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兵
目的:探究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68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32.35%,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61.76%,总有效率为94.12%。观察组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 mg/kg行胃镜检查;B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7 mg/kg行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内镜医师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完全满意17例,基本满意3例;B组完全满意18例,基本满意2例;A组内镜医师完全满意18例,基本满意2例;B组完全满意17例,基本满意3例,两组患者检查结束后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内镜医师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40例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丙泊酚1.0 mg/kg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具有安全性、实用性及经济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及开展。
作者:刘景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获嘉县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进行胃癌全胃切除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9例。A组给予结肠代胃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治疗,B组给予食管空肠吻合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B组低,A组发生营养不良的例数明显较B组少,且A组术后胃肠食物储量明显较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生存率均较高,胃癌复发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能有效提高患者食物储备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的生存质量,在全胃切除术中是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疾(脑型)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1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脑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17例完全治愈,外周血中疟原虫消失时间3~13 d,平均5 d。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输入性恶性疟疾(脑型)病情复杂及危重,尽早诊断和病原学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魏义胜;杨跃杰;姚雪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丰县人民医院脑外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加施肠外营养支持,而实验组患者在基础护理前提下在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状况和营养状态。结果实验组第7天时营养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支持在第7天时的免疫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病例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显著的营养维持效果,并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增加抵抗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赵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流阻断在家兔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取家兔为实验对象,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对其进行Pringle法、半肝阻断法、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阻断肝脏血流及空白对照(仅开腹,但不做其他处理),分别测量阻断前、后的中心静脉压,肝脏部分切除后的出血量(切除相同部位的肝脏,尽量保证其大小及肝脏断面的面积相等),阻断20 min后恢复肝脏血流30 min,分别测量阻断前后转氨酶的数值。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解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对家兔的影响,另取家兔15只,全麻后开腹结扎其肝下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上),关腹后清醒麻醉,观察其存活情况及术后第7天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①除半肝阻断法外,其余方法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②三种阻断方法的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出血量少。③三种阻断方法均对肝功能有损害,Pringle法损害大,其余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单纯结扎肝下下腔静脉对家兔无明显影响(麻醉清醒后可正常进食及活动),术前、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下下腔静脉联合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压,减轻术中出血,同时不增加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
作者:蒲辉;姚敦武;龚连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游泳对新生儿基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察布查尔县妇幼保健院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的足月新生儿50例,随机分为游泳组及对照组两组,观察记录两组每天体质量、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神经行为评分。结果观察组在体质量增加、每天睡眠时间、哭闹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第7天神经行为安慰性增加,颈紧张反射活跃,手握持力度增加,并能重复抓握,觅食反射活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游泳及抚触婴儿是早期的保健活动,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
作者:王志军;余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7个甲状腺肿块的二维图像和弹性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声像图特征。结果57个肿块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正确诊断恶性46个,误诊11个,其中恶性误诊为良性的9个,良性误诊为恶性的2个。结论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二者联合,综合分析,必要时结合穿刺活检,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吴秀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 CS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等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9例CSP 患者中13例误诊为宫内妊娠,其余16例患者结合病史及阴道彩超确诊。29例CSP患者中1例予急诊子宫切除术,1例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行经阴道病灶切除术,其余25例入院后应用米非司酮、氨甲蝶呤或两药联合应用预处理,15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成功,2例药物治疗过程中阴道流血量多,予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止血后行宫腔镜病灶切除,余8例患者中2例行宫腔镜下清宫术,3例行宫腔镜下病灶电切术,1例宫腔镜下病灶电切术时阴道流血量多,立即行经腹子宫下段病灶切除术,1例宫腔镜检示子宫憩室妊娠,病灶与膀胱粘连严重,予经腹子宫下段病灶切除术,1例予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切除术。单纯药物治疗失败10例患者经保守手术治疗均治疗成功。单纯药物治疗术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及阴道流血时间长,月经恢复慢。结论早期诊断及个性化选择保守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可避免切除子宫,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作者:李文艺;陈俐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手握绷带卷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手指近节指骨骨折患者42例行手握绷带卷外固定治疗,早中期口服自制中药方剂接骨散,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后当即复查X-ray示解剖复位,5 d后复查X-ray较前无改变。优秀41例,良好1例。结论手握绷带卷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安全简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及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兰考县人民医院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在药物治疗不佳的情况下给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改善情况等,同时进行B型尿钠肽( BNP)、C-反应蛋白( CRP)以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检查统计。结果经CRRT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16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1%。血浆BNP、CRP较治疗前有所降低。结论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可通过清除水分及溶质促进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水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总结发病率,观察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占住院婴儿的构成比为1.3%,年龄中位数为5.52个月,初发或伴发病27例,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呕吐、惊战,无神经系统症状8例。发病相关因素:病毒感染27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91%,皮质激素减量1例。预后均良好。结论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不特异且多变,可能存在高发年龄,相关因素多样,感染和缺铁性贫血有很高伴发率,部分颅内高压反复发生,一般预后良好。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更多的、确切的相关因素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张庆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 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在兰考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9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指标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为65.3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改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明显,且起效迅速,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代翠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隐源性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隐源性大咯血患者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BAE),术中行主动脉造影。对支气管动脉( BA)和非支气管动脉( NBSA)进行评估,分析血管造影表现。随访观察BAE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肺部CT表现。结果6例患者中4例有吸烟史,血管造影共发现15支BA,肋间动脉3支。呈病理性改变11支,其主干增粗,可见血管末梢不同程度的增生,主干正常4支。所有患者BAE后即刻获得止血,随访时间内均未再发咯血,术后CT扫描未见异常。结论 BA是隐源性大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长期吸烟可能是导致隐源性咯血的主要因素,超选择性BAE治疗隐源性大咯血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张战利;杨瑞民;肖刚;王建利;葛永强;张铭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对73例食管癌患者施行了微创食管癌切除术。食管癌位于胸上段8例,中段52例,下段13例。73例分成胸胃组( n=38)和管状胃组( n=35),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胃酸反流、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腔胃组( P﹤0.05),而吻合口瘘发生率与胸腔胃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管状胃是微创食管切除术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康宁宁;张仁泉;万军;于在诚;刘晓;潘华光;车云;葛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重症脑血管病并发的脑水肿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辅助人血白蛋白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的起效时间及第1、14天的神经功能评分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意识状态好转的起效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允琴;戴秀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1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实验组7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均能够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LVEF),但实验组降低和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79%)明显高于对照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可显著改善其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指标。
作者:韩其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镇平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96例昏迷患者,进行仔细诊断并合理抢救,分析其昏迷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导致昏迷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占32.7%、中毒占27.6%、糖尿病占20.4%、心血管疾病占14.3%、其他占5.1%。入院抢救后5级12例、3~4级180例、1级4例。结论引发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因素包括脑血管疾病、中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及时予以诊断治疗,能够确保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减少患者病死率。
作者:郭丛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检测为弱反应性样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法再分析,以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方法选择ELISA法检测抗-HCV吸光度值/临界值( S/CO)﹤3.8的样本15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80例( S/CO﹤0.3)、B组32例(0.75≤S/CO﹤1.0)、C组40例(1.0≤S/CO﹤3.8),所有样本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进行复检,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FQ-PCR复检均为阴性;B 组 FQ-PCR 复检2例 HCV-RNA 阳性;C 组 FQ-PCR 复检14例 HCV-RNA 阳性,26例 HCV-RNA 阴性。结论 ELISA法检测抗-HCV为弱反应性样本,应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确认试验,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作者:董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估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自发性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意义。方法治疗组20例患者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另选择我科既往住院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脱水剂的使用量、肾功能不全出现情况以及ICU停留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GCS评分高、使用脱水剂剂量少、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ICU停留时间短,而颅内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在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效果明显,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出血、精确评估预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丁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