1,P﹤0.05),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1,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时患者的血清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但是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转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液分泌以及抗感染等基础性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效率为85.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时应用七叶皂苷钠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自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食管癌累积野照射与选择淋巴引流区照射的毒性反应与疗效。方法将60例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累积野照射组和选择淋巴引流区照射组。两组PTV照射50.4 Gy,共28次, PGTV照射59.36 Gy,共28次。两组均同期给予DF方案化疗2个周期。结果累积野照射组和选择淋巴引流区照射组1、2生存率分别是83%、65%和8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317)。累积野照射组和选择淋巴引流区照射组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96.6%(2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7,P=0.335)。急性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时采用累积野照射与选择淋巴引流区照射疗效相同,急性不良反应相同,应进一步观察晚期损伤,放疗中应使用照射野较小的累积野照射。
作者:孙荣刚;张光斌;任润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丰县人民医院脑外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加施肠外营养支持,而实验组患者在基础护理前提下在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状况和营养状态。结果实验组第7天时营养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支持在第7天时的免疫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病例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显著的营养维持效果,并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增加抵抗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赵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估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自发性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意义。方法治疗组20例患者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另选择我科既往住院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脱水剂的使用量、肾功能不全出现情况以及ICU停留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GCS评分高、使用脱水剂剂量少、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ICU停留时间短,而颅内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在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效果明显,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出血、精确评估预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丁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武陟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对其进行保肝及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9例患者痊愈,5例死亡。结论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严密观察,保肝同时应进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能够提高肝病治疗效果。
作者:杨学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动脉瘤80枚),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37例(37枚)和介入组43例(43枚)。开颅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开颅夹闭组总完成栓塞及夹闭率为91.9%,介入组为9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GDC及动脉瘤夹使用枚数明显少于介入组(P﹤0.05);开颅夹闭组H-H分级Ⅲ级以下完全转归率为94.1%,介入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介入栓塞可治疗各种形态的动脉瘤及开颅夹闭术无法抵达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必将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领域的主流方法。
作者:岳四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通心络胶囊联合分时段给药治疗不完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将42例不完全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取联合分时段口服比索洛尔、通心络胶囊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美托洛尔、通心络胶囊联合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通心络胶囊分时段给药治疗冠状动脉不完全心肌桥较美托洛尔、通心络胶囊联合给药的治疗方法显效率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好,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前景。
作者:杜秀娟;李旭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MHD患者126例,统计低血压发生情况,并对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低血压与非低血压患者年龄、体质量增长率、白蛋白( ALB)、C-反应蛋白( CRP)、射血分数值、血红蛋白伴发糖尿病、冠心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并发糖尿病、CRP与ALB是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炎症状态、糖脂代谢紊乱、高龄与营养不良均是老年MHD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作为早期预测MHD患者低血压状态的重要因素。
作者:潘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利福喷丁、利福平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安阳市结核病防治所治疗的114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7例。治疗组采用LHZE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RHZE方案治疗,共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第2、4个月末及第6个月末的痰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病灶总有效率和空洞总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福喷丁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立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糖类抗原CA125、CA199和胚胎类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单独及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空腹静脉采血,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组妇女、27例卵巢癌患者和42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A125、CA199及CEA水平。结果37例卵巢癌患者空腹血清CA125、CA199及CEA值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血清CA125单项意义明显大于CA199和CEA;CEA和CA199水平在健康体检组和卵巢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准确性比单独检测明显提高,对临床诊断较有意义。结论 CA125、CA199及CEA联合检测对卵巢癌与卵巢良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疾病的转归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的乳房疾病,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低龄化。乳腺增生病以乳房肿块、经前疼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好发于30~40岁妇女的一种慢性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临床上按中医辨证施治分为肝郁痰凝、冲任不调两型。2005年3月至2012年5月笔者用中药治疗2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金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 mg/kg行胃镜检查;B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7 mg/kg行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内镜医师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完全满意17例,基本满意3例;B组完全满意18例,基本满意2例;A组内镜医师完全满意18例,基本满意2例;B组完全满意17例,基本满意3例,两组患者检查结束后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内镜医师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40例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丙泊酚1.0 mg/kg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具有安全性、实用性及经济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及开展。
作者:刘景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